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璐
摘要:一直以來,如何抓住學生的眼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帶動學生的情緒從而提高課堂效率是課堂上老套又令人頭疼的問題。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主張帶著興趣而學才是事半功倍高效學習的最佳方法。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樂學是教育者值得深思的問題。
關鍵詞:樂學 活動需要 認知需要 交往需要 成就需要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知道的不如愛好的,愛好的不如以之為樂的。可見,孔子是主張樂學的。為什么音樂課、美術課、體育課總是比語文課、數學課、英語課受歡迎?從心理學上講,小學生的天性是愛動、活潑自由的,副課從感官和認知上首先給了他們一個輕松愉悅的氛圍,對學生而言,這些課就是玩就是一種游戲,沒有壓力和負擔,沒有不及格產生的后果,做不好也不會遭到家長的批評,課堂上他們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情世界、張揚自己的個性,從而更容易挖掘他們的潛質,發揮他們的特長。
一、以活動需要樂學
寓教于樂,我想首先是要滿足學生的“活動需要”。活動需要即游戲活動和運動活動的需要。英語課上,我會以一首英文歌、一個填單詞游戲或者走迷宮游戲來開頭,英語歌配合手勢、肢體動作,填單詞游戲以劃分每組接力比賽的形式來進行,而走迷宮需要同學間的團結配合,用一個單詞的字母卡片設計入口出口,蒙上一位學生的眼睛,在旁邊學生的口語提示之下收集卡片找到出口,這不僅僅是動腦的游戲還需要身體力行,從身體和心理上來帶動學生的情緒,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卸下學生心理上的緊張情緒,給學生提供一個輕松、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進而幫助他們樹立團結互助的合作關系,激勵他們的上進心與積極性,讓學生在“樂學”中加強記憶,樂于學習。
二、以認知需要樂學
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識記的無意性強,隨著他們知識的增長、年齡的增長、理解力的提高,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敏捷性、獨創性都會逐漸增強。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的樂學觀注重引導學生培養學習的興趣,這比學習本身更重要。
態度決定一切。被迫學習知識不如自己喜歡學習,喜歡又比不上以學習為樂。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白自己的興趣在哪里,同時,學生要學會培養興趣。
英語教學中,我經常利用課余時間給學生放外語電影,當然是中文發音外文字幕,前提是電影要是有趣不復雜的,例如,《玩具總動員》《音樂之聲》《小鞋子》,娛樂的、充滿愛與溫情的、勵志的電影不僅僅是為了帶給他們歡樂,還要讓他們在享受樂趣之余明白道理。
我鼓勵學生看影片之余學一兩句自己喜歡的口語,這種方法受到了學生的喜愛,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生學會了單詞Night夜晚、wait等待、parents父母look out小心,甚至于更難一點的句式:You have no choice(你別無選擇)。I'm only brave when I have to be. Being brave doesn't mean you go looking for trouble. (我只是在必要的時候才會勇敢,勇敢并不代表你要到處闖禍)。
有時學生說一句話時會中英文綜合并用,我并不反對,首先學生的積極性是不能打壓的,當他開始處于樂趣之中時這點尤為重要,當然如果他用錯了單詞或者詞組要及時幫他糾正,告訴他這樣是錯的。李陽英語之所以取得很好的效果,最基本的一點就是他鼓勵了學生的自信,敢于大聲說出口,我們不怕錯,只要我們相信就一定會說得好。點燃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無負擔地接受教育才是樂學的基本。
三、以交往需要樂學
有時,學生喜歡一門科目很可能和喜歡教這一科目的教師有關。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起著主導作用。小學生的思維、情緒、行為一般比較直接,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激發學生的興趣、上進心、好勝心,點燃學生學習的激情,才能讓學生處于樂學的最佳狀態。
《學記》中有“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的說法。一節課好的開始離不開教師的有效引導,教師應運用啟發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精心組織啟發式提問,巧妙設置“問題懸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發散思維,逐步抽絲剝繭、解答疑惑。提問時教師要注意角度和深度,問題設置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切忌枯燥乏味,引導學生在學習的樂趣中從多方位思考,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以成就需要樂學
成就需要是學生交往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相結合的產物。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長,學生的價值觀開始由個人價值觀向群體價值觀過渡,學生為了得到好分數不落人后或者為了完成學業任務、前途等原因變得成就感增強。
《雍也》記載:“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之一,孔子很看重他,并經常表揚顏回。表揚是一種精神獎勵,是對學生的充分肯定,孔子對顏回的表揚,不僅能激勵顏回不斷地完善自身的道德修養,而且也會帶動別人向顏回學習。
樂學的原則就是要始終保持平穩的心態,始終以輕松愉悅的心態接受學習,重要的是一直持續這種學習的內在動力。而保持這種內在動力的保鮮劑就是滿足學生的成就需要。
學生的潛意識里都是有好勝心、上進心的,即使是后進生也希望得到教師、家長的表揚、欣賞和鼓勵。孔子是個博學之人,他對自己的評價是:“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有了興趣就會有行動的原動力,行動了就會有結果。而教師的責任就是及時地給予“結果”表揚和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滿足學生的虛榮心,以積極熱忱的方式為學生保持“動力的溫度”。讓學生堅持不懈、勇往直前,在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馳騁。
做為教育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把樂學的精神和態度傳播到學生中去,以創新教育的新氣象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平等、自由和人文關懷,提供更優秀、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把樂學教育深入到課堂中去,為推進教育事業盡一份力。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