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會計成為大多數人心目中的熱門職業。怎樣培養應用型技能人才引發我們的思考,本文將通過社會對會計人才需求分析,來探討高職院校會計人才的培養模式。
關鍵詞: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目標;雙證書;實踐教學
隨著經濟發展,2014年1-6月,僅重慶市就新設各類企業4.23萬戶、注冊資本1633.13億元,這些企業需要至少8萬會計人員。隨著企業的增加,中介服務也和迅猛發展,財務咨詢機構、小額信貸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需要大量的審計助理、稅務助理、代理記賬人員,這就需要大量的會計人才。而這些人才怎么滿足企業的需求,我們應該培養怎樣的會計人才,成為我們探討的話題。
一、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
(一)不同性質企業對會計人才的需求
從我們對不同性質單位會計人才需求的研究來看,民營和私營企業對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量是最大的,尤其是對會計和出納的需求比例較大,接近總需求比例的50%。
(二)企業對會計人才學歷層次的需求
表 2的數據顯示,出納、會計和會計主管職位的學歷要求主要集中在大專,比例均達到了 54%以上。財務經理和財務總監職位的學歷要求則集中在本科,企業需求的會計基礎類職務需要的大專畢業的較多,然而在高層會計工作崗位需要較多有本科畢業以上的學歷的會計工作者。
表2 用人單位對不同層次會計人才需求的學歷要求 (%)
學歷要求 出納 會計 會計主管 總會計師 財務經理 財務總監
高中 2.32 1.48 0.67
中專在技 9.84 5.95 5.26 3.78 0.75
大專 67.18 54.91 61.51 26 46.22 19.24
本科 20.63 36.43 32.24 73.01 49.19 78.11
碩士 0.93 0.66 0.68 0.31 1.52
博士 0.31 0.38
其他 0.21 0.30 0.33
二、高職會計專業培養目標定位
根據前文的分析,民營企業對高職學生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也是高職學生就業的主要去向。而民營企業大多規模較小,對成本控制比較嚴格,往往要求會計人員能夠適應多崗位的工作,這就要求財務人員不僅懂財務、稅務方面的知識,而且要有良好的綜合能力。因此,我們認為應將高職會計專業培養目標定位與:培養面向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具有財務核算和稅務知識的會計人員,將高職會計專業應屆畢業生就業崗位定位于會計初級崗位群,具體包括:出納/資金會計、會計/核算會計、往來會計、材料會計、費用會計、收款員、開票員、核單員、記賬員、庫房會計、生產核算員、薪酬社保專員、統計、報稅會計等。基于實際崗位需求和信號顯示理論,會計證普遍成為用人單位的第一門檻要求。根據我們的調研發現,用人單位普遍最為看重高職應屆畢業生的如下6方面能力:人品、職業道德、學習能力、發展潛力、專業素質能力、工作經驗、溝通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
表1高職會計人才職業范圍、對接崗位與職業資格要求
職業范圍 就業崗位 職業資格證書
出納 出納 會計從業資格
中小企業會計 會計助理 稽核崗位 會計從業資格
工資、成本、財務成果核算崗 初級會計資格
資本基金核算崗 會計從業資格
收入支出倆權倆務核算崗 會計從業資格
財產物質收發增減核算崗 會計從業資格
總賬財務報告編制 初級會計資格
會計電算化崗位 會計從業資格
ERP信息化工作師
會計主管 會計主管崗位 中級會計資格
三、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模式探索
(一)課證崗單一體化的人才培養總體模式
重職業素質、突出技能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實施中,圍繞“寬口徑、厚基礎、職業素質高、具有執業資質和一定國際視野”的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重視基礎,拓寬口徑,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以及專業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系統培養,提升人才的社會應用性及可持續發展能力。
