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華
摘 要:課堂教學是學校培養人才的主渠道,然而現有的衛生學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現代衛生學的發展和適應未來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因此,突破傳統的教學思想和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引進Seminar教學法這一新型教學方法, 讓學生有針對性地去探索并運用理論知識,能夠培養學生的評判思維能力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素質,發展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是符合時代發展對人才培養需要的。
關鍵詞:Seminar;衛生學實驗教學;教學改革
Seminar教學法是德國的大學從18世紀開始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1],直譯通常為“研討會”或“討論會”,是指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的一種討論式教學模式,其最大的優勢在于能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才能和教師的教學才能。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新能力等綜合能力[2],也與我們素質教學的宗旨是一致的?,F今,Seminar已被美國、日本、法國、英國等大多數國家采用,并運用于文學、歷史、物理、化學、醫學等多個領域。國內高校也開始注重Seminar教學法在教學活動中的運用,但也多在研究生培養中運用此方法,在本科生教學中涉及的還很少。
一、衛生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前提、背景和目的
受我國醫療改革以及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形勢的影響,需要一批既能夠提供醫療服務,又懂得如何開展臨床預防的臨床醫生,為此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的教學任務十分艱巨,如何有針對性地開展預防醫學教學,使學生掌握群體預防和個體預防的知識和相應的技能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
《衛生學》主要講述環境衛生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和衛生統計學內容,其相關知識涉及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各個領域,是臨床醫學專業接受預防醫學知識和技能的主要課程,是醫學生必修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還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然而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教師講,學生聽,即灌輸式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具有的典型特征是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為本位,只注重考察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能力和理論的掌握程度,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的地位。所以如何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顯得更加的重要。實驗教學和理論教學是衛生學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實驗學習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目前中南大學(以下簡稱“我?!保┬l生學的實驗教學方式大多采用大班分組上課,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教學法,這種教學方式沒有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而他們提出問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欠缺,而綜合素質、創新能力的培養更是無從談起。同時, 由于教學方式單一,培養的學生往往缺乏個性。
衛生學中的實驗教學由多個實驗組成,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方面主要有臨床營養評價和突發性食源性疾病的處理2大塊,而Seminar教學法在這2個實驗教學過程中有著潛在的應用前景,我們在衛生學實驗課中開展Seminar教學的目的就是:建立一個新的教學模式,使得教與學之間呈現啟發式、互動式和討論式的局面;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資料收集、處理能力。
二、衛生學實驗教學中Seminar教學方式的實施
在授課內容上,由于衛生學教學主要還是以理論課教學為主,Seminar教學經驗不足,可以考慮先從實驗課教學入手,將已分組上實驗課的學生細分成四到五個小組,在實驗課前的理論課上發給每個大組與課堂講授內容有關的案例資料。每個大組中的任何一個小組的學生都必須看懂案例的內容,結合理論課上的知識點查閱相關背景資料,做好講解案例或評價問題的準備;同時任何一個小組的學生也必須深入思考,針對案例提出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為了增加每位同學的參與性, 教師在進行Seminar的當天,對積極主動回答問題、講述自己觀點的同學予以科學地點評并在平時成績中予以加分。因此學生們都帶著壓力和任務有目的地進行準備。而所有的準備工作不僅需要在吃透教科書的理論基礎上,還要查閱相關的參考資料才能完成實驗課,較以往教師講課,學生學習的模式,既能提高學生的主動性,還能讓教師掌握學生對知識把握的程度,及時地提高知識的傳授率。
三、實驗課Seminar教學方式的優點
首先,其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傳授式學習對學生來說就是死記硬背,久而久之學生易產生厭學情緒。Seminar雖以課本知識為基礎,但學生若想準備出精彩的案例評述內容,需要利用各種資源了解更多的預防醫學背景知識,促使學生拓寬知識領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普遍反映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本知識和相關文獻更能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管理的基本職能,也鍛煉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其培養了團隊協作能力。Seminar教學法采用小組形式授課,各小組的同學需有計劃地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務,最后將各位同學的文字組合整理成為小組的集體智慧,教師只負責引導。這樣每個學生都有了參與機會,并在此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相互學習,使其認識了團隊協作的重要性。
最后,學生小組討論所形成的解決方案,需要學生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來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學生在課前進行資料搜集、整理、分析,既鍛煉了學生背景信息、資料的收集能力,同時又鍛煉了學生全面考慮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存在的問題
現有課程體系制約了Seminar教學方法的推廣,由于醫學專業學生課程多,學生缺乏自學和討論時間,衛生學又不是主干課程,因此部分同學為了考試而學習,勢必造成積極性不高,以至于往往為了完成任務而采取敷衍的態度進行學習;其次個別學生課前沒有充分準備,或者是性格內向等原因,使這部分學生不能很好地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一些抽象的理論內容,傳統的講授法給學生一個系統的知識框架,而Seminar教學只能針對某個問題進行探討,影響了內容的系統性。
總之,Seminar教學法增加了學生和教師、學生和學生的雙向互動,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幫助學生充分理解和吸收知識,擴大他們的知識面。同時,使學生對理論課的知識能夠充分消化吸收,還能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實現從知識再現型向知識創造型的飛躍,實現師生與同學之間在知識、思維與情感等方面的相互溝通、相互影響和相互補充,充分體現了教學活動作為一種交流與互動過程的本質特征。
參考文獻:
[1] 馬啟民.“seminar”教學范式的結構、功能、特征及其對中國大學文科教學的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3(02):20—23.
[2] 粱金龍.研討式教學與大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 2004,17(02):53—55.
(作者單位:中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