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斌
【摘 要】中職語文課堂教學包含豐富內涵,在具體實施教學行為時,教師要注意擴寬學生視野,多做橫向、縱向鏈接,讓學生在豐富學習內容的同時,增加語文基礎積累,提升語文基本素質,促使思想覺悟的升級。這也是《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
【關鍵詞】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拓展;寬度
《語文課程標準》在涉及語文課程內涵時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這充分說明語文課程不像其他文化課一樣。它有獨特的感染力和影響力,而這種作用于精神方面的力量,又是通過語文課堂教學帶來的。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圍繞文本進行學習時,自然要對文本內涵與外延進行延伸,也就是增加語文課堂教學的寬度,不僅對文本內容形成有力補充,還能夠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開闊視野,獲得更多啟動心靈的學習體驗。
一、設置精彩橋段,拓寬學生思維寬度
語文教材文本選擇的都是經典作品,特別是一些名家名篇,更是文質兼美,內涵豐富,極為耐讀。這就要求學生能夠課堂上,通過讀、說、寫等訓練,對文本進行感知品味,獲得更多啟迪。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不妨進行橫向的鏈接,聯系學生已有積累體驗,進行對比解讀。這樣無疑是增加了課堂容量,拓寬了文本寬度,也引發學生更多思維活動。
像學習《林黛玉進賈府》這篇課文時,因為是名著學習,關于《紅樓夢》的話題自然就多起來。為了開拓學生思維寬度,我讓學生把關于《紅樓夢》的信息進行一個“大閱兵”。首先讓學生列舉自己的所見所聞。學生對文中幾個重要人物比較熟悉,像林黛玉、賈寶玉、王熙鳳、探春、惜春等,對相關故事也知道一些,像劉姥姥進大觀園、黛玉葬花等。其次是教師列舉一些相關內容,像“紅樓夢”相關文學常識、重要情節、重要人物等內容進行羅列,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對“紅樓夢”有整體了解,畢竟“紅樓夢”的重要地位,也值得學生有更多系統了解。甚至可以對四大名著都要進行一個橫向的鏈接,這樣能夠極大豐富學生視野。通過橫向的拓展,也可以讓學生養成主動學習聯想的習慣,這對提升學生語文素養有重要促進作用。
二、學習精美語言,豐富語文積累寶庫
語言學習是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任務。學生不僅要根據文本學習語言,也要跟隨教師和其他同學學習交流,獲得更多語言信息。豐富詞匯量,建立起屬于自己的語言積累寶庫。對文本語言的學習,要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文本,特別是一些典范的散文,精美的語言隨處可見,如果教師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進行精美語言海量積累,這對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有重要幫助。
像學習《故鄉的榕樹》時,文本有很多精美的文段,特別是對榕樹的描寫,非常富有靈性。我讓學生聯想早已學過的關于“樹的描寫”片段,實現一個橫向的鏈接。有很多學生都會聯系初中學過一些課文,像《那樹》,還有學生聯系到一些課外的文章,像《白楊禮贊》等。通過精彩語段對比賞析,可以很清晰掌握語言特點。《故鄉的榕樹》對家鄉榕樹的四周景色描寫:“流過榕樹旁的清澈的小溪,溪中彩色的鵝卵石。”“追逐歡笑的鴨子。”等等,這些靈動的語言不僅讓人回想起童年的記憶,也對人的心理產生強烈沖擊。我隨口誦道:“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學生也不由自主應和著。雖然《故鄉的榕樹》和朱自清的《春》描寫的意境不盡相同,但那精美的語言,仍然具有巨大的磁力,讓我們被緊緊地吸附著。這也許就是語言的魅力。教學中讓學生積累豐富多彩的語言,不能只靠死記硬背。還是要通過對語言特點進行剖析,讓學生在被感染中積累。像朱自清的《春》,學生當初也許就是死記硬背的,但現在能夠牢記于心的原因,恐怕早已超出記憶的范疇。
三、拓展人文內涵,形成高尚情操認知
“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這段話是《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新認識觀、價值觀的重要界定。作為中職語文教師,要深知中職學生思想道德現狀。中職學生大多學習成績較差,沒有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很多學生的價值觀也存在一些問題,針對學生思想進行對應教學,這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和宗旨。雖然語文課不是政治思想課,但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也是語文三維教學目標設計中的重要內容。教師完全有必要進行課堂教學拓展。
學習《太陽老人少女》時,學生對小說的理解僅限于教材自身。為了拓展教學寬度,讓學生能夠獲得更多思想教育。我讓學生先對題目進行解讀,然后針對現實,找到“老人”“少女”的原型,并對其人生進行討論。學習效果相當不錯。有一位學生這樣解讀“老人”:老人一生勤苦,為繁衍后代,他奉獻了自己的一切力量,他就是無數平凡人中的一員。由此我想起爺爺,他也是這樣一位老人,為我們付出了畢生精力,現在他得病了,行動有些不便了。我清晰記得爺爺在我小時候對我的好,哪些難忘的記憶時時縈繞在心頭。爺爺,我會去看你,成為你手中拐杖……
這就是聯系生活實際的結果,學生的感情認識觀念在升華,教育實現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有固定的文本,也有較為固定的教學方式,但教學寬度的“尺子”掌握在教師手中,增加一些寬度,不是為了取悅學生的好奇心,也不是教師要賣弄學問。這是教學的實際需要,增加教學寬度,實際上是增加了教學的厚重感,讓學生獲得語文素質提升的同時,也能獲得思想觀念的升級。這當然是一舉多得的事情,教師需要做好教學設計,提高針對性,減少盲目性,為有效改善課堂教學結構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何海燕.如何提高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廣東教育·職業教育.2013年第10期
[2]焦建華.淺談語文教學中的拓展延伸[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1年Z1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