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東
國家在“十二五”規劃中強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工作需要加大繼承、重建傳統民族文化教育的力度。在深厚的社會文化體系中,美術是一門獨具社會價值和人文魅力的文化形態,而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與民族的血液,如何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在有效的美術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讓學生真正有所得,是每一位美術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筆者在高中美術教育教學中,從保護民族文化入手,為傳統美術文化的生存重新搭建傳承和發展的平臺,讓高中美術課堂再現傳統藝術的身影,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并發揚光大。下面我就來談談在美術教學中如何進行傳統文化滲透,以期共同進步和提高。
一、“授之以漁”,在美術鑒賞中滲透傳統文化
美術鑒賞課程作為一門素質教育課,其主要任務就是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傳統藝術文化并加以傳承,同時尊重世界的多元文化。中國歷史悠久,傳統藝術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由于距今年代久遠,很多學生對傳統文化并不了解,甚至無法理解和認同。在教學中,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對優秀的中國古代藝術作品進行分析理解、甄別評價,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培養其全面健康的審美觀念。
(一)欣賞工藝美術,理解其外在形式與特有的人文內涵
玉器、彩陶、瓷器、青銅器等傳統藝術,在我國古代就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是對人類文化作出的重要貢獻,這也是我們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滲透的媒介。
例如,教學《輝煌的中國古代工藝美術》一課時,教師可讓學生了解青銅冶煉和青銅器的出現,標志著中國進入偉大的青銅時代,邁開了世界文明史上領先的步伐。在我國發現的青銅器,數量、種類、精美程度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從司母戊方鼎的莊重威嚴、四羊方尊高超鑄造水平、立鶴方壺的美學成就,到長信宮燈巧妙的設計,充分展示了中國青銅時代的輝煌,讓學生嘆為觀止,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和愛國情緒。
(二)結合建筑體系,體會中國的建筑特色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建筑藝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門類,是集藝術性與實用性于一體的社會物質產品。縱觀中國的發展史,可以深切地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對中國建筑藝術的影響。
在教學《中國建筑特點》時,教師可指導學生體會中國傳統文化在建筑中的呈現,如城市、村鎮、陵墓或住宅的選址和布局等,都高度重視自然、尊重自然,把建筑鑲嵌在大自然中。這種觀念在園林中更有突出的表現,江南私家園林清新秀雅、手法精妙,皇家園林規模巨大、風格華麗。此外,中國建筑特別重視群體組合的美。群體組合常取中軸對稱的嚴謹構圖方式,不管哪種構圖方式,都十分重視對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學性格的追求,體現了中國人的民族審美習慣。
少數民族建筑的各具異采,大大豐富了中國建筑的整體風貌。如回族伊斯蘭教建筑、納西族、白族、土家族和朝鮮族民居,也都各具異采。這些民族的建筑藝術作品,象閃現的點點明星,與漢族建筑共同組成中華建筑的璀璨星空。
(三)通過名畫鑒賞,將傳統文化滲透到美術課堂教學中
中國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民族風格,它和我們的民族文化教育、民族思想、民族傳統相互滲透,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中國人畫畫講究有感而發,是一種情感的自然流露。只有理解豐富的中國文化才能理解中國畫深厚內涵,所以欣賞中國畫時,讓學生從美學思想、氣韻、意境入手,深刻感受中國畫的魅力,進而弘揚我國民族傳統文化。
例如,在講各種不同的線的表現時,我通過讓學生欣賞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吳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梁楷的《潑墨仙人圖》等作品,感受中國畫線條特有的藝術魅力。通過賞畫、品畫使學生對中國畫的用線有了一定的認識,唯有在認知的情況下,才能進一步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創造。
二、“寓教于樂”,在美術實踐中滲透傳統文化
(一)結合地方特色,體驗民間美術的文化魅力
民間美術是廣大農村勞動人民為了滿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創作,并在他們自己當中應用和廣泛流傳的美術作品,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質樸的情懷,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藝術源于生活,文化內涵深厚的民間美術是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教材。把豐富多彩的民間美術、民間工藝帶進課堂,開拓了學生視野,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學生在親自動手實踐的過程中體驗到勞動的樂趣,收獲到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生間的團結與合作精神,加深了對文化和歷史的認識,樹立了正確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價值觀。
(二)走進自然世界,體驗生活藝術的文化魅力
教學中,我們既可以讓優秀的內容走進課堂,又可以讓學生走出課堂,進行社會實踐,如帶學生欣賞城市雕塑、城市環境藝術,讓他們走進博物館、美術館,走進節日風俗等,利用節假日到國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遺產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去實地考察感受,了解我國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感情,進而進行保護和傳承。
教師還可帶領學生到戶外寫生,引導學生感受大自然絢麗多彩的風光,讓學生到生活中去觀察、體驗,描繪我們美好的生活。在寫生教學中,引導學生逐步理解變化與統一、對稱與對比等形式美的原理法則,并把這些知識運用于生活實踐,使他們熱愛生活,學會求知、學會審美。
三、“潤物無聲”,在學習氛圍中滲透傳統文化
滲透傳統文化,一方面依賴于美術課堂教學,另一方面需要創設良好的傳統文化氛圍,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一套校園隱性文化體系,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對學生的知識積累、價值觀念、情感傾向等產生影響。
(一)營造校園整體文化氛圍,讓美術教師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打造高品位的校園文化
學校各項建設的規劃、各種活動的開展都應該充分考慮到審美的需要,特別是與美術直接相關的教育因素,如校園雕塑、環境綠化、宣傳櫥窗、活動園地等。一所好的學校是一個處處給學生以美的熏陶的學校,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高素質人才具有深遠意義。
(二)提升全體教師的文化意識,尤其是美學意識
在學生眼中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還是美的創造者、體現者,教師的教態、服飾、教學環境、課件準備等客觀上都會反映教師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趣味,同時也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審美趣味。美術教師是學生進入美的世界的向導,要充分意識到自身教學行為對學生美術素質的影響力,用審美的觀念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盡可能使與教學相關的各種因素都具有鮮明的審美特性。
任何一個學科的發展歷程,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美術也不例外。優秀的美術作品能讓人心靈得到凈化,品質得到提升。美術教育發展的歷程,反應了整個社會經濟、文化、思想觀念的發展和進步。保護傳統文化,任重道遠。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探索實踐,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張應杭.中國傳統文化概論[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2]王大根.美術教學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陳瑞濤.從傳統文化的繼承來看美術教育的發展[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9(6).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