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4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了長江經濟帶概念,提出要充分利用長江黃金水道的優勢,將長江經濟帶打造成經濟持續發展重要引擎,充分發揮長江經濟帶在統籌區域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刺激內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對于長江經濟帶的優勢進行了全面分析,闡述了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重要意義,并提出了長江經濟帶建設的具體路徑。
關鍵詞:長江經濟帶;產業;協同;開發
長江流域在我國經濟版圖上具有重要地位,統計數據顯示,長江經濟帶2013年GDP為25萬億左右,約占到我國的GDP總量的1/2。長江經濟帶這一戰略構想的提出是國家在充分把握國內外發展大局的基礎之上做出的一項重要戰略決策,這給長江流域經濟發展帶來了重大歷史發展機遇。如何把握好這一戰略機遇,充分發揮本地區的優勢,成為了沿江地區發展中的重大課題。
一、長江經濟帶優勢分析
依托于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加上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使得長江經濟帶優勢突出,這些得天獨厚的優勢使得長江經濟帶建設有了堅實的依撐。
1.資源豐富
長江經濟帶資源非常豐富,一是水資源豐富,長江是我國凈流量最大的河流,年徑流量在9000多億立方米,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1100毫米;二是人才資源豐富,長江經濟帶科教事業發達、高校林立,人才薈萃;三是礦產資源豐富,地區擁有種類多、儲量大的各種礦產資源,例如銻、鎢、鐵等礦產資源的保有量名列前茅,占到我總量的30%以上;三是旅游資源豐富,長江經濟帶歷史人文景觀以及自然景觀資源豐富。
2.工業發達
長江經濟帶工業基礎良好,是我國重要的工業走廊,擁有我國門類最為齊全、產業鏈最為完整工業體系,其中汽車工業、電子產業、鋼鐵產業、石油化工等高度聚集在這一區域,工業水平比較高,代表了我國目前工業化的方向,國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約占到我國總數的1/3強。
3.交通便利
長江經濟帶地處中國腹地,從東向西將東、中、西部地區串聯起來,同時又是南北區域鏈接走廊,交通地位非常重要。同時長江被譽為黃金水道,水運具有成本低、污染少的特點,區域內公路、鐵路四通八達,沿江較大城市都有機場,立體化的交通體系比較完善。
二、長江經濟帶建設意義
長江經濟帶的建設意義重大,是我國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從國家全局角度以及長遠發展來看,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意義。
1.推動沿江經濟持續發展
長江經濟帶的建設可以進一步的推動沿江區域經濟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可以為地區經濟發展注入更多的能量,借助于國家相關支持政策以及地區協同,可以激發的地區發展潛力,帶來經濟的持續發展。
2.帶動現代物流產業發展
物流產業是一國的基礎性產業,目前我國物流產業發展落后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借助于長江經濟帶的建設,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可以帶動整個現代物流服務行業的發展。根據相關數據統計顯示,發達國家物流成本一般占到GDP的10%左右,而我國在20%左右,利用長江黃金水道,可以實現物流成本的大幅度下降。
3.助推我國對外開放深入
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新一屆政府提出了進一步對外開放的目標,目前我國進出口貿易已經突破了四億美元,對外貿易規模躍居世界第一,國際市場對于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在1/3左右。長江經濟帶的建設可以將國內國外兩個市場有效結合,在國外各類資源引進以及國內資源輸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這對于我國對外開放的繼續深入是一個利好。
三、長江經濟帶建設路徑
長江經濟帶的建設涉及面廣、推進難度大,要想統籌協調好地區之間的發展,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不斷努力。
1.加強沿江地區協同
長江經濟帶將上海、重慶、武漢三個特大城市以及沿江數十個城市串聯起來,要想確保不同城市以及企業在定位、產業等方面的互補,需要加強沿江地區的協同,處理好整體與局部之間的發展關系,在長江經濟帶建設整體目標下加強地區的溝通,確保地區之間做到優勢互補。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進一步完善基礎設置建設是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關鍵,重點是要對于長江水道進行建設,通過航道擴建工程切實改變長江水道兩頭淺、中間深的情況,加快三峽的擴能步伐,打通水道運輸瓶頸,最大限度的發揮長江水道在資源運輸方面的優勢。
3.做好環境保護工作
長江經濟帶建設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將環境保護置于更加重要的地位,不能犧牲環境發展經濟。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高效集約道路,做好節能減排、嚴格控制污染。
長江經濟帶建設作為未來我國一項重要戰略決策,其重要性無論如何強調都不為過,鑒于此項工作的長期性以及艱巨性,需要沿江地區協同配合,在基礎設施、環境保護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不斷努力,為長江經濟帶建設創造更好的條件以及保障。
參考文獻:
[1]唐冠軍.把握機遇加快發展全力服務長江經濟帶建設[J].中國水運(上半月),2014年6期.
[2]焦黨文.牢牢把握黃金水道建設重大歷史機遇努力為長江經濟帶建設提供強力支撐[J].中國水運(上半月),2014年5期.
[3]韓慶.長江經濟帶建設將突出環保[J].珠江水運,2014年6期.
作者簡介:戴品成,民建成員,江西財經大學兼職碩士生導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