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怡
摘 要: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背景和發展歷程,尋求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對于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促進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傳承;傳統文化;民族;復興
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前提條件,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是民族凝聚力、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弘揚中華文化,搞好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對于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
許多學者認為,中華文化主要是指上下五千年,中華大地上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血脈和根本,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就是弘揚民族的傳統文化。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生背景與發展歷程
(一)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背景。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背景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綜合了解: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所從事的物質生存方式、所建立的社會組織形態的多樣性。具體地說,我國是一個極有回旋余地的半封閉的暖溫帶大陸型國家,形成了中國文化的自發性和獨立性;我國的經濟基礎是以農業為主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業經濟培養了中國人因循守舊、樂天知命的性格和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的美德,使中國社會很早就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對自然條件有很強的依賴性,也造就了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中國古代的社會奉行的是以血緣關系的遠近親疏來區別高低貴賤的法規準則,這造成中國人的血緣觀念及家族觀念十分濃厚,具備崇拜祖先注重族系延續的特點,其中族權與政權的結合,形成了“家國同構”“君父一體”的社會結構。以上三個方面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的根基,決定了中國文化的類型,使中國文化獨具特色。 [1]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上古時代是中國文化的發生時期,炎黃時代是中國文明的開端;殷商周時期,中國文化從“神本”走向“人本”,就是從將神設定為統治人類精神的外在力量發展到產生以人為本的文化理念;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文化的“軸心時代”,思想和文化上形成了中華文明的基本形態和特征,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盛況;秦漢時期,中國文化主要表現為統一與一統,漢武帝時期,又提出了“大一統”思想;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文化發展的多元時代,文化上各大派系自成體系又相互融合;隋唐時期是中國文化的隆盛時期,各方面的成就都達到了一個高峰;兩宋時期,中國文化呈現出精致細膩的特征,士大夫文化與市民文化勃然興起;遼夏金元時期是中國文化中農牧文化的沖突與交融時期;明清時期是中國文化的主要特征的轉向與總結,總結性叢書出現,封建文化走向衰落,傳統文化出現危機,啟蒙主義思想興起。
之后,鴉片戰爭之后的150多年間,中國的傳統文化大致經歷了從懷疑到否定,再到懷疑的過程。尤其是五四運動時期,高舉“德先生”、“賽先生”的旗幟,更像是一次對于傳統文化壯士斷腕的批判。而“十年浩劫”期間荒唐的“批林批孔”,使中國的知識分子普遍認為,要拯救中國,要振興中華民族,就要徹底拋棄傳統文化,全盤西化,這一普遍思潮一直影響至今,尤其大眾文化領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情,更多是受西方好奇心的影響,挑戰權威、嘲弄偶像,翻案成風,基本上都是借用西方已經定型的東西來對待中國傳統文化。
上下五千年,造就了燦爛的中華文化、悠久的歷史文明:魅力無窮的漢字、哲思深邃的學派、膾炙人口的經典、精粹內斂的中醫等等,其中也蘊含著優秀的民族精神,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天人合一、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中庸和諧等,這些無不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2]但是,當前傳統文化傳承也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全球化”視野下中國傳統文化發展遇到文化殖民主義霸權主義的挑戰,出現了“西化”的現象,文化創新力、自主性不足 ,文化遺產保護缺失,傳統節日的沒落 ,漢字的魅力的弱化,社會道德滑坡,誠信缺失,信仰危機……
因此,為促進民族偉大復興,尋求更好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之路尤為重要。
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民族偉大復興
(一)研究優秀傳統文化,挖掘精華養分,與時俱進體現時代性。應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深入了解傳統文化,重視其理論研究,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里尋找屬于自己的精神基因,找到與馬克思主義的契合點,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論提供充足養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弘揚中華文化最重要的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決定著中華文化性質,指引著文化建設的方向。要努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面,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使之成為全體社會成員普遍理解接受、自覺遵守奉行的價值觀念。
(二)保護優秀傳統文化,整合文化遺產,源遠流長體現民族性。保護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結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基礎,也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因此應注重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要致力于傳統文化固有的“形”的保存、保護——經典文本、文物古跡、傳統節慶、優良的民間習俗、民間諺語等文化遺產,使之繼續發揮作為傳統文化其“神”的載體的作用,應著重普及文遺保護的相關知識,加強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推進文化典籍資源數字化,開辦文遺保護的講座競賽;應對文化遺產合理開發,進行文遺保護文化立法,開展有效的民眾監督與法律監管;對代表性傳承人的傳承,在建立傳承基地、工作室、受徒、培訓方面給予扶持。
(三)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民族精神,發揚光大體現延續性。應重視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的三個傳播途徑:教育傳播、媒介傳播和活動傳播。要系統地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把優秀傳統文化引進各類課堂,加大傳統經典、技藝的傳承,開設書法、繪畫、傳統工藝等獨立的傳統文化課程,同時應著重介紹中國傳統思想、傳統價值觀和道德觀、傳統風俗習慣等;還應把傳統文化的內涵融入到民俗節、文化節、讀書日、電影節等文化活動當中,不僅有利于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而且還能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展示了中國文化方方面面,使國外社會各階層都能了解感受并喜愛中國文化。
(四)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永葆生機活力,博采眾長體現世界性。傳統文化需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進行現代價值再創造,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念和價值觀念,及時反映和體現出改革開放進程中涌現出的一些新思維、新觀念、新取向,并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文化的有益成分,洋為中用,博采眾長使傳統文化更具時代特征和時代引導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遺產永葆生機和活力,這就需要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激發他們高昂的文化創造熱情,更要提倡文化工作者從波瀾壯闊的現實生活中吸取營養,在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中進行文化的創造,創作更多反映人民主體地位和現實生活、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在歷史的進步中實現文化的進步。
參考文獻:
[1] 彭付芝,中國傳統文化概論,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57頁
[2] 葉朗,中國文化讀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59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