課證崗單一體化,是在充分對會計工作崗位群分析基礎上,考慮不同訂單對人才需要的側重,把會計專業在校學習和未來重要職業資格證書內容融入課程體系,形成課程體系的訂單化、崗位化、證書化,進行一體化培養。會計專業的“課證崗單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是:盯住崗位,瞄準證書,擴大訂單式人才培養平臺,滲透會計誠信教育,實施精細化管理,建立課程體系模塊化的人才培養方案,根據學生特點逐步在核心課程和專業方向課程中體現崗位能力、訂單需要的能力培養以及考證的需要,為學生未來就業培養良好的專業特長,滿足不同興趣、不同層次、不同就業去向的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實行跨學科培養模式;改變考核機制,突出素質教育,引導學生向“知識—能力—執業資質—職業素質”的人才培養要求方向發展。
(二)構建會計專業理實一體的課程體系
優化整合課程體系,形成符合專業特點的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在強調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職業性”和“技能性“的同時,還是應該兼顧到專業基礎知識重要性,合理安排好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的教學時間與比重,以確保專業技能培養過程中必備的基本知識-基礎能力的儲備與調用。重點布設好實現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所需具備的職業技能培養課程體系,充分考慮技能掌握的遞進原理和相關技能的遷移網絡,專業核心課程設置做到“點-線-面”布局,依據相應的課程體系,學生修完全部課程就自然掌握該專業所應掌握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從而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人才需求的零距離。
(三)構建會計實踐教學體系
1、探索多種情境的會計實踐教學體系。會計實踐是在一定商業情境下開展的,為了模擬真實會計實踐的需要,學院利用計算機軟硬件技術,仿真模擬手工會計、計算機會計等操作性和驗證性實驗(虛擬情境);利用計算機技術,采用行業真實案例數據,限制約束條件,設計了單元性和綜合性應用實驗(部分真實情境);利用實踐基地,采用行業實習、行業聯合課題和行業創新創業訓練等形式,開展真實情境的案例調研和課題研究(完全真實情境)。遞進式的實踐教學體系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提升了實踐能力訓練的效果。
2、探索多種實驗實踐教學方法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方法體系。以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為中心,改變傳統的以單一課程為中心的實驗教學模式,根據實驗問題情境的不同,將實踐課程體系分為單項基礎實驗、綜合實驗和創新實踐三類,在課程中除了培養動手能力外,還嵌入問題分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訓練,形成從簡單問題到復雜問題,從單一情境到復雜情境的漸進式實驗課程體系。(1)基礎實驗主要由驗證性實驗及單項設計性實驗構成,這類課程的主要功能為加深學生對會計專業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理解。通過教師講解并示范,學生模擬具體操作業務。實驗任務要求個人獨立完成,并提供獨立的實驗報告,課程任務涉及的內容和情境單一,其成果往往有確定性的答案。(2)綜合實驗課程涉及的知識涵蓋幾門課程,通常由工作量較大的綜合設計性實驗和團隊對抗模擬實驗構成,要求學生2-4人一組,合作完成一個項目并寫出實驗報告,同時要求學生演示匯報實驗結果并組織課堂討論。這類課程情境變量多元,任務結果既受團隊內部成員影響,還受多種外部情境條件(如對手團隊行為和其他隨機因素)影響。⑶創新實踐由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學科競賽和科技活動、會計行業發展調查研究項目構成,這種方式強調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由學生自主選題,在教師指導下自己擬定調研方案,項目以團隊形式為主,完全由學生自主完成。
(四)將會計職業發展貫穿整個學習過程,讓學生有明確的目標
(1)了解“會計職業的發展形勢”。我們對剛入學的學生進行調研,發現60%的學生選擇會計專業是父母或親戚為他們選擇的,他們并不知道什么是會計,這個專業畢業后到底做什么。新生入學后,我們會客觀地分析會計行業的發展趨勢,介紹會計規則的全球趨同與會計行業的嚴格監管,闡述會計人才的結構性不平衡。告訴學生完整的會計行業既有高就業、高收入的社會贊譽,也有激烈的競爭、嚴格的監管與巨大的工作壓力,使學生在充分了解會計行業的基礎上堅定職業選擇。我們在上課的時候會介紹我校往年的會計專業畢業生去向情況,讓學生了解客觀情況,明確努力方向,調整就業的心理預期。
