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力+杜金娥
摘要:甘肅省城鎮化發展水平低制約了經濟快速發展,推進甘肅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是改善城鎮居民生活環境與條件、加快城鄉一體化的必然選擇。對甘肅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的評價有利于把握新型城鎮化發展現狀,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新型城鎮化的內涵,構建了新型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運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對甘肅省以及14個州、市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進行了測算,并依據綜合得分對甘肅省進行了區域劃分。
關鍵詞:甘肅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評價
中圖分類號:F062.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7-0078-03
一、引言
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是有效解決城鎮建設發展突出矛盾和困難的有力措施,也是新形勢下推進城鎮建設發展的必然選擇。甘肅省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消耗了大量土地、水等資源,生態系統結構遭到嚴重破壞,生態環境承載壓力和風險日益增大,環境問題和生態環境脆弱已經成為城鎮化的重要制約因素,面臨這些資源、環境和生態等問題,迫切要求甘肅省改變傳統的城鎮化方式,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因此,本文對甘肅省的新型城鎮化水平進行綜合評價分析的研究是很有意義的。
國內關于新型城鎮化的相關研究文獻不是很多,但已有的文獻研究也可以劃分為三類。首先,是關于新型城鎮化水平評價的研究,如董嘉明和龐亞君(2008)認為研究制定新型城鎮化指標體系,要準確把握新型城鎮化的特征,從本質和內涵出發,設置各項評價指標體系;其次,是關于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研究,如何鐵(2008)認為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核心指導思想,以新型工業化為基礎的城鎮發展道路,它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最后,是關于甘肅省新型城鎮化水平的研究,如安應民和張巨飛(2009)認為雖然近年來甘肅省城鎮化出現了步伐明顯加快的趨勢,但這主要是由于城鄉長期分割的制度安排的松動,以及多年來造成的巨大城鄉差距所拉動的,城鎮化并未進入實質性的高速發展階段;魯地(2009)對甘肅省14個城市的發展能力進行評價,選取了能反映城市發展能力的15項統計指標,建立起相應的統計指標體系,采用因子分析法進行了測算。
綜上所述,關于新型城鎮化的研究,已有文獻主要是從理論方面來闡述新型城鎮化的內涵與發展方式,對新型城鎮化采用多種測算方法,但結合甘肅省具體實際情況對甘肅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評價的文獻較少。本文在現有的研究成果上,立足于甘肅省城鎮化發展現狀,建立一套測度甘肅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對甘肅省的新型城鎮化水平做出測度研究,運用綜合分析法對甘肅省2000-2012年以及甘肅省2012年14個州市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分析。
二、甘肅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一)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基于新型城鎮化內涵,結合甘肅省自身的特點構建了一個經濟發展指標、社會進步指標、人口素質和生活水平指標、環境質量指標四類共20個具體指標構成的指標體系,以此來衡量和測度甘肅省及各地區新型城鎮化水平。第一類為經濟發展指標。經濟集約高效發展是新型城鎮化的基礎和核心,更是城鎮化不斷深入的推動力。經濟發展指標包括:人均GDP(元)、第二產業產值占GDP比重(%)、第三產業產值占GDP比重(%)、固定資產投資額(萬元)、財政收入(萬元)共5個指標組成。第二類為社會進步指標。社會進步指標體現新型城鎮化水平方面,是進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保障。社會進步指標包括:非農人口比重(%)、衛生機構床位數(張)、衛生機構人員數(人)、城鎮居民低保人數(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共5個指標組成。第三類為人口素質和生活水平指標。城鎮和農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得到逐步的提高,是新型城鎮化的內在要求。人口素質和生活水平指標包括: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人)、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元)、恩格爾系數(%)、人均居住面積(平方米)、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升)和城市燃氣普及率(%)共6個指標組成。第四類為環境質量指標。環境質量狀況進一步體現了新型城鎮化強調的走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建設道路。環境質量指標包括: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工業煙(粉)塵排放量(噸)、人均擁有公園綠地面積(平方米)、生活垃圾清運量(萬噸)共4個指標組成。
