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國
摘 要:選取人均GDP、產業結構、工業結構、就業結構和城市化率等指標,評價了秦皇島市工業化水平和特征。研究結果表明,秦皇島市工業化水平目前進入到工業化中期階段的前半段,經濟具有二元結構突出、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不協調、產業結構演進具有顯著的海洋性等特征,因此,大力發展第二產業是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的一項重要任務。
關鍵詞:秦皇島市;工業化水平;綜合評價
中圖分類號:F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0-0057-02
目前,中國工業化已進入到工業化后期,但區域間工業化進程并不平衡。在環首都經濟圈中,北京市已進入到后工業化階段,天津市發展到工業化后期后半階段,河北省進入到工業化中期的后半階段[1]。秦皇島市是河北省環首都經濟圈的區域之一,2013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了1 168.75億元,但從三次產業結構來看,長期保持著“三二一”型的產業結構,工業比重相對偏低,影響了工業化水平和進程。因此,在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秦皇島市工業化問題研究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工業化的經濟背景分析
(一)三次產業增長和貢獻分析
1.三次產業規模與增長速度
“九五”以來,秦皇島市經濟發展保持了較快的發展態勢,逐步形成了以旅游業為中心,高新技術、先進制造和港口物流業為支撐,現代農業集約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從經濟總量看,2011年地區生產總值達1 070.08億元,在全省11個地級市中排名第10位,但人均生產總值達35 596元,名列第5位。
從產業增長速度看,1995年地區生產總值為166.21億元,到2011年增長到1 070.08億元,年均增長12.0%。在三次產業中,第一產業從33.71億元增長到139.94億元,年均增長6.3%;第二產業從63.04億元增長到419.48億元,年均增長13.5%;第三產業從69.46億元增長到510.66億元,年均增長12.2%。從產業規模看,第三產業大于第二產業,第一產業規模最小。但從增長速度看,第二產業快于第三產業,第一產業增速最慢。
2.三次產業貢獻分析
我們可以用產業貢獻率和產業拉動來衡量三次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是指產業增加值增量與GDP增量之比;產業拉動指GDP增長速度與各產業貢獻率之積。為了消除價格因素的影響,利用以1995年為基期的地區生產總值指數對地區生產總值和三次產業增加值序列進行了縮減。
1995—2011年,三次產業對GDP的年均貢獻率分別為,第一產業6.8%,第二產業49.3%,第三產業43.9%。在GDP年均12.0%的增長中,第一產業拉動0.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拉動5.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拉動5.3個百分點。雖然按當年價計算第二產業規模小于第三產業,但除去物價因素后,第二產業的速度與規模實際上超過了第三產業,因此,第二產業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和對地區生產總值的拉動都超過了第三產業。
(二)三次產業結構分析
“九五”以來,秦皇島市三次產業結構變化,以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變動幅度較大,而第二產業變動比較平穩。1995年三次產業結構為20.28:37.93:41.79,屬于“三、二、一”型產業結構;至2011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3.08:39.20:47.72,依然屬于“三、二、一”型產業結構。從產業結構變動度看,產業結構變動度為14.40,低于全省20.62的平均水平。其中,第一產業變動度為7.20,低于全省10.31的平均水平;第二產業變動度僅為1.27,低于全省7.12的平均水平;第三產業變動度為5.93,高于全省3.19的平均水平。
二、工業化綜合評價及特征分析
(一)工業化水平綜合平價
本文選取人均GDP、三次產業結構比重、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口城市化率、第一產業就業比重等指標,對工業化水平進行綜合平價。
衡量工業化水平的綜合指數為
■ (1)
式中,K為地區工業化水平綜合評價指數,λi為單個指標的評價值,n為評價指標的個數;wi為各評價指標的權重。參照陳佳貴(2006)等人[2]的研究,指標權重為人均 GDP 占 36%,產業結構水平占 22%,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22%,人口城市化比率占12%,第一產業就業人口比重占8%。采用功效系數法對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計算方法為[2-3]
