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麗娜
【摘 要】醫藥專業是培養醫藥人才的主要基地,近年來實踐教學作為新型教學手段,逐漸被引入到藥劑教學中。由于主客觀因素的制約,目前藥劑學實踐教學存在教學經費缺乏、教學方式落后及探究性不足等問題,需要相關院校轉變教學思路,革新教學模式,提升實踐教學的質量。本文以藥劑學實踐教學中人才培養的現狀為基礎,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藥劑學;實踐教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醫療行業的快速發展使其對人才的要求逐漸提高,目前應用型人才是醫療行業中較為緊缺的人才類型,為適應行業需求,醫藥專業開始引入實踐教學,以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在此背景下,對藥劑學實踐教學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途徑進行探究,具有重要的教學意義。
一、藥劑學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藥劑學是一門綜合性、應用性、技術性的學科,藥劑學教學的根本任務是為社會培養藥物制劑人才,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將不同藥物制成為適宜劑型的相關知識與技能,提升醫療衛生的水平。隨著社會對應用型人才需求量的增加,醫學類院校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也越發重視,部分院校在藥劑學的教學中引入實踐教育,并不斷增加其教學比重,以期進一步增加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但在實際教學實踐中,由于內外部教學環境的制約,造成藥劑學的實踐教學面臨著以下問題:
第一,教師及學校對實踐教學缺乏重視性,藥劑學實踐教學缺少足夠的經費投入,器材難以得到有效的保護,導致教學質量下降。
第二,目前大部分院校的藥劑學實踐教學缺少實踐精神的融入,教師占據課堂主導地位,學生機械地按照課本內容進行實驗、抄寫實驗題、實驗目的、實驗內容、課后思考等,缺少對實驗課程的獨立思考。
第三,實驗課程的設計難以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得到統一的實驗結果,導致學生對制劑實驗的認識局限在課本知識中。基于此,下文對實踐教學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策略進行分析。
二、藥劑學實踐教學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一)經費投入合理化,創造有利的教學條件
藥劑學的實踐教學以實驗室教學及課外拓展活動為主要教學方式,實驗室的器材、實驗材料的維護與保存,以及課外活動的組織與實踐均需要一定的資金作為支撐,因此學校應提升對實踐教學的重視,增加實踐教學的經費投入。具體可通過以下方式進行:第一,適量減少理論課程的教學比重,增加實驗室教學與課外拓展活動的次數,從而削減理論課的資金投入,將其補充至實踐教學中;第二,還可組織開展實驗室制劑比賽,或安排學生進入藥廠制劑車間或者醫院藥劑科實習,同時設立相應的獎勵制度,對在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實習期間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獎勵,增加實踐教學經費投入的多樣性,優化資金的配置,充分發揮教學經費的作用。
(二)教學模式靈活化,發揮實踐教學作用
部分藥劑學教師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在實踐教學中難以轉變教學思路,造成實踐教學內容未能克服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機械性學習的弊端。由此,教師應當轉變教學模式,在實踐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在實驗室教學中,由于部分實驗所涉及的藥劑制備工藝較為復雜,教師依據書本進行講解,學生不易理解吸收,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通過視頻或動畫模擬藥劑制備的過程,同時結合本次實驗中的藥材性質進行講解,為后續實驗奠定基礎;另外,在學生的生產實習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敢于帶領學生參與藥品生產過程中,使學生親身接觸膠囊劑、大輸液、顆粒劑、片劑等不同藥品類型的制備,從而充分發揮實踐教學的作用。
(三)教學過程創新化,激發學生探究精神
傳統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對知識認知的一致性,忽視了對學生探究精神的挖掘與激發,導致實踐教學質量降低。基于此,藥劑學教師應當創新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引導其自主思考實驗內容。在實驗室教學中,實驗開始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行設計實驗思路,調動其學習過的理論知識,之后讓學生將本組的實驗設計與課本中的實驗思路相對比,以探究本次實驗的要點。實驗開始后向學生創設不同的制備情境,讓其嘗試課本中未具體涉及到的制備知識,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在課外生產實踐教學中,盡可能增加學生實際操作的機會,注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精神,并要求將實習中發現的問題寫成簡單的報告,便于學生及時回顧總結。
隨著社會對應用型人才需求數量的不斷增加,實踐教學在醫學院校教學中的重要性也日趨提升。實踐教學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通過增加并合理分配實踐教學的經費投入,創新教學模式,深化教學內容,可以為藥劑學的實踐教學創造良好的內外部教學環境,提升實踐教學的效果,增加應用型人才的輸出。
【參考文獻】
[1]王英姿,等.強化實踐教學培養中藥藥劑學應用型人才[J].齊魯藥事,2012,31(01):54-55.
[2]姜林,等.中藥藥劑學實踐教學改革初探[J].新疆中醫藥,2013,31(03):63-65.
[3]祝紅達,等.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藥劑學實踐教學改革[J].西北醫學教育,2013,21(06):1180-1182.
(作者單位:西安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