(二)數據來源及標準化處理
1.數據來源
基于數據可得性和實際研究的需要,本文數據主要來源于歷年的《甘肅發展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以及《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匯編》等。
2.數據的標準化
由于各指標間的水平相差很大,如果直接用原始指標值進行分析就會突出數值較高的指標在綜合分析中的作用,相對削弱數值水平較低指標的作用,因而必須對各指標數值進行標準化處理。數據標準化中最典型的就是數據的歸一化處理,即將數據統一映射到[0,1]區間上,本文運用的數據歸一化的方法是log函數標準化法。通過以10為底的log函數轉換的方法實現歸一化,當然如果直接用公式Z=log10(x)得到的數據不都是落到[0,1]的區間上,因此還要除以log10(max),max為樣本數據的最大值,具體公式模型如下:Z=,其中x為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值,max為評價指標值中的最大值,Z為標準化處理后的指標值。
(三)指標權重賦予
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各項指標對新型城鎮化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其權重值也有大小區分。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確定各指標權重,在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評價體系中確定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口素質和生活水平、環境質量四個方面共20個具體指標權重,各評價指標的權重值設置在0%-100%之間,權重值之和等于1。
由表1可知,在評價指標體系中,環境質量指標權重值最大,即該評價指標對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影響力最大,在整體評價體系中人口素質和生活水平指標權重值最小,但兩者權重值之和占到總權重值的一半,所以經濟發展指標、社會進步指標與人口素質和生活水平指標、環境質量指標相比較而言對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影響力具有同等作用。
三、甘肅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評價實證分析
(一)甘肅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總體評價
運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結合SPSS統計分析軟件對甘肅省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進行測算,通過測算得出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綜合得分。2000-2012年綜合得分從1.96上升到2.42,呈現為逐年遞增的變化趨勢,2006年的城鎮化水平處于被評價年度的平均水平。2011年以前年度的遞增速度是在平穩的遞增,而2011-2012年綜合得分由2.27上升到2.42,相差0.15的水平,可見2012年新型城鎮化水平得到了迅猛發展。
從新型城鎮化綜合指數變化折線圖可以看出,新型城鎮化水平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總得分值從2000年的1.96上升到2012年的2.42,相差0.46分,以3.5%的年均增長率變化。在經濟發展方面,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高,除第三產業呈不穩定增長趨勢外,其他指標均逐年遞增;在社會進步方面,各指標均逐年遞增,城鎮人口逐年增多;在人口素質和生活水平方面,各級各類教育事業全面發展,人均居住面積在2012年達到28.45平方米;在環境質量方面,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0.02%,大中城鎮供水、垃圾處理設施基本建成,城鎮空氣質量總體保持穩定。
(二)甘肅省各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評價
1.甘肅省各州、市新型城鎮化水平測度
基于2012年相關數據,運用新型城鎮化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甘肅省14個州、市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進行測算,可以得到綜合得分水平及排序情況。
從表3可以看出,2012年蘭州市的新型城鎮化水平最高,甘南州最低,二者綜合得分相差0.97,而蘭州市與排名第二的嘉峪關市只相差0.17,可見這14個州市之間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只有慶陽市、臨夏州、定西市、隴南市和甘南州處于平均水平之下,其他地區都在平均水平之上。白銀市和定西市是這14個州市里面和蘭州空間距離最近的, 但是定西市處于第12位,而白銀市處于第6位,說明蘭州市對周圍城市的輻射與擴散影響比較小。甘肅省城鎮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就蘭州市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而言,嘉峪關市、張掖市、金昌市、酒泉市、白銀市城鎮化水平比較低,而隴南市、甘南州城鎮化水平很低。
2、甘肅省各州、市新型城鎮化水平區域劃分
依據本文對甘肅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評價得出的綜合得分來進行區域分類,根據不同分類進行了評價分析,具體有以下幾類:
