王登倫
摘要: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不竭動力。一個民族缺乏獨創能力,就難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大力培養國民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而國民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教育。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中應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閱讀 創新 能力
如何實施創造性閱讀教學,培養具有創新精神人才,是我們中學語文教師在新形勢下共同探討的重要課題。《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地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面對《新課程標準》中關于閱讀的要求和目標,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讓閱讀教學真正體現出其價值來。
一、發揚教學民主,創設閱讀創新氛圍
課堂的閱讀教學應當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活動,是兩者共同參與、協調完成的信息傳遞過程。教師只有充分發揚教學民主,才能增強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鍛煉他們積極思維的能力和勇于質疑的膽量,讓他們嘗到“跳一跳就能夠得到”的甜頭。如果教師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教學,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訴學生標準答案,那就難以把教學任務落到實處,學生的主體意識就不會被激發出來,他們就永遠是臣服于知識的“奴隸”,是知識的“記事本”。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嘗試著讓學生參與教學,體現真正的民主。教師要努力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為學生提供寬松愉悅、生動活潑的思維空間,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提倡自主閱讀,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的起點是獨立與自主。閱讀自主意識實質上指閱讀主體獨立駕馭文本的意識。現代教育理論強調要發揮閱讀主體的能動性。教師要以“引導”為主,“引”是方法,“導”是應采取的態度和過程。在釋放個性,張揚個性是學生普遍的心理,特別是現代的中學生,他們渴望用自己的審美觀、人生觀、價值觀等來審視文學作品,從而表現自己的評價與思考。因此,鼓勵閱讀主體的個性張揚,閱讀就會出“新”,教師應帶著學生走進作品,而不是帶著作品走近學生。要求學生應用自己的理解力去研讀作品,用自己的體驗和感情去解讀作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敏感地捕捉學生的思維變化,不失時機藝術地加以培養引導,發掘學生潛在的智慧和靈氣,做到“開而弗達,導而弗牽,”將學生從“吸收---儲存---再現”的學習過程轉向“探索---轉化---創造”的學習過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構建自己自主學習的機制,形成主動學習、主動思維,主動提高的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這樣,教學才達到高理想境界,才能成為實施創新教育的契機。
三、在閱讀中互動交流,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閱讀教學主要是學生和教師之間對書本的閱讀的互動交流,通過這樣的交流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傳統的模式下,總是教師在講,學生在聽,新的教學改革要尊重的自主性,要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新天地,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在對比論證中向我們闡述了這樣一個觀點:中學生要養成讀書的習慣,要在學問中尋找一種愛好。中學生學習的課程很多,該如何提高閱讀水平?這需要教師引導,通過小組討論,相互交流,發表看法,最后總結閱讀的問題所在,再由教師給予解答,通過多方對話,互相交流,學生就能收到很好的閱讀學習效果。教師在為學生解答疑難中,自身的教學能力也在不斷更新和提高,這對教師本身的知識也是一種挑戰。因此,這就在無形中給教師一種壓力和鞭策,促進教師不斷地探究新的閱讀知識來滿足學生的要求,從而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用教師的創新行為,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的同時,能力的發展主要取決于學生本身內在的因素,同時,學生之外的外部因素的影響也是必不可少的。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變化內因是基礎,外因是條件。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但外因能催化內因的變化過程。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影響,就是學生閱讀創新能力發展的主要外部條件。教師創新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態度,特別是教師的創新思維,都對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發展起著積極的催化作用。在實際的教學中,有這樣的現象:一些年青教師無論在在專業知識,還是在教學技能上都比不上老教師,但是,年青教師的課堂教學總是讓學生更為喜歡。這是因為年青教師的思想、興趣等與學生的比較接近,容易產生共鳴,年青教師在思想、思維、方法等方面的“新”對學生會產生極大的影響。雖然年青教師的這種“新”不一定完全具有“創新”的內涵,但是,我們如果抓住這種“新”對學生的影響力的特點,遵循“創新”的規律,賦予“創新”的內涵,對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態度,特別是教師的思維方式不斷創新,用教師的創新行為影響學生,就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因此,教師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使學生養成認真思考,求異求新的習慣。要創設和諧、民主、平等的教學氣氛,營造愉悅、生動、活潑的活動氛圍,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