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泳
摘 要:簡述了莆田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對策建議。主要包括:妥善處理林產糾紛,鞏固林權發證成果;積極構建新型林業經營體系;推進林木采伐管理改革等。
關鍵詞:深化改革;問題;對策建議;莆田市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6-08-02
集體林權是指集體組織對本單位的森林資源所享有的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分權。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我國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村生產關系的一次重大調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的具體體現。福建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從2002年在全國率先開展,現已基本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任務。在推進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過程中,新的情況和矛盾也不同程度顯現,值得我們重視并加以思考。
1 莆田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現狀
200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和《農村土地承包法》實施后,福建省進行了以“明晰產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保障收益權”為主要內容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大膽探索,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2008年中央出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進入了全面推進和深化階段。福建作為南方集體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莆田市在這方面有著典型的代表,1979年3月,仙游縣的李金耀在全國率先向集體承包了馬山80hm2荒山進行造林,成為全國承包荒山創辦家庭林場第一人;2003年8月,全國第一本林權證發到其女兒李美和手中。截至2014年7月,全市林權登記發證面積223 982hm2,林權發證率97.56%,林地發證面積224 717hm2,林地發證率98.79%,到戶率97.88%,已發林權證121 956本。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明晰了所有權,突破了長期由村集體統一經營的單一經營方式而為多種經營方式并存,使我市96%由集體經營管理轉變為現在的聯戶承包、大戶承包、家庭承包、股份合作、村集體或村民小組、自然村、外商租賃等多種經營模式。
我市構建仙游縣、涵江區、城廂區林權流轉服務平臺,通過交易服務平臺推進林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據統計,林權流轉面積8 720hm2,采取轉讓2 293hm2、轉包出租2 606hm2、其他流轉3 820hm2。
為創新林業投融資體制,破解農民貸款難的問題,我市推廣林權抵押貸款,實現林權抵押貸款“增量拓面”。近年來,利用林權證抵押面積2 373hm2,抵押貸款余額17.09萬元。解決了部分林農資金緊缺的局面,推進林權改革向縱深發展。
2 存在問題
2.1 山林糾紛調處難度大 (1)由于林改任務重,時間緊,牽涉面廣,基層人員工作方法簡單粗糙,不夠認真,勘界發證不到位,林權證核發錯漏,留下林權爭議隱患,致使村民之間爭林爭地情況時有發生。(2)因分山到戶、經營分散,造成林木采伐時,相鄰之間的林間通道易產生糾紛,使得林木運輸下山困難重重。(3)一些通過拍賣、招標等方式承包的集體林地,一些林農怕麻煩、怕上繳費用,沒有按照《福建省森林資源流轉條例》規定進行,未經森林資源資產評估。(4)已建立的山林權屬地理信息圖,發現重復發證以及部分林地存在漏發林權證等問題。
2.2 “均山到戶”與市場規模經營矛盾大 “均山到戶”政策實行后,雖然明確了產權,調動了廣大林農經營林業的積極性,但也導致林地經營碎化,不利于集約化經營,使得有實力上規模的企業要想獲得原料林,進行林地開發,困難大。不僅增加了企業的成本,降低了企業投資的熱情,而且不利于推動規模化、市場化運作。
2.3 林農采伐處置權落實難度大 林木采伐制度關系到林農的切身利益,現行的林木采伐審批手續較繁雜且時間長,從林農提出申請到組織木材生產要經過多道關口。限額采伐制度雖然保護了森林資源,但也制約了林農經營山林的積極性,阻礙了商品林的市場化經營,從而影響了林農投資林業的積極性。
3 持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對策建議
