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梅
摘要:改革開放使人民的面貌、國家的面貌和黨的面貌都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 十七大報告也指出,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中央領導人和人民大眾以堅持不懈的進取精神和創新精神,譜寫了中國人民自強、奮進的偉大詩篇。中國面臨的改革開放是決定人民命運的關鍵選擇,使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改革開放 音樂教育 成效
2003年《中小學音樂課標》在音樂教育改革實驗區試行。它體現了我國中小學基礎音樂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貫穿著素質教育的理念,凸顯出了音樂課的體驗審美、創造性發展、文化傳承等新的音樂教育價值理念。依據音樂教育的特征和要求,為了符合中小學生身心發展和審美規律,《新課標》提出了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以孩子的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注重孩子的個性發展,重視孩子的藝術實踐,鼓勵孩子進行音樂創造,提倡各學科進行綜合,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評價機制等嶄新的音樂教育理念。
《中小學音樂課標》注重孩子音樂學習方法的改變,關注孩子創新理念和操作能力的培養,展現出一套新的設計理念,這套思路不光體現了人文精神,也突顯了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的科學教育觀。
在音樂課堂中,教者能否為孩子創造情境,讓孩子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去認知音樂,領悟音樂,去探索并獲得、掌握音樂知識是改革的重點。教學課堂的實踐證明,音樂課堂上引領孩子嘗試去探究音樂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較,具有明顯的優勢。
一、傳統教學
(一)教師授、學生學
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由于教材和教法陳舊落后,信息含量低,加上老師音樂知識面狹窄,教學能力偏低,只能照本宣科地講一些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上大多采取你教我學,我講你聽的傳授方式,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思維僵化、缺乏創新意識。音樂教學與音樂審美有著密切的關系,若忽視了這個關系的重要性,就不可能得到好的教學效果。盡管優美的語言也具有音樂性,但是語言仍不能替代音樂。因此,語言型的課型不宜,單一的音樂教學也不符合我們的教學對象,把“學生為主體地位”作為前提的課型才能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沒有把“學生為主體地位”作為前提,而是先介紹作品基本情況、創作背景、作曲家等情況,然后進行知識講解 。其實,這種教學方法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只注重知識的傳授,理論性的東西太多,與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都不相吻合,課堂上教師嚴重地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教學設備落后
改革開放之前由于國家經濟和科技水平的滯后,再加上教師本身教育理念的落后,教材中的某些音樂作品的形象無法用豐富的教學手段把它表現出來 。音樂作品其自身也有既豐富又復雜的文化背景,就比如中國民歌,中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大相徑庭的風俗、習慣、語言、生活、服裝、舞蹈等,各種文化也都融合在音樂中。在課堂教學中教者用靈動的語言、文字、圖片等簡單直接的方法教受給孩子是遠遠不夠的,也達不到學習目的,不容易使學生理解并養成良好的欣賞習慣。于是往往出現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如醉如癡,學生聽得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的尷尬場面。
總之,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適應學生特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因此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引導學生嘗試探究 ,讓學生自己學會理解音樂,感受音樂,給音樂課堂的創新注入新的活力,才是學生所樂意接受的。
二、現代教學
(一)引導學生嘗試探究,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
心理學家研究證明,兒童擁有好強的獵奇心理對未知的領域具有探索的欲望,不管是什么都想動手體驗一下。在傳統的音樂課堂教學中,老師是傳播音樂知識的人,孩子是獲得音樂知識的人,跟其它的科目相比較,音樂教育作為一門審美藝術學科需要教師注入更豐富的感情和感知過程,枯燥地教學只能抹殺孩子對音樂課程的興趣。在“嘗試探究” 環節中,筆者注重孩子的需求,充分發揮引領作用,給孩子們創設一個自由創造的空間,鼓勵孩子去體驗音樂、感受音樂、創造音樂,激發孩子敢于創作音樂。課前,筆者給孩子們準備了七個裝著不同水量的盤子,這些盤子可敲出七種不同的音符。課堂上,我讓孩子按不同的順序敲擊盤子,不同的孩子會敲擊出不同的旋律,內容豐富多彩,有趣之極,孩子們意猶未盡。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提出了一些孩子們覺得好奇的問題,“盤子中有音樂嗎?”給孩子一個探索和發現的先決條件。孩子們也許會有很多不同的表現:有還是沒有?孩子們的小腦袋瓜里會盛滿了一個個的小問好。這時,借機引導孩子根據自己敲出的旋律創編小曲,孩子們熱情高漲,創作的旋律也是各不相同,應有盡有,整個課堂,孩子們都在不斷嘗試體驗,學習欲望極為濃郁。孩子學習音樂只有以不斷嘗試、探索、再嘗試體驗為線索,才能從中體味到了探究音樂的無窮樂趣,從而對音樂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引導學生嘗試探究,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嘗試體驗是音樂教育的前提,也是教學獲得成功的云梯。不管是科學家的創造發明,還是在音樂教育教學上,都驗證了這點,沒有嘗試就沒有創新。在音樂課堂上,筆者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讓他們多欣賞音樂,參與音樂實踐,充分發揮孩子的想象力,為他們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例如,在教完《金孔雀輕輕跳》后,筆者讓孩子小組合作,設計故事情境,要求情境富有創新理念,同時,要求表現力強的孩子唱出來。為了能更好地表演出歌曲《金孔雀輕輕跳》的效果,筆者還為孩子特地準備了金孔雀的頭飾,在表演時,每個小組都表現出了自己的創新理念。有的小組的孩子一邊唱,一邊學小孔雀的舞姿,跳起了輕巧的舞步;有的還能用耳熟能詳的旋律來唱歌詞;有的小孩設計了謎語:猜猜自己表演的是什么動物?跳的是哪個少數民族的舞蹈。看著孩子們出色的表現,筆者不禁贊嘆:整個課堂多像一幅秀麗宜人的圖畫啊!翩翩的姿態,清新優美的曲調,讓人浮想聯翩。 教者只要在課堂上能為孩子提供一個發揮自己想象里的天地,適時營造出創新的氛圍,就能逐漸培養孩子的發現及創新潛能。
(三)運用課件,引導學生融入音樂情境,體味音樂形象。
在演唱或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首先就必須要感受音樂,否則就達不到音樂審美的目的。課堂上運用課件,可以把音樂本身所要表現的意境用直觀簡單的方式表現出來,讓孩子對音樂形象歷歷在目。在教學三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歌曲《嘀哩嘀哩》時,筆者讓學生看有關《嘀哩嘀哩》的動畫片段,學生對《嘀哩嘀哩》所要表達的尋春和贊美新春的音樂情境一目了然,再加上輕快活潑的節奏,優美動聽的旋律,這首歌的音樂形象隨即呈現在孩子們的腦海中,這樣也為孩子們表現與創造春天的形象提供了保證。
改革開放對音樂教學改革帶來的影響決非于此,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還要不斷改革,不斷創新,創設良好的情感氛圍和環境氛圍,同時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做到與時俱進,為課堂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