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仙
摘要:國學經典蘊涵著豐富的內涵和哲理,通過國學經典可以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同時達到提升學生德育教育的目的,學生會形成人生高潔的志向,遠大的抱負,高尚的人格,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
關鍵詞:國學 經典誦讀 熏陶 情感 素質提高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學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绷x務教育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學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其中“人文性”著眼于語文課程對于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
同時《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外閱讀方面指出:提高閱讀品味,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課外閱讀是形成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對課外閱讀必須加強指導,才能保證閱讀的高質量和一定的閱讀量。我在日常教學中積累了一些看法,與大家共交流。
一、多讀多記,強化誦讀
因為農村學生課外讀物少,他們視野不夠開闊,知識單一,理解能力相應地也就較差,同時個別家長不太重視,缺少對孩子的輔導。再加上國學經典文化蘊涵的內涵較深刻,有些內容家長也不可能理解到位。針對這些現狀,我們利用小學生記憶力強的年齡特征,可以先讓學生反復讀,熟讀成誦,正如俗話所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是語文教學的主要手段,不論是文本中的課文還是課外的美文,只有通過讀才能更好地體會詩文的內涵以及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才能帶著感情去讀,去領悟當時情境及心情,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思維邏輯性的增強,生活閱歷的豐富,他們就會逐漸理解、體會。
二、指導誦讀,滲透意境
詩文誦讀講究音韻之美,因此,教師要充分指導學生誦讀時的輕重緩急,抑揚舒緩,情感境界。比如,下面一句話的停頓,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如果在教學中不交給學生如何停頓,學生不能正確把握文本內涵。又如,《游山西村》一首八言律詩,本來是韻律優美,可有人在讀“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時錯讀成“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樣既破壞了詩歌的音韻美,又對詩歌的意境理解不到位。
三、引導感悟,理解情感
國學經典蘊涵著豐富的內涵和哲理,我們在組織學生誦讀的基礎上適當地引導學生對經典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論語》中“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只讓學生誦讀,學生很難理解“罔、殆”之意,我們不妨引導、點撥“罔”是“迷茫而無所適從”之意;“殆”則是“疑惑而無所得”之意,這樣學生就不難理解此句的意思,也更能讓學生懂得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但由于國學經典內容理解起來較困難,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切忌生搬硬套,我們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適時點撥。比如,《論語》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對于這句,我們可引導學生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是否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出謀劃策是不是盡心盡力了?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誠相待了?教師傳授的知識是否時常復習了呢?這樣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更易理解該句的深刻內涵。同時,我們還可以用國學經典中的禮儀來規范學生的日常言行舉止。比如,《弟子規》中:“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一句,我們就可以問學生,聽到父母呼喚時,你回答遲緩了嗎?父母指派家務時,你偷懶了嗎?父母教導你時,你恭耳傾聽了嗎?父母批評指責你時,你接受了嗎?這樣用日常禮儀讓學生自己監督自己的行為習慣?!兜茏右帯反藭詡惱淼赖陆逃龑W生,讓學生從自己身上找出許多不良的行為習慣,真正起到教育、成長的目的。
四、多樣評價,激勵誦讀
再好的面包總讓人吃也會覺得不新鮮,為了使學生自始至終保持誦讀的積極性,我們要采用多種形式對學生的誦讀進行激勵評價。
1.經典誦讀比賽。各班選出五名選手用名句接龍進行評價,還可讓全體學生參與用名句填空,人手一張進行比賽;也可以用背誦、搶答、表演等形式來進行評價,內容不僅有課文中的,也可選一些課文外的,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手抄報比賽。讓學生把自己讀過的、背過的詩文用書法的形式展示出來,學生可根據國學的內容、意境,精心設計,配上圖畫、顏色、版面,將讀、寫、繪、意融為一體,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3.“感恩父母”主題班會,以《弟子規》為藍本,讓學生在學習古人孝道的基礎上,讓學生把自己在家中對父母的孝,在學校對同學的情,對教師的愛,盡情抒發自己的感恩之心,通過國學經典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同時達到提升學生德育教育的目的。
4.充分利用學校的多媒體、圖書閱覽室、班級圖書角,為學生提供大量國學資料,為學生提供優美的讀書環境,方便學生閱讀。
5.開展經典誦讀社會實踐活動,既是語文課堂的延伸,又是學生社會綜合實踐活動的最好素材。要求學生在假期走進家鄉名勝,走入名山大川,實地考察,調查訪問,獲得地方文化的第一手資料。我縣自然風光優美,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素有“旅游勝地”的美稱。學生通過實地調查研究,掌握了一定的文字資料,他們有的寫成詩;有的寫成文;有的寫成讀后感,把自己對地方勝景及文化的認識訴諸筆端。我想:這些活動的開展,意義將不僅僅是活動本身,學生學到的也不會僅僅是知識本身,可能我們的一些學生,從此便會形成自己的人生高潔的志向,遠大的抱負,高尚的人格。
五、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形成國學經典誦讀校本課程
國學經典誦讀活動,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更不能局限在誦讀本身。我們要充分利用各種有益資源,將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推向深入。
我們可以把《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論語》等經典詩文選入校本課程,按照一定的課時安排每個年級每周至少一節;具體的實施方式由各班班主任或語文教師講授;配備一定的設施條件,比如,多媒體教學,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有記錄,有總結的國學誦讀教研活動。這樣把國學誦讀真正落到實處,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在國學經典的熏陶下學生的身心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讀好國學經典,將在學生生命的長河里奠定他們一生發展的文化根基;讀好國學經典,將培育學生的愛國之情,報國之意;讀好國學經典,會給學生的心靈點上一盞不滅明燈,照亮學生一生的心路歷程。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