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冬梅
數學素有思維的體操之稱,具有較強的抽象性、邏輯性與系統性。新課改下數學教育教學的最終目標不只是對基本的數學知識與定理的識記效果,而是更加關注基本的數學思想與方法的掌握,更加關注創造性地運用,解決現實問題。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再只是傳道授業解惑,我們要實現教師自身角色的轉變,建立全新的教學角色,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創新意識,讓學生學會自主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成為知識的構建者、主動的探究者。筆者現結合自己對數學教學中教師角色轉變的實踐與認識淺談如下幾點。
一、由教材的照搬者轉變成教學資源的開發者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的教學完全受教材的擺布,嚴格地照搬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教材上怎么寫教師就怎么講,教師所起到的只是一個傳輸作用,只是教材的機械照搬者,學生所學到的只是教材上死的知識,并不能真正地掌握學習方法,達到對知識的靈活運用。
在新形勢下我們要由教材的照搬者變為多種教學資源的開發者,要打破教材的限制,將教材與現實生活、與學生實際結合起來,實現多種資源的優化與整合,開發校本課程教學資源,真正實現新課改所倡導的新教材觀,真正帶著學生走向教材,走進神奇的數學殿堂。為此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要用數學的眼光來審視生活中的一切,收集相關的數學素材,充實到數學教學中來,達到數學教材與各種生活素材的有機結合。
二、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成教學的互動者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是教學的中心,知識只是由教師單向地傳遞給學生,學生是課堂的附屬,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教學只是教師單方的活動。
在新形勢下更加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體、知識的主動構建者。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教學不是某一方的活動,而是師生雙方共同參與的互動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由知識的單向傳遞者轉變成互動者。要為學生的主體參與提供機會、創造條件,要引導學生以主體身份參與到教學中來,讓學生展開主動探究,在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展開互動探究,在師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與自主探究中達到學生對知識的真正理解與掌握。這樣才能由教堂轉變為學堂,使得教學成為師生雙方共同參與、共同探究、教學相長的互動過程。
三、由知識的固守者轉變創新型教師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新課改下各學科教學的重要目標。這對我們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不能只是讓學生學到教材上的知識,而是要讓學生自主學習、靈活運用,以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一方面教師要學會提問。以問題來引發學生的思考,引起學生的主動探究,讓學生在探究中學到知識,學會自主學習。
另一方面要鼓勵學生產質疑。運用所學解決問題只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其最終目標在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出新的問題,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將教材與學生、與生活結合起來,提出更多的富有價值性的問題,以問題將學生帶入求知的主動狀態,給予學生必要的啟發與指導,讓學生學會自主地提出問題,進行富有個性化的創造性學習。
四、由手段的單一運用者轉變成靈活運用者
教學方法本身并沒有太大的差別,關鍵在于如何運用。運用得當就會成為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反之就會對教學帶來負面影響。
我們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如問題教學法、合作學習法、互動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等,要學會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時機來穿插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以此來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展開富有成效的探究學習。
總之,教師要充分認清當前的教學形勢,認真學習新課改,研究新課標,遵循數學學科本身的學習規律,加強自身角色的轉換,成為開發型、創新型教師,帶領學生展開積極探究,構建高效課堂教學。
(責編 金 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