第一類,新型城鎮化水平發達區(得分:1.6-1.8),只有一個,為蘭州市。蘭州市是甘肅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多項指標都名列前茅,在經濟發展方面,固定資產投資額和財政收入遠高于其他幾類區域,二三產業比重高達97.11%;在社會進步方面,除了非農人口比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對較少以外,其他指標均占明顯優勢。
第二類,新型城鎮化水平較高區(得分:1.4-1.6),共五個分別為:嘉峪關市、張掖市、金昌市、酒泉市和白銀市。嘉峪關市是因酒泉鋼鐵(集團)公司的建設而發展起來的一座新興工業旅游城市,第二產業比重達81.8%,遠高于蘭州市;張掖市和金昌市新型城鎮化水平比較接近,金昌市礦產資源富饒,旅游資源獨具特色,張掖市雖然工業并不發達,但城鎮化建設依靠獨特的濕地生態優勢和高效農業和旅游業;酒泉市和白銀市的新型城鎮化水平大致居于同一水平,酒泉市有豐富的風能和太陽能,有豐饒富庶的水土資源,白銀市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城鎮化率達到41.5%。
第三類,新型城鎮化水平一般區(得分:1.2-1.4),共四個分別為:天水市、平涼市、武威市和慶陽市。天水市是甘肅省第二大城市,但天水市農村人口接近260萬,比重高達70%,使得城鎮化率偏低;平涼市是主要農林產品生產基地和畜牧業、經濟作物主產區,是西北重要的畜牧業基地、皮毛集散地和各類中藥材的重要產地;武威市是河西重要的物流中心和商貿集散地,也是一個傳統農業地區;慶陽市是甘肅省的石油天然氣化工基地、長慶油田的主產區。
第四類,新型城鎮化水平較低區(得分:0.5-1.2),共四個分別為:臨夏州、定西市、隴南市和甘南州。這四個州、市地處甘肅省中南部,自然條件嚴酷,長期被溫飽問題所困擾,和其他地區相比尚處于由農業社會向工業化發展的轉型階段。突出表現在:農業占比高,工業化程度低;財政自給率低,自我發展能力弱;城鄉居民收入不高,農村貧困面大;勞動力受教育年限較低,素質普遍不高。
四、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對甘肅省新型城鎮化發展現狀的研究,采用了多指標綜合分析法,對甘肅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及甘肅省各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分別進行了評價分析,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一)甘肅省新型城鎮化進程取得一定成效,但城鎮化水平仍然較低
從2000-2012年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綜合得分及排序情況可以看出,甘肅省新型城鎮化水平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說明甘肅省新型城鎮化進程取得顯著成效;通過與全國的比較可以看出,甘肅省當前城鎮化率與全國存在差異,雖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是甘肅省城鎮化水平已經從初級發展階段到了快速發展階段;甘肅省城鎮化水平與其他省區相比,排名為全國倒數第四,僅高于云南省、貴州省和西藏自治區。
(二)甘肅省各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不平衡
從2012年甘肅省各州、市新型城鎮化水平綜合得分可以看出,蘭州市水平最高,甘南州水平最低,全省有9個州、市城鎮化水平處于平均水平之上,其他5個州、市是處于城鎮化平均水平之下。新型城鎮化水平在空間上呈現出“西高東低”、“西強東弱”、“西快東慢”的不平衡格局。
(三)新型城鎮化水平與城鎮規模不一致,城鎮布局空間差異較大
依據綜合得分進行的區域分類中,新型城鎮化水平發達區共一個,較高區共五個,一般區共四個,較低區共四個,從分區結果可以看出甘肅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呈現西高東低的特點。但是從甘肅省城鎮規模的分布來看,甘肅省城區人口規模達到100萬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只有蘭州市,在50-100萬人之間的大城市只有天水市,在20-50萬人之間的中等城市有白銀市、平涼市、武威市和酒泉市,其余為20萬人以下的小城市,城鎮規模結構總體呈現“頭重、腳輕、腰桿細”的特征。可以看出甘肅省新型城鎮化水平高低與城鎮規模不一致,城鎮規模大的城市城鎮化水平并不高,如天水市,相反的城鎮規模為小的嘉峪關市卻是城鎮化水平較高區。此外,甘肅省城鎮的空間分布極不均衡,其中隴中和隴東地區集中分布了全省65%以上的城鎮,城鎮密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酒泉、甘南等地每萬平方公里僅有兩三座城鎮,城鎮密度極低,城鎮布局空間差異較大。
參考文獻:
[1] 張亙稼.城市化指標體系探討[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2] 姜愛林.城鎮化水平的不同測算方法探討[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2(3).
[3] 董嘉明,龐亞君,王琳.準確把握新型城市化的內涵與特征——浙江省新型城市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浙江經濟,2008(7).
[4] 朱麗萌.欠發達地區縣域新型城市化指標體系的建立與發展路徑研究[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12(4).
[5] 張世銀,周加來.城市化指標問題探析[J].技術經濟,2007(5).
[6] 秦曉娟,陳懷錄,王亞明.基于指標體系的甘肅省城市化水平研究[J].甘肅科技,2010(24).
[7] 錢力,李泉,聶華林.基于聚類分析法對甘肅農村居民收入區域類型劃分[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3(5).
[8] 何鐵.論新型城市化發展道路[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9] 張嶺峻,笪曉軍.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以甘肅省為例[J].城鄉規劃,2010(10).