■ (2)
式中,i代表第i個指標,λi為i指標的評測值;ji為i指標所處的階段(1-5),ji的取值區間為1、2、3、4、5,如果ji=1,則ji =0,即i指標還處于前工業化階段,如果ji=5,則ji =100,即i指標已經達到后工業化階段的標準;Xi為i指標的實際值,maxij為i指標在j階段的最大參考值,minij為i指標在j階段的最小參考值,λi∈[0,100]。綜合指數值在0到33之間表示工業化初期階段;綜合指數值在34到66之間表示工業化中期階段;綜合指數值在67到99之間表示工業化后期階段。
根據陳佳貴等[2]研究確定的指標標志值,經計算得到1995—2011年秦皇島市工業化水平測算結果如表1。
由表1可知,秦皇島市1995—2005年工業化水平處在工業化初級階段,2000年前為工業化初期的前半階段,到2005年發展到工業化初期的后半階段。2010年工業化綜合指數達到39.43,表明“十一五”時期進入到工業化中期階段的前半階段。
(二)工業化特征分析
1.二元結構突出
二元結構特征可使用二元對比系數側度。二元對比系數是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與非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的比率。二元對比系數取值在0與1之間。在經濟結構中,二元對比系數越小,農業和非農業部門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差別越大,經濟結構的二元性就越強。1995—2011年秦皇島市二元對比系數分別為0.246 4、0.178 4、0.127 8、0.201 5和0.193 1,存在著非常強的二元結構。農業和非農業發展很不協調,還存在大量農業剩余勞動力不能順利向非農業部門轉移。endprint
2.產業結構演進具有顯著的海洋性特征
海洋產業構成了秦皇島市整體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尤以海洋港口交通和濱海旅游產業最為突出,而工業基礎則相對薄弱。由于建立海洋工業體系的技術水平要求高,開發建設難度大,海洋產業結構的演變滯后于陸地產業,表現出與陸地產業“一、二、三”型演進不同的特征。海洋產業的發展和演變首先從第一產業到第三產業,然后從第三產業到第二產業,再從第二產業到第三產業為主導的動態演化過程,代表了海洋產業一般的演化規律[4]。然而,海洋產業結構順序的演進雖然與陸域產業結構演變的基本規律有些差異,但基本上遵循了第一二三產業演變這一規律[5]。因此,不論從陸域經濟還是海洋經濟發展的角度,秦皇島市產業結構演進沒有進入第二產業占主導的階段,還有相當大的距離。
3.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不協調
產業結構偏離度是一個衡量產業發展特征的指標,產業偏離度越大,勞動生產率在各個產業之間的分布越不均衡,說明某一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優勢難以向其他產業擴散,不利于整個產業的技術進步。產業結構偏離度計算公式為
■ (3)
式中,P為產業結構偏離度,Li為產業從業人員比重,Ci產業產值比重。
2011年秦皇島市三次產業偏離度分別為30.72、-14.40、-16.32,總偏離度為61.44。產業結構偏離度非常高,表明產業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第三產業的優勢并不能有效地向其他產業傳遞。第一產業具有較高的正偏離度,表明第一產業勞動力存在遷出轉移的壓力較大。第二、三產業的偏離度為負,說明第二與第三產業不能有效地吸收勞動力就業。
三、結論
實證分析表明,秦皇島市工業化水平目前處在工業化中期階段的前半階段。這與三次產業結構演進階段和工業所占比重結構是相吻合的。在工業化水平測評中,工業增加值占比指標權重為22%,但得分卻并不高,這表明工業比重偏低,表現為 “三二一”型產業結構。因此,大力發展第二產業是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一項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 黃群慧.中國的工業化進程:階段、特征與前景[J].經濟與管理,2013,(7):5-11.
[2] 陳佳貴,黃群慧,鐘宏武.中國地區工業化進程的綜合評價和特征分析[J].經濟研究,2006,(6):4-15.
[3] 錢靜.河南省工業化進程的綜合評價[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6(12):55-57.
[4] 張靜,韓立民.論海洋產業結構的演進規律[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1-3.
[5] 于海楠,于謹凱,劉曙光.基于“三軸圖”法的中國海洋產業結構演進分析[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9,(4):71-76.
