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宜
在智障兒童的數學教學中,總是能聽到老師抱怨上課累,因為即使教得很辛苦,學生卻不想學,或者學生學得很辛苦,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可以說,這兩種都是無效教學。反之,有效的教學,是既要實現指定的教學目標,更追求學生的有所發展。它是需要一定的教學策略去支持的。那么在培智學校數學課堂中,怎樣才能實現有效教學呢?筆者做了以下的探索:
一、多樣設計,使教學形式有效
1.生活情境,讓學習有滋味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使學生從中感悟到數學的樂趣,產生學習的需要,激發探索新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有效地參與學習。比如我在教學計算題的時候,是這樣出題的:組織小朋友們舉行一場“分糖果比賽”,教室里熱鬧非凡。
教師詢問某兩個學生的的比賽結果。
如小紅得了:“1顆,2顆,3顆……5顆”
小明得了:“1顆,2顆,3顆……8顆”
師: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生:小明的糖果比小紅多。
師:根據上面信息,你知道小明比小紅多了幾顆糖果嗎?說說你是怎么想的?算式該怎樣列?
生:小明比小紅的多,求多多少應該用減法計算。所以算式是8-5=3(顆)。小明比小紅多了3顆糖果。
案例中,教師把枯燥的計算題,運用智障兒童感興趣的“分糖果比賽”的形式表述出來,學生們有興趣,樂于去發現,當然學習起來主動而有效。
2.多媒體,將抽象知識形象化
智障學生思維比較刻板,要使他們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必須為他們搭建一個良好的學習平臺,從而使他們逐步借助對具體事物的認識,逐步理解并掌握識。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人們從聽覺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約15%,從視覺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約25%。如果同時使用這兩種傳遞知識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識約65%。多媒體教學具有圖象直觀、色彩鮮艷、動靜結合的特點,它可以使學生在初學階段,獲得正確的表象,有計劃地學習和掌握知識;在分化和鞏固學習階段,有的放矢地總結學習過程中的遺忘點,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如在教學乘法應用題“超市里有8個書包,每個書包40元,一共可以賣多少元”時,利用多媒體,可以很直觀地把書包的價格、數量關系表現處理啊,這樣學生就很容易找出其中的數量關系來列式計算了。
3.動手操作,將淺表感受更深化
所謂“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教師不僅僅要在課堂上傳授知識給學生,更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他們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從而幫助他們在活動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智障學生的認知、理解能力比較差,有時僅僅依靠教師的講解可能很難達到教學效果目標,這時不妨嘗試一下讓學生動手去操作。
如最初教學兩位數的進位加法時,學生由于不能理解進位的含義,總是忘記把幾位的數加到十位上去,或者不需要進位時反而進了位。這樣,不妨事先準備一些技數棒,以10個為一組捆成若干捆。在講解習題時,要求學生在豎式旁邊用計數棒先把豎式表示出來,再通過計數棒的個數來體驗“進位”這一過程。如在“35+18=”這個算式中,5與8的和是13,也就是豎式中個位上的計數棒是13根,學生很直觀地看到,應該把13根計數棒中的10根捆為一組“進位”到十位上。通過這樣的實際操作,學生能很明了得看到運算過程,很快就掌握了兩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
4.課堂評價,還一個美的課堂
有效的評價,有助于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師改進教學。智障兒童的數學課堂評價,要求教師不僅能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反饋信息,準確客觀地指出學生的長處及存在的缺點,更重要的是要積極保護他們求知的心和脆弱的自尊心。評價語言要準確、得體、親切、溫柔。在學生回答問題后,不妨這樣說:“你回答得很正確,若是聲音能再哄亮點,效果會比現在好很多。”“你做得很熟練,能不能速度放慢一些,讓其他不會的同學看清楚,好嗎?”“你還沒有想清楚,是嗎?沒關系,再想想!”有時學生會重復別人的回答,也不能指責學生重復別人答案,而是幽默地笑笑說:“你也認同他的觀點,是嗎?”運用這樣充滿愛心、智慧、點撥的話,在和風細雨中地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糾正學習中的錯誤,便會自然而然地化解學生在課堂中的尷尬、畏怯,從而沒有任何心理負擔地投入學習,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融入生活,使實踐應用有效
數學的有效性必須要能夠:有效的應用。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學中教師注重結合智障兒童學習實際及教學目標,設計有層次的、有針對性的、富有“應用味”和挑戰性的課堂練習,從而引導他們去進一步地解釋和解決生活中的相關數學問題。
如在教學“認識圖形”課上總結時,問學生:你們能找一找教室里還有哪些東西是我們學習過的這些圖形嗎?因為有著一定的生活經驗,學生們很積極地回答,教師進一步問到:教室外面還有哪些是我們當天學習的形狀?隨后,出示事先在校園里拍攝的視頻。當看到課堂上的數學知識居然可以與平時司空見慣的事物聯系起來時,學生們變現得尤為興奮。最后又留下了家庭作業:回家找找家里有哪些物品是當天學習的形狀,并可以嘗試動手畫畫、剪一剪本節課我們所認識的圖形,讓他們及時鞏固聯系并進一步激發學習的興趣,同時也讓智障學生從感知、學習、實踐中一步步得到提高。
總之,教師在智障孩子的課堂教學中要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要用有效方式呈現學習內容;要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學習活動。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