[責任編輯:蘭欣卉]
(二)甘肅省各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評價
1.甘肅省各州、市新型城鎮化水平測度
基于2012年相關數據,運用新型城鎮化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甘肅省14個州、市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進行測算,可以得到綜合得分水平及排序情況。
從表3可以看出,2012年蘭州市的新型城鎮化水平最高,甘南州最低,二者綜合得分相差0.97,而蘭州市與排名第二的嘉峪關市只相差0.17,可見這14個州市之間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只有慶陽市、臨夏州、定西市、隴南市和甘南州處于平均水平之下,其他地區都在平均水平之上。白銀市和定西市是這14個州市里面和蘭州空間距離最近的, 但是定西市處于第12位,而白銀市處于第6位,說明蘭州市對周圍城市的輻射與擴散影響比較小。甘肅省城鎮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就蘭州市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而言,嘉峪關市、張掖市、金昌市、酒泉市、白銀市城鎮化水平比較低,而隴南市、甘南州城鎮化水平很低。
2、甘肅省各州、市新型城鎮化水平區域劃分
依據本文對甘肅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評價得出的綜合得分來進行區域分類,根據不同分類進行了評價分析,具體有以下幾類:
第一類,新型城鎮化水平發達區(得分:1.6-1.8),只有一個,為蘭州市。蘭州市是甘肅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多項指標都名列前茅,在經濟發展方面,固定資產投資額和財政收入遠高于其他幾類區域,二三產業比重高達97.11%;在社會進步方面,除了非農人口比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對較少以外,其他指標均占明顯優勢。
第二類,新型城鎮化水平較高區(得分:1.4-1.6),共五個分別為:嘉峪關市、張掖市、金昌市、酒泉市和白銀市。嘉峪關市是因酒泉鋼鐵(集團)公司的建設而發展起來的一座新興工業旅游城市,第二產業比重達81.8%,遠高于蘭州市;張掖市和金昌市新型城鎮化水平比較接近,金昌市礦產資源富饒,旅游資源獨具特色,張掖市雖然工業并不發達,但城鎮化建設依靠獨特的濕地生態優勢和高效農業和旅游業;酒泉市和白銀市的新型城鎮化水平大致居于同一水平,酒泉市有豐富的風能和太陽能,有豐饒富庶的水土資源,白銀市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城鎮化率達到41.5%。
第三類,新型城鎮化水平一般區(得分:1.2-1.4),共四個分別為:天水市、平涼市、武威市和慶陽市。天水市是甘肅省第二大城市,但天水市農村人口接近260萬,比重高達70%,使得城鎮化率偏低;平涼市是主要農林產品生產基地和畜牧業、經濟作物主產區,是西北重要的畜牧業基地、皮毛集散地和各類中藥材的重要產地;武威市是河西重要的物流中心和商貿集散地,也是一個傳統農業地區;慶陽市是甘肅省的石油天然氣化工基地、長慶油田的主產區。
第四類,新型城鎮化水平較低區(得分:0.5-1.2),共四個分別為:臨夏州、定西市、隴南市和甘南州。這四個州、市地處甘肅省中南部,自然條件嚴酷,長期被溫飽問題所困擾,和其他地區相比尚處于由農業社會向工業化發展的轉型階段。突出表現在:農業占比高,工業化程度低;財政自給率低,自我發展能力弱;城鄉居民收入不高,農村貧困面大;勞動力受教育年限較低,素質普遍不高。
四、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對甘肅省新型城鎮化發展現狀的研究,采用了多指標綜合分析法,對甘肅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及甘肅省各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分別進行了評價分析,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一)甘肅省新型城鎮化進程取得一定成效,但城鎮化水平仍然較低
從2000-2012年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綜合得分及排序情況可以看出,甘肅省新型城鎮化水平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說明甘肅省新型城鎮化進程取得顯著成效;通過與全國的比較可以看出,甘肅省當前城鎮化率與全國存在差異,雖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是甘肅省城鎮化水平已經從初級發展階段到了快速發展階段;甘肅省城鎮化水平與其他省區相比,排名為全國倒數第四,僅高于云南省、貴州省和西藏自治區。
(二)甘肅省各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不平衡
從2012年甘肅省各州、市新型城鎮化水平綜合得分可以看出,蘭州市水平最高,甘南州水平最低,全省有9個州、市城鎮化水平處于平均水平之上,其他5個州、市是處于城鎮化平均水平之下。新型城鎮化水平在空間上呈現出“西高東低”、“西強東弱”、“西快東慢”的不平衡格局。
(三)新型城鎮化水平與城鎮規模不一致,城鎮布局空間差異較大
