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嬌鳳
【摘 要】本文主要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挖掘生活資源、構建數學活動、加強估算和綜合運用從而解決問題等五方面引導學生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用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培養和建立數感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情境;體驗;活動;估算;綜合運用
新課標第一次明確地把“數感”作為數學學習的內容提出來,并且把“數感”擺在六個核心概念中的首要位置,充分表明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建立數感,是新課標十分強調和重視的問題。因此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聯系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用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培養和建立數感。
一、在實踐操作中培養數感。
實踐操作活動是學生主動發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實踐活動的數學課堂將成為學生探索的樂園,創新的搖籃。通過實踐操作,使學生動手做數學,用數學,而不是聽數學,記數學,讓學生體會到“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產生親切感。例如,認識11—20以內各數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擺學具。教師請學生先思考:“怎么擺就能一下子看出圓片的個數?”這時,小朋友們的思維被激活了,有的一字兒排開;有的2個2個擺成一堆;有的5個5個擺;還有的先把10個小圓片放在一起,再把剩下的放在另一邊。通過觀看同學間不同的擺法,比較優缺點得出最佳的答案。接著教師再讓小朋友思考:“你想現在可以怎樣表示15這個數呢?”此時,學生已經模糊感受到15即為10個加上5個。小朋友們能用各種形式來表示15這個數:有的用10個正方體再加5個正方體,有的用10朵花加5朵花,有的用10根小棒加5根小棒……這些豐富多彩的作品都是學生在向我們傳遞著同一個信息:這些圖案我們都可以用來表示“15”這個數,從而達到對“15”這個數本質意義上的感悟與把握。
二、動手操作,讓數感具體化。
動手操作活動就是學生學習過程的展現,是經驗不斷內化、提升的過程,也是學生主動發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動手操作的數學課堂將成為學生探索的樂園、創新的搖籃。數感的培養和發展,離不開動手操作。在教授“加減法(二)捆小棒”時,學生遇到一個難題,在計數器上表示數。在調查中,學生中在以前從來沒接觸過計數器的達到39人以上,我班有45人。為了鞏固對計數器的認識和運用,我想到了我們自己的兩只手。這樣不是可以隨時隨地地練習了嗎?教師組織學生擺學具,用學具擺出十幾的數。思考:“怎么擺就能一下子看出圓片的個數?”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有的學生一字兒排開;有的2個2個為一堆進行計數;有的5個5個擺;還有的先把十個小圓片放一起,再把剩下的放在另一邊。通過學生的討論,比較得出最佳策略(方法四),接著教師讓學生思考:“你可以怎樣表示15這個數呢?”有剛才的操作比較活動作基礎,學生模糊感受到15即為10個加5個?;谶@樣的認識,學生用各種形式表示15這個數:有的用10個圓再加5個圓,有的用10朵花加5朵花,有的用10根小棒加5根小棒,有的還采用了點子圖來表示……這些豐富多彩的作品都在向學生傳遞同一個信息:這些圖案我們都可以用“15”這個數學符號表示,從而達到對“15”本質意義的感悟與把握。
三、挖掘教材資源,發揮習題價值,強化數感。
新教材中有許多可以進行數感訓練的題型和題目,關鍵是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正確地把握和實施,運用比較科學的和能凸現數感訓練的方法,使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不僅學會知識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的數感得以發展和提高。如:“20以內退位減法”(數學一年級下冊P14第6題)小白兔與小灰兔共收了16個蘿卜,小白兔分給小灰兔9個,小灰兔說:你剩下的太少了。在練習中,我讓學生猜一猜小灰兔為什么會說“剩下的太少”?在分析比較的過程中學生對16、8、9、7幾個數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又如該頁的第8題,小猴子摘了13個桃,吃了9個。讀完題我馬上說了一句話:這些小猴子真厲害!你們知道老師為什么這樣說他們?讓學生提問。既培養了數感,又培養了學生在獲取數字信息的同時能作出分析和判斷的習慣與能力,這也正是數學素養的一部分。在教學中本人采取了如下的設計,效果不錯:看看我們的數學書共有幾頁?摸摸、看看有多厚。猜一猜書的一半大約是幾頁,你能比較快地找到接近中間的頁碼?再請你找到50頁,然后你能盡可能快的翻到100頁嗎?這里要講求方法和策略,必須用到估的方法,而且學生在找的過程中感受到一般紙張的不同頁數相對應的厚薄程度。其實這就是對于抽象的數的一種物化或外化方式,也正是數感的一個方面。
四、在數學交流中優化數感。
“能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是《標準》關于數感所描述的內涵之一。如:觀察身邊的事物,有哪些是用數字描述的?有哪些可以用數或數碼來描述?教師在平時數學中要善于捕捉,讓學生運用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進行交流??梢越洺U埖湍昙墝W生說說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數:郵政編碼、電話號碼、車牌號、樓房號、班級學號、體重、身高等。對中高年級可以組織一些用數表達交流的活動,比如讓學生仿照身份證號碼的編排方法,用數字表示自己的學校和班級以及自己的座位號,為自己編一個學號等。
總之,數感的形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逐步培養。在教學過程,教師要結合具體的內容,創設培養數感的情景,引導學生通過聯系、比較、觀察、體驗、操作、交流、應用等,把培養數感的任務落實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切實促進學生數感的建立和數學素養的提高。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春縣桃城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