(2)了解“會計職業的素質要求”。結合會計發展的趨勢,從高級會計人員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角度,介紹學生在大學期間應注重培養的能力,包括堅實的專業技術、豐富的商業知識、溝通能力、職業道德等,尤其是溝通能力和職業道德,日常中最容易被忽視。在了解會計行業情況后,學生常有這樣一些疑問:“我畢業以后做什么 ”“怎樣取得高收入”等問題。這時候我們會告訴學生他們的職業范圍、崗位需求、職業資格要求等,同時請企業的財務專家與學生交流,讓學生從理性到感性多層次理解會計職業的素質要求。
(3)了解“會計工作的主要內容”。學習了一年基礎課、專業課后,學生對會計有了基本的認識,在大二的時候,我們介紹不同行業的會計工作流程,對比分析不同會計工作崗位的內容、業務特點和素質要求。因此,我們對會計工作的介紹主要分為“企業會計”、“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會計師事務所”等方面,分析各自領域的主要工作內容、能力要求和平均薪酬等。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對于會計工作內容,不同年級的學生關注的側重點并不相同。例如,新生不了解企業內部機構的運行機制,對于會計具體工作更是無從知曉,但如果在課堂上詳盡地介紹會計機構的設置或工作內容,則學生又會覺得枯燥乏味,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因為學生缺乏對企業的直觀感受,很難抽象地理解不同會計崗位的工作特點。這個時候我們引入會計實踐教學。
(4)課程設置與證書融合,證書與課程實現互通。含金量高的職業證書是會計人才能力的重要體現。一些職業資格證書是學生以后就業時的重要砝碼甚至是必須條件,為了保證學生畢業后的就業,保證學生考證的過關率,我們充分把證書考試的課程設置在現有人才培養方案中,比如以下:
序號 職業資格證書 發證機構 對應專業課程
1 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市財政局 會計學基礎、 會計電算化、
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
2 初級會計師證書 市人事局、
財政局 經濟法基礎、初級會計實務、
稅法與納稅實務
3 統計從業資格證書 市統計局 統計基礎、經濟法、財經法規
4 初級審計師證書 市人事局 審計基礎、經濟學基礎、財務管理
5 理財規劃師 市人事局 財務管理、經濟學基礎、財務管理
現在大部分國家頒發的證書只能考試獲得,不能由畢業證或以課程成績來換取,暫時沒有達到證書與課程之間的雙向互通。為了學生的就業,我們將與企業進行合作試點,將社會認可度較高的企業認證證書與本校課程對接,達到課程考試達到要求便可獲取相應的企業認證證書,如用友的ERP操作員證書。
(5)“以賽促訓、以訓促技”,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和專業影響力。專業競賽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和創新能力,讓學生在技能競賽中鞏固知識,提高技能,發揮潛能,增長才干,享受成功的喜悅,看到需要改進完善的不足,不斷成長,不斷完善自己。競賽中理論與實務結合,學生興趣濃厚。
(五)建立質量評價體系
根據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制定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通過建立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探索高職會計人才教育教學管理的新方法,把高職會計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方式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指導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加強校際間互訪和溝通交流,并不斷修訂完善標準評價細則,使其內容更加科學與合理,從而有效地指導高職教育的全過程,有力地保障和監控高職會計人才培養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宗文龍.會計職業規劃發展教育.財會月刊
[2]付曉蘭.以“學習產出”為質量標準的高職會計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研究
作者簡介:梁燕(1982.1-),漢族,重慶人,高級會計師,現就職于重慶市青年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