依據綜合得分進行的區域分類中,新型城鎮化水平發達區共一個,較高區共五個,一般區共四個,較低區共四個,從分區結果可以看出甘肅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呈現西高東低的特點。但是從甘肅省城鎮規模的分布來看,甘肅省城區人口規模達到100萬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只有蘭州市,在50-100萬人之間的大城市只有天水市,在20-50萬人之間的中等城市有白銀市、平涼市、武威市和酒泉市,其余為20萬人以下的小城市,城鎮規模結構總體呈現“頭重、腳輕、腰桿細”的特征。可以看出甘肅省新型城鎮化水平高低與城鎮規模不一致,城鎮規模大的城市城鎮化水平并不高,如天水市,相反的城鎮規模為小的嘉峪關市卻是城鎮化水平較高區。此外,甘肅省城鎮的空間分布極不均衡,其中隴中和隴東地區集中分布了全省65%以上的城鎮,城鎮密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酒泉、甘南等地每萬平方公里僅有兩三座城鎮,城鎮密度極低,城鎮布局空間差異較大。
參考文獻:
[1] 張亙稼.城市化指標體系探討[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2] 姜愛林.城鎮化水平的不同測算方法探討[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2(3).
[3] 董嘉明,龐亞君,王琳.準確把握新型城市化的內涵與特征——浙江省新型城市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浙江經濟,2008(7).
[4] 朱麗萌.欠發達地區縣域新型城市化指標體系的建立與發展路徑研究[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12(4).
[5] 張世銀,周加來.城市化指標問題探析[J].技術經濟,2007(5).
[6] 秦曉娟,陳懷錄,王亞明.基于指標體系的甘肅省城市化水平研究[J].甘肅科技,2010(24).
[7] 錢力,李泉,聶華林.基于聚類分析法對甘肅農村居民收入區域類型劃分[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3(5).
[8] 何鐵.論新型城市化發展道路[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9] 張嶺峻,笪曉軍.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以甘肅省為例[J].城鄉規劃,2010(10).
[責任編輯:蘭欣卉]
(二)甘肅省各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評價
1.甘肅省各州、市新型城鎮化水平測度
基于2012年相關數據,運用新型城鎮化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甘肅省14個州、市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進行測算,可以得到綜合得分水平及排序情況。
從表3可以看出,2012年蘭州市的新型城鎮化水平最高,甘南州最低,二者綜合得分相差0.97,而蘭州市與排名第二的嘉峪關市只相差0.17,可見這14個州市之間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只有慶陽市、臨夏州、定西市、隴南市和甘南州處于平均水平之下,其他地區都在平均水平之上。白銀市和定西市是這14個州市里面和蘭州空間距離最近的, 但是定西市處于第12位,而白銀市處于第6位,說明蘭州市對周圍城市的輻射與擴散影響比較小。甘肅省城鎮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就蘭州市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而言,嘉峪關市、張掖市、金昌市、酒泉市、白銀市城鎮化水平比較低,而隴南市、甘南州城鎮化水平很低。
2、甘肅省各州、市新型城鎮化水平區域劃分
依據本文對甘肅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評價得出的綜合得分來進行區域分類,根據不同分類進行了評價分析,具體有以下幾類:
第一類,新型城鎮化水平發達區(得分:1.6-1.8),只有一個,為蘭州市。蘭州市是甘肅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多項指標都名列前茅,在經濟發展方面,固定資產投資額和財政收入遠高于其他幾類區域,二三產業比重高達97.11%;在社會進步方面,除了非農人口比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對較少以外,其他指標均占明顯優勢。
第二類,新型城鎮化水平較高區(得分:1.4-1.6),共五個分別為:嘉峪關市、張掖市、金昌市、酒泉市和白銀市。嘉峪關市是因酒泉鋼鐵(集團)公司的建設而發展起來的一座新興工業旅游城市,第二產業比重達81.8%,遠高于蘭州市;張掖市和金昌市新型城鎮化水平比較接近,金昌市礦產資源富饒,旅游資源獨具特色,張掖市雖然工業并不發達,但城鎮化建設依靠獨特的濕地生態優勢和高效農業和旅游業;酒泉市和白銀市的新型城鎮化水平大致居于同一水平,酒泉市有豐富的風能和太陽能,有豐饒富庶的水土資源,白銀市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城鎮化率達到41.5%。