[責任編輯 安 琪]endprint
2.產業結構演進具有顯著的海洋性特征
海洋產業構成了秦皇島市整體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尤以海洋港口交通和濱海旅游產業最為突出,而工業基礎則相對薄弱。由于建立海洋工業體系的技術水平要求高,開發建設難度大,海洋產業結構的演變滯后于陸地產業,表現出與陸地產業“一、二、三”型演進不同的特征。海洋產業的發展和演變首先從第一產業到第三產業,然后從第三產業到第二產業,再從第二產業到第三產業為主導的動態演化過程,代表了海洋產業一般的演化規律[4]。然而,海洋產業結構順序的演進雖然與陸域產業結構演變的基本規律有些差異,但基本上遵循了第一二三產業演變這一規律[5]。因此,不論從陸域經濟還是海洋經濟發展的角度,秦皇島市產業結構演進沒有進入第二產業占主導的階段,還有相當大的距離。
3.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不協調
產業結構偏離度是一個衡量產業發展特征的指標,產業偏離度越大,勞動生產率在各個產業之間的分布越不均衡,說明某一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優勢難以向其他產業擴散,不利于整個產業的技術進步。產業結構偏離度計算公式為
■ (3)
式中,P為產業結構偏離度,Li為產業從業人員比重,Ci產業產值比重。
2011年秦皇島市三次產業偏離度分別為30.72、-14.40、-16.32,總偏離度為61.44。產業結構偏離度非常高,表明產業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第三產業的優勢并不能有效地向其他產業傳遞。第一產業具有較高的正偏離度,表明第一產業勞動力存在遷出轉移的壓力較大。第二、三產業的偏離度為負,說明第二與第三產業不能有效地吸收勞動力就業。
三、結論
實證分析表明,秦皇島市工業化水平目前處在工業化中期階段的前半階段。這與三次產業結構演進階段和工業所占比重結構是相吻合的。在工業化水平測評中,工業增加值占比指標權重為22%,但得分卻并不高,這表明工業比重偏低,表現為 “三二一”型產業結構。因此,大力發展第二產業是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一項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 黃群慧.中國的工業化進程:階段、特征與前景[J].經濟與管理,2013,(7):5-11.
[2] 陳佳貴,黃群慧,鐘宏武.中國地區工業化進程的綜合評價和特征分析[J].經濟研究,2006,(6):4-15.
[3] 錢靜.河南省工業化進程的綜合評價[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6(12):55-57.
[4] 張靜,韓立民.論海洋產業結構的演進規律[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1-3.
[5] 于海楠,于謹凱,劉曙光.基于“三軸圖”法的中國海洋產業結構演進分析[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9,(4):71-76.
[責任編輯 安 琪]endprint
2.產業結構演進具有顯著的海洋性特征
海洋產業構成了秦皇島市整體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尤以海洋港口交通和濱海旅游產業最為突出,而工業基礎則相對薄弱。由于建立海洋工業體系的技術水平要求高,開發建設難度大,海洋產業結構的演變滯后于陸地產業,表現出與陸地產業“一、二、三”型演進不同的特征。海洋產業的發展和演變首先從第一產業到第三產業,然后從第三產業到第二產業,再從第二產業到第三產業為主導的動態演化過程,代表了海洋產業一般的演化規律[4]。然而,海洋產業結構順序的演進雖然與陸域產業結構演變的基本規律有些差異,但基本上遵循了第一二三產業演變這一規律[5]。因此,不論從陸域經濟還是海洋經濟發展的角度,秦皇島市產業結構演進沒有進入第二產業占主導的階段,還有相當大的距離。
3.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不協調
產業結構偏離度是一個衡量產業發展特征的指標,產業偏離度越大,勞動生產率在各個產業之間的分布越不均衡,說明某一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優勢難以向其他產業擴散,不利于整個產業的技術進步。產業結構偏離度計算公式為
■ (3)
式中,P為產業結構偏離度,Li為產業從業人員比重,Ci產業產值比重。
2011年秦皇島市三次產業偏離度分別為30.72、-14.40、-16.32,總偏離度為61.44。產業結構偏離度非常高,表明產業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第三產業的優勢并不能有效地向其他產業傳遞。第一產業具有較高的正偏離度,表明第一產業勞動力存在遷出轉移的壓力較大。第二、三產業的偏離度為負,說明第二與第三產業不能有效地吸收勞動力就業。
三、結論
實證分析表明,秦皇島市工業化水平目前處在工業化中期階段的前半階段。這與三次產業結構演進階段和工業所占比重結構是相吻合的。在工業化水平測評中,工業增加值占比指標權重為22%,但得分卻并不高,這表明工業比重偏低,表現為 “三二一”型產業結構。因此,大力發展第二產業是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一項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 黃群慧.中國的工業化進程:階段、特征與前景[J].經濟與管理,2013,(7):5-11.
[2] 陳佳貴,黃群慧,鐘宏武.中國地區工業化進程的綜合評價和特征分析[J].經濟研究,2006,(6):4-15.
[3] 錢靜.河南省工業化進程的綜合評價[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6(12):55-57.
[4] 張靜,韓立民.論海洋產業結構的演進規律[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1-3.
[5] 于海楠,于謹凱,劉曙光.基于“三軸圖”法的中國海洋產業結構演進分析[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9,(4):71-76.
[責任編輯 安 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