3.1 妥善處理調處糾紛,鞏固林權發證成果 一要建立完善林產糾紛仲裁調處機制。成立糾紛調處工作組,加強對調處糾紛的培訓,妥善處理糾紛矛盾,確保林區安定穩定。充實基層林業工作隊伍,培訓林改骨干力量,嚴格規范和完善各個操作環節,建立規范性檔案。二要“回頭看”。對已登記材料進行認真核實,對宗地開展現場核對,切實做到人、山、證相符。對林改以來的各類檔案材料進行認真梳理,補缺補漏,及時建檔歸檔,確保林權檔案材料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建立健全林權檔案各項管理制度。
3.2 積極構建新型林業經營體系 要組建具有示范帶頭作用的規范新型林業經營組織,推動新型林業經營組織健康快速發展。通過典型示范,引導林農走新型的林業合作經營路子。一要鼓勵林農在明晰林權的基礎上,采取家庭聯合經營、合作制等多種形式,優化資產組建新的林業經營實體,如家庭林場、股份林場,增強抵御風險,提高市場競爭的能力。二要引導企業興建工業原料林基地。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采取租賃、合作、入股等形式與林農合作建基地,鼓勵企業采取合作造林、租地造林、等多種形式與廣大林農結成利益共同體,實現從分散經營向規模經營、集約經營的轉變。
3.3 推進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 做好林木采伐利用管理直接關系到林權改革的成果能否得到鞏固與發展。林改后林木產權大部分明晰到戶,經營主體變多變小,林農參與經營熱情空前高漲。商品林采伐和管理是落實林農處置權,必須完善商品林采伐限額管理制度,實行林木采伐審批公示制度,簡化審批程序,提供便捷服務,減少農民的采伐成本。同時也要按照分類經營、分類管理的要求對公益林和商品林采取不同的資源管理制度,公益林的經營目的是要發揮森林資源的生態優勢,要禁止商品性采伐,從而最終實現森林資源和林農收入雙增長的改革目標。endprint
3.4 搭建林業管理服務新平臺 為深化林權改革與發展提供優質的行政管理環境,必須構建以服務、執法、管理三大職能為主的新型林業管理體系,設立林權流轉服務平臺,逐步完善一站式的便捷管理服務中心,提高林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和業務工作能力,保障林權流轉有序規范進行。要壯大執法隊伍,建立相對獨立、集中統一的林業綜合執法機構,嚴格執法程序,明確執法責任,為深化林改提供健康的法制環境。
3.5 加快金融資本流入,創新林業投融資體制 只有從機制上、措施上真正解決林改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主體改革得以延伸和深化,才能解決深層次中的矛盾,進一步鞏固和拓展林改的成果。一是拓寬林業投融資渠道。把山林變成“活錢”,擴大林權抵押貸款規模,推廣花卉、苗木、竹林抵押貸款,推廣林農聯戶聯保貸款,加強政府貸款貼息扶持力度,擴大商業銀行參與面和覆蓋面,鼓勵各類擔保機構開辦林業融資擔保業務,解決林農貸款難的問題;二是引導鼓勵多種經濟成分參與林業建設。充分發揮林區青山綠水、空氣清新的生態優勢,吸引各類投資主體興辦“森林人家”、“農家樂”生態旅游等相關產業。針對林業生產周期長的特點,加強與金融部門的溝通協調,解決投資融資難題。
3.6 科學合理布局,促進林下經濟發展 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林業產業出現了多元化和規模化趨勢,大力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森林旅游業、生態療養業等林下經濟產業,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為農民就業增收拓展新的路子。既能推動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又實現了不砍樹也能致富的經濟目標。積極發展創建特色品牌,整合優質資源,延長產業鏈,實現多次增值。發展農村有特色、市場有潛力、林農參與度高、農村受益面廣的名特優新經濟林、苗木花卉、森林食品和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實現不砍樹也能致富,發揮林業龍頭企業的作用,推廣“公司+合作組織+基地+林戶”經營模式,提高林業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實現林下經濟的規模化、集約化、科學化、市場化經營。
參考文獻
[1]江蘇省林業局.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重要文件和政策法規匯編[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
[2]國家林業局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林業局農村林業改革民展司.中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踐百例[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9. (責編:徐煥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