第三類,新型城鎮化水平一般區(得分:1.2-1.4),共四個分別為:天水市、平涼市、武威市和慶陽市。天水市是甘肅省第二大城市,但天水市農村人口接近260萬,比重高達70%,使得城鎮化率偏低;平涼市是主要農林產品生產基地和畜牧業、經濟作物主產區,是西北重要的畜牧業基地、皮毛集散地和各類中藥材的重要產地;武威市是河西重要的物流中心和商貿集散地,也是一個傳統農業地區;慶陽市是甘肅省的石油天然氣化工基地、長慶油田的主產區。
第四類,新型城鎮化水平較低區(得分:0.5-1.2),共四個分別為:臨夏州、定西市、隴南市和甘南州。這四個州、市地處甘肅省中南部,自然條件嚴酷,長期被溫飽問題所困擾,和其他地區相比尚處于由農業社會向工業化發展的轉型階段。突出表現在:農業占比高,工業化程度低;財政自給率低,自我發展能力弱;城鄉居民收入不高,農村貧困面大;勞動力受教育年限較低,素質普遍不高。
四、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對甘肅省新型城鎮化發展現狀的研究,采用了多指標綜合分析法,對甘肅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及甘肅省各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分別進行了評價分析,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一)甘肅省新型城鎮化進程取得一定成效,但城鎮化水平仍然較低
從2000-2012年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綜合得分及排序情況可以看出,甘肅省新型城鎮化水平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說明甘肅省新型城鎮化進程取得顯著成效;通過與全國的比較可以看出,甘肅省當前城鎮化率與全國存在差異,雖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是甘肅省城鎮化水平已經從初級發展階段到了快速發展階段;甘肅省城鎮化水平與其他省區相比,排名為全國倒數第四,僅高于云南省、貴州省和西藏自治區。
(二)甘肅省各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不平衡
從2012年甘肅省各州、市新型城鎮化水平綜合得分可以看出,蘭州市水平最高,甘南州水平最低,全省有9個州、市城鎮化水平處于平均水平之上,其他5個州、市是處于城鎮化平均水平之下。新型城鎮化水平在空間上呈現出“西高東低”、“西強東弱”、“西快東慢”的不平衡格局。
(三)新型城鎮化水平與城鎮規模不一致,城鎮布局空間差異較大
依據綜合得分進行的區域分類中,新型城鎮化水平發達區共一個,較高區共五個,一般區共四個,較低區共四個,從分區結果可以看出甘肅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呈現西高東低的特點。但是從甘肅省城鎮規模的分布來看,甘肅省城區人口規模達到100萬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只有蘭州市,在50-100萬人之間的大城市只有天水市,在20-50萬人之間的中等城市有白銀市、平涼市、武威市和酒泉市,其余為20萬人以下的小城市,城鎮規模結構總體呈現“頭重、腳輕、腰桿細”的特征。可以看出甘肅省新型城鎮化水平高低與城鎮規模不一致,城鎮規模大的城市城鎮化水平并不高,如天水市,相反的城鎮規模為小的嘉峪關市卻是城鎮化水平較高區。此外,甘肅省城鎮的空間分布極不均衡,其中隴中和隴東地區集中分布了全省65%以上的城鎮,城鎮密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酒泉、甘南等地每萬平方公里僅有兩三座城鎮,城鎮密度極低,城鎮布局空間差異較大。
參考文獻:
[1] 張亙稼.城市化指標體系探討[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2] 姜愛林.城鎮化水平的不同測算方法探討[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2(3).
[3] 董嘉明,龐亞君,王琳.準確把握新型城市化的內涵與特征——浙江省新型城市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浙江經濟,2008(7).
[4] 朱麗萌.欠發達地區縣域新型城市化指標體系的建立與發展路徑研究[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12(4).
[5] 張世銀,周加來.城市化指標問題探析[J].技術經濟,2007(5).
[6] 秦曉娟,陳懷錄,王亞明.基于指標體系的甘肅省城市化水平研究[J].甘肅科技,2010(24).
[7] 錢力,李泉,聶華林.基于聚類分析法對甘肅農村居民收入區域類型劃分[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3(5).
[8] 何鐵.論新型城市化發展道路[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9] 張嶺峻,笪曉軍.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以甘肅省為例[J].城鄉規劃,2010(10).
[責任編輯:蘭欣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