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滿紅
摘 要:本文從目前高職課堂教學存在問題入手,通過層層分析,指出在以后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采用一些教學策略來提升有效課堂教學。
關鍵詞:高職教育;有效課堂;解決策略
一、高職有效課堂教學概述
有效教學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客觀規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人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需求。有效教學是一種現代教學理念,同時也是一種教學實踐活動。在這一活動中,教師是“教”的主導,而學生是“學”的主體,教師的專業知識、教學能力、職業道德等直接制約著教學的有效性。
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他們在教學活動中不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指導,而是主動地以自身的活動參與教學;課程是教與學活動的聯結點,它是決定著“有效教學”的理想能否兌現為課堂教學實踐的關鍵因素,課程結構是否合理、教材內容是否科學都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對有效課堂教學也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當前高職有效課堂教學狀況
(一)教學目標欠明確。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學習結果和所要達到的標準,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也是歸宿點。由于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起步晚,在教學目標的定位上脫離不開普通教育的影子,只注重理論而忽視技能培養,教學盲目性、隨意性較大等缺點,因而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崗位適應能力差,難以被社會認同并接受。
(二)教學內容人文遺失嚴重。盡管高職的教學是培養職業型、技能型、實用型人才為目標,但是強調技術能力的培養并不意味著丟掉職業道德。因此,高職教育的教學內容,既要關注職業技術能力的培養,還要包括建立在一定專業理論知識和綜合能力之上的綜合素質的培養。而我國當前的高職教學的特點對此有所忽視,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對人文精神的關注,導致了一些本來素養較差的學生不僅沒成為技能型人才,反而成了社會的危害分子。
(三)教師職教特點不明確。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以培養技術應用和技藝型人才為主,是一種既要具備一定理論基本知識,又要具備較強的實踐和應用能力,通過工作崗位設置,把各種構思和設計變成現實,把理論知識轉換為實際應用的“橋梁式”高級技術人才。因此,對于高等職業教育的課堂教學來講,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和扎實的實踐知識,才能完成培養高職人才的重任。而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普遍存在師資力量不強、教師數量與學生數量比重失衡的狀況,為了保證正常教學秩序開展,一些院校不管教師是否真正能夠勝任教學工作,都將其推上講臺。正是這一點,體現了高職教育的滯后性,致使高職課堂教學沒有充分突出高職教育的特色。
(四)教學方法單一陳舊。單一、封閉的教學方法,集中表現課堂上“滿堂灌”,固守教師在課堂上信息的單向傳遞,而不重視學生的思維的啟迪,忽略了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教師是施教者,學生是接受者,教師按統一的教材、統一的進度、統一的練習、統一的答案,千人一面,強求一律,枯燥乏味的講授,無精打采的呆聽,培養的目標是會考試、拿高分的機器人。學生的學習被動地吸取,扼殺個性,唯書唯師,不聯系實際,不注重實踐,逆來順受,馴服的綿羊,沒有創新意識,更談不上動手操作,多個角度觀察、認識。因而,我國高職學生的獨立性、批判性、創造性、應用性等能力都比較差。
(五)學生學習方式無改觀。高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具有個人特色的學習方式與普通高等院校課堂教學學生并無大的明顯區別,在學習主動性、技能培養的實踐性方面都過于疏散,沒有認識到高職教育學習重在于動手能力的培養,造成理論學習趕不上普通高校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趕不上一般技校畢業學生的尷尬局面。
(六)課堂教學管理有失科學。高職院校學生,由于素養方面較差,懶散、隨意性較強,出現遲到、早退現象,上課隨便出入教室、玩手機、睡覺現象,帶早點到教室現象等時有發生,教師看到這些現象偶爾會有所批評,但一般不會收到良好效果。
三、提高高職有效課堂教學策略
(一)明確“三用”教學目標。根據高職教育目標是“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高級技能型專門人才”,課程體系的建立,就要突出應用性、實踐性的原則,更新教學內容,建立以職業綜合能力為中心的課程體系。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根據所學專業達到實用、夠用、會用的“三用”策略。
(二)技能、人文教育并舉。高職有效課堂教學,不僅要彰顯教學目的的職業特點和教學過程的實踐性特征,也要推行素養教育,注意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和提高學生的全面素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三)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由于高等職業教育主要是培養技術型人才,所以對于高職院校的教師來說,除了應具備各類教育教師的素質外,還應具備技術型人才的各種素質。學生有無進步和發展是評價課堂有效教學的重要標準,學生畢業時除了要拿到高等學歷證書外,還要拿到相應專業的專業證書,即“雙證書”畢業。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有效課堂教學保障,否則一切皆是空話。
(四)激發學生學習動機。面對社會復雜多變的人才需求,為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高職院校在教學過程中,除了選用適當的教材外,關鍵還是要選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培養他們對專業學習的興趣。只有在主動學習的基礎上,學生才會有主動創新的可能,以后面對各類可能出現的問題時,才有能力去解決。
(五)提升課堂管理水平。一堂完整的課,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這四個要素缺一不可。在課堂管理中,教師的角色是關鍵,他時刻規范自己的管理行為,使課堂管理更加有效。首先,制定出嚴格的課堂管理制度,以供學生和教師共同遵守;其次,要釀造一個寬容、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在這樣的環境下,教師、學生是平等的伙伴關系,寓教于樂,寓學于樂,關系和諧;第三,教師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緊扣教學設計中的教學目標,靈活運用教學媒體,完成教學內容,使學生能有效的學到知識和培養能力的掌控。
(六)加強教學手段現代化建設。改善教學環境,加強教學手段現代化建設已成為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改進教學工作的重要措施。實踐證明,開展計算機多媒體教學、采用CAI多媒體課件進行計算機輔助教學是提高高等職業技術院校課堂教學效率的必要手段,促進了教育改革和教學現代化。同時通過形象、直觀的教學形式開拓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做到師生合拍,內容適量。同時,應不斷地進行信息反饋和課件的更新,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七)改革考核評價機制,實施科學化的教學評價與管理。教學評價指標與教學目標的一體化是現代教學評價的重要特征之一,我們的教學目標直接指向學生多方面的發展變化,因此評價的指標也應該以學生多方面的發展變化為依據。以現代的教學質量觀來指導教學評價和管理,就不能單方面地來衡量教師教學任務是否完成,必須以是否有利于學生的進步與發展作為衡量教師教學績效的指標。改革學生原有的單一考試的形式,采用更靈活的考核方式。
課堂教學既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也是人才培養質量的微觀管理單元,只有形成師生重視、制度健全、考核機制完善、師生全員積極參與的良好局面,才能形成微觀質量管理的集聚效應,達到有效課堂教學、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汪榮偉.高職院校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策略研究[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年12期
[2] 王悅鋼. 教師有效課堂教學管理的策略[J].教書育人.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