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紅
摘 要:交互性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本文闡述了交互性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網絡交互的特點,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有效運用交互性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交互性;網絡思想政治;運用
在麥加利辭典(Macquarie Dictionary)中對“交互”的一般定義是“相互作用(action on each other)”。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交互性就是指學習者與所有教育資源之間在網絡環境下的相互交流與相互作用。本文從交互性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網絡交互的特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有效運用交互性等角度進行了初步探討。
一、交互性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意義
(一)交互性能更好地促進營造理想化的“交往情境”。(1)網絡為廣大師生營造了一個虛擬的社會空間,而交互性則使這個社會空間變成了一個良性互動的“公共領域”。良好的溝通行動是一種相互理解、共享知識、彼此信任、互為主觀的、和諧的相互依存。網絡“公共領域”充分利用交互性營造一貫性互動的“交往空間”和社會行動模式。(2)有利于構建“理想的言談情境”。網上互動可確保所有參與者皆可公平參與政府的公共事務討論。網上虛擬交往擺脫了傳統思政的上下級、長晚輩、管理與被管理、教育與被教育的那種垂直交往關系,改變了主動與被動的局面。網民網上互動可確保所有參與者提出和質疑任何主張,提出主張理由的自由。真正實現“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二)交互性有利于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整
體效能。首先,網絡特殊的交互方式讓教育者能和所有的工作對象建立長期、穩定的交往互動,可以大大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從而擺脫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一種模式”、“一種套路”的局面。 其次,網絡特殊的交互方式也讓工作對象本身具有很強的自主性和選擇性。網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網站、網絡社區、博客或其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網民還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真實地表達自己的心聲。第三,交互性不但有利于改進網絡思政機制而且縮短了思想政治工作周期,節約了交往時間,提高了教育的效率。
二、網絡交互性的主要特點
網絡交互性除了具備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虛擬性、開放性、可逆性、平等性等一般特性外還具有以下特點:
(一)廣泛性和針對性的結合。網絡交互使人們可以打破地域的局限性,不斷地改變和交互對象甚至選擇陌生人進行交互活動,交互對象的來源更加廣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過網絡進行交互活動的可能性增加。
(二)趣味性和不確定性的結合。在網絡社會里,每個人將自己的真實身份、特征隱瞞起來,借助數字符號對自己進行理性設計,使網絡的交往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深入。 網絡交互性又具有顯著的不確定性和偶然性。很多情形下的網絡交互多半是“隨機”相遇,而不是計劃的。
三、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有效地運用交互性
網絡的交互性是一把雙韌劍,教育工作者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要合理使用網絡的交互性,充分利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盡最大限度的規避消極性。
首先,我們有必要克服思想上的兩個誤區。誤區一:交互即有問有答,交互即師生對話。網絡交互有三種類型:一是理解型交互,即教育者、學生、網民與客觀材料、文本、課件、網絡程序、對話框或特殊對象的互動,;二是言語型交互,即“人與人之間的交互”,包括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三是自我互動,這是一種反思型互動,也是交互環節中最重要和最有意義的互動,是個體對自身內在的經驗和外在世界的反思。這三種互動密切聯系,相互滲透構成一個多維互動網。師生對話是指交往雙方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礎上,以語言等符號為中介而進行的精神上的雙向交流、溝通和理解。師生對話只是網絡交互中的言語交互的一種。有些教育工作者卻把網絡交互狹隘地理解為言語型交互、把言語型交互理解成形式上的有問有答、把簡單問答等同于對話、把對話等同于雙邊或多邊交互,這是一種觀念上的誤區,必須加以糾正。真正的交互是建立在“憤”“悱”狀態下的啟發,兼具“問”“易”“思”的其樂融融的教育情景。誤區二:師生交互應充滿著表揚和激勵。師生交互中的評價是以產生師生雙方的反思能力為終極目標。肯定性和否定性評價應相結合,自評和他評相結合。許多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曲解了現代理念下的平等互動。“唯表揚”評價現象的存在表明某些教育實踐工作者沒有真正領會學生評價的根本目的是通過互動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發展性評價。最后,我們要做好以下幾項基礎性和長期性工作。
(一)培養良好的交互環境。(1)建立健全網絡社會規范。 強制性網絡社會規范和非強制性網絡社會規范有機結合。一方面,我們要明確、強調和執行包含政府有關網絡社會的法律法規(如《互聯網法規》)、專門的網絡管理組織制定的法規(如網站公約和網絡社區的規章)和各個網站自己制定的規章制度在內的強制性網絡社會規范。另一方面,我們又要弘揚和提倡包括優秀的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社會習俗、道德、禮儀、社會公德、上網者行為習慣、網絡社會群體規范、甚至是部分有益的宗教教義在內的各種非強制性網絡社會規范。(2)不斷完善良好而穩定的“網絡心理契約”。網絡“心理契約”是網絡社會前規范階段人們行為和人際信任的前提。它的主要功能在于使社會成員間的行為有序化和可預測。一方面,我們要利用“心理契約”來營造自由、寬松、民主、平等的交互氛圍;另一方面,我們又要防止部分別有用心的人破壞正常的交互秩序,進行欺騙、傷害他人或違法犯罪的活動。(3)營造良好的道德環境。全新的網絡道德環境將對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思想、價值和觀念產生廣泛的影響,而網民的道德水平又直接影響到網絡交互的實際效果,因此必須發揮網絡道德環境中的有益的、積極的、主流的影響,揚棄不利的、消極的、甚至是有害的元素。凈化網絡道德環境的核心任務是提高網民的道德認知和道德判斷的能力。
(二)建立良好的交互機制。我們要通過現代化的手段創新和健全網絡思政的交互機制,拓展網絡思政的空間和渠道,使網絡思政由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封閉的、被動的、以教師為中心的“體能型”轉向開放的、主動的、全社會都參與的“啟發型”模式轉變。
(三)盡量規避網絡交互的消極影響。網絡交互性的運用,給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發展和機遇的同時,其一些不良影響也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的嚴峻挑戰,。
一是西方腐朽思想、落后的封建剝削思想、頹廢文化等不健康的思想借助網絡在交互活動中傳播和擴張,會導致部分思想活躍、可塑性極強的學生對這些思想不加分析地產生親近感和認同感,對學生的價值觀具有著雙重影響,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紊亂。 二是網絡文化沖突給學生帶來了諸多困惑。網絡所構建的虛擬環境,為學生提供了更大范圍的社會實踐環境,促使他們關心世界、關注社會、了解和認識自我,從而在社會化過程中趨于成熟和完善。但是,網絡交互也帶來了文化的沖突和矛盾。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借助網絡論壇、聊天室、虛擬社區、新聞跟帖、博客等多種方式,傳播各種帶有惡意企圖和毒害思想的不良文化,這與我們要建立良好的網絡文化環境相違背。如果引導和處理不好,這種矛盾和困惑最終會導致網絡交互行為的失德、違法甚至犯罪現象。因此,必須高度重視、采取有效措施,建立網絡文化構建的長效機制。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離不開交互性的充分發揮,我們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進一步認識到交互性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兩個方面,辨證、聯系地運用好交互性,從而保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參考文獻:
[1] (楊立英,《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論》,人民出版社,2003,10)。
[2] (郭玉錦、王歡《網絡社會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