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鈴 王文惠 江英
[摘 要]高職教師社會地位不高、工作壓力大、個人發展機會不多,這些因素都影響他們的幸福指數。要改變現狀,首先,政府部門要大力支持高職教育,并提供實質內容上的政策支持,從而提高高職教育及教師的社會地位;其次,校方應該從工作環境、福利待遇、培訓晉升等多方面為教師提供幫助與支持,使高職教師有充分的歸屬感;最后,作為體驗幸福的主體,高職教師本身也應該不斷地追求自我價值,放平心態,提高自身感受幸福的能力。
[關鍵詞]高職教師;幸福感;對策
自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以來,“中國夢”成了全國上下追捧的話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習總書記把“中國夢”與“人民幸福”緊密聯系在一起,追求“中國夢”最終落腳到實現“人民幸福”。“幸福”已是人們并不陌生的詞,學者們對各行業幸福的研究依然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問題也是他們的關注之一,但主要集中在中小學教師身上,很少有對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教師幸福感的研究。高職院校目前正處于生存與發展的關鍵時期, 了解高職院校教師幸福感現狀,提升高職院校教師幸福感,為實現高職院校的發展夢顯得十分迫切。
一、幸福的內涵
在《辭海》中,幸福的解釋是“人們在為理想奮斗過程中以及實現了預定目標和理想時感到滿足的狀況和體驗”。
幸福,是一個廣泛用詞,涉及到哲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不同學科領域,其涵義也因研究者的不同視角而有所不同。從哲學上看,老子用樸素辯證法對幸福作出闡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知足之足常,足矣”,認為福與禍相互依存,相互轉化,以知足為滿足才是永恒的滿足。孔子對幸福的理解,從他對顏回的態度中可以知道,做到仁與禮,就是最大的幸福。墨子對“幸福”則有著自己的堅持,就是“兼相愛”,認為個人要想得到幸福就得先“興天下利”而后利己。這些對“幸福”的理解已經融入到中國文化的血脈里,影響著國人對幸福的理解。
在社會經濟學領域,“幸福”是現實生活:擁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有自己的房子,和所愛的人相愛、結婚、成家、生孩子等。心理學在對幸福的研究中形成了兩大研究流派,對“幸福”有著自己的理解:享樂主義幸福觀和理性主義幸福觀。享樂主義幸福觀認為幸福就是追求感官的快樂,避免感官的痛苦,傾向于一種廣義的快樂概念,主要指幸福是主觀的快樂和相對于不幸的幸福體驗,包括一切對生活好壞的判斷。快樂可從各種領域的目標成就和價值結果中得到,不過最終著眼點在于快樂,即對愉快的生活感受。理性主義幸福觀強調人的精神快樂和理性能力,認為人的幸福必須在理性的指導下才能實現,主觀愉悅并不等于幸福。幸福不僅指快樂,還在于人類潛能的充分實現,是個體力量和真正本質的實現。
筆者認為,幸福是個體對自身生活狀態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是個體在不同發展階段,對自身迫切需要得到滿足及自我價值實現的認可程度。幸福沒有一個定量的標準尺度,外界無法準確地判斷個體是否幸福,但能為成就個體的幸福而創造條件。我們需要從經濟學視角(收入、失業、通脹、消費等)、社會學視角(人際比較、親情、友情、愛情等社會關系等)和政治學視角(經濟體制、公共決策體制等)等多個視角去認識影響幸福的因素,為個體幸福創造有利條件。
二、高職教師幸福感調查及分析
為了更加確切地了解影響高職院校教師幸福感的因素,課題組參照蘭州大學高等教育學專業張圓圓的自編問卷:《高校教師職業幸福感調查問卷》,在約談九江部分高職院校教師,定性了解影響高職院校教師幸福感的主要因素的基礎上,綜合考慮,編制完成《九江地區高職教師職業幸福感問卷》,《問卷》主要從經濟因素如就業狀況、收入水平等,社會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質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別、年齡等,文化因素如價值觀念、傳統習慣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態度、個性特征、成就動機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權利、參與機會等,以及物質報酬、工作環境(硬件和軟件)、學校管理、自我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城市、招生)五個維度來描述其職業幸福感。本問卷在九江地區高職院校共發出100份,回收90份,回收率為90%。現將問卷情況分析如下:
(一)教師基本情況
1.所收回的問卷中有男教師53名,女教師37名,男女比例相當;已婚84名,未婚6名;
2.28歲以下8名,占總人數的8.9%;28-35歲41名,占總人數的45.6%;36-45歲38名,占總人數的42.2%;45歲以上3名占總人數的3.3%;
3.教授9名,副教授30名,講師42名,助教及以下9名。
(二)對目前工作生活狀態的總體評價
10%的教師認為幸福,32.2%認為比較幸福,44.4%認為一般,13.4%認為不太幸福。
(三)職業幸福感調查
1.通過問卷調查分析,獲得職業幸福感的原因,有53.3%的人認為喜歡教師這個職業,55.6%的人認為工作穩定和安全,41.1%的人認為收入較高,68.9%的人認為有兩個長假,74.4%的人認為師生共同成長與發展,72.2%的人認為工作集體關系融洽,38.9%的人認為學生的贊美與感激,27.8%的人認為有成就感,35.6%的人認為學校人文管理,16.7%的人認為社會地位較高,18.9%的人認為家長的尊重與支持。
由此說明,學校的管理、工作集體關系、工作穩定、工作收入、成就感、學生的發展、學生的認可度等因素都能夠影響教師的職業幸福。
2.導致職業幸福感缺失的原因,83.3%的人認為工作煩瑣機械,62.2%的人認為個人發展機會不多,60%的人認為脫離教學實際的形式主義的工作任務,53.3%的人認為工作缺乏挑戰,38.9%的人認為收入低,35.6%的人認為多數學生難管理且家長不配合,27.8%的人認為對領導和制度不滿意。
由此說明,工作煩瑣機械、脫離教學實際的形式主義的工作任務、個人發展機會不多等是導致教師職業幸福感缺失的主要原因。
三、提高高職教師幸福感的對策
從以上的分析情況來看,追尋教師的幸福感,需要社會、學校和教師的共同努力。
(一)國家和社會需真正地重視高職教育,從多方面為高職教育提供政策支持,提高高職教育的社會地位,消除高職教師的心理不穩定因素。
1.加大高職教育經費投入。提高高職教育的社會地位,首先要發展,要發展就必須有足夠的教育經費支持。政府應該重新審視高職教育,把高職教育視為高等教育一大類型,分析高職教育的社會收益,科學地測算高職教育成本,從而加大投入比重。其次,政府要從制度上進行改革和創新,多方面支持高職教育的發展,為高職教育吸納社會投入創造有利條件。
2.提高高職教師的社會地位。將高職教師納入公務員體系,工資、退休金及主要補貼都由政府直接發放,使高職教師與普通行政管理干部一樣,享有法律保障的穩定地位和待遇,得到社會的充分認可和尊敬。
3.調整收入分配制度。高職教育的學生主要從事企業一線的工作,這就意味著工資低、晉升機會少、工作環境惡劣。學生的社會地位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職教育的社會地位。政府應該改革分配制度,使普通高等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共同健康發展,培養出來的學生在社會具有同等的地位,不會因為高職學歷而被事業單位或政府機構拒之門外,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成教師教學的成就感和職業幸福感,形成一個學校、教師、學生三方面的良性循環。
4.創造良好的高職招生環境。首先,加大高職教育正面宣傳力度。高職教育在普通民眾心中存在一定誤解,教育主管部門有責任通過主流媒體宣傳高職教育的戰略地位,使更多國民認識到職業教育的定位、發展空間及其重要性。如:在高考報考指南上介紹權威高職網站,在比較各高職院校的特色、優勢及其專業設置情況的同時,通過典型案例分析,告知民眾高職生也可以成才,逐步使考生認真謹慎對待自己的高考志愿。其次,做好高職院校與中學的橋梁作用。為高職院校招到滿意的學生和中學學生選擇中意的學校牽線搭橋。比如:在高考前或報志愿前集中安排1到2天時間,讓高職院校到中學進行宣講和開展咨詢活動,使學生與學校零距離接觸。最后,增強對高職招生過程的監管。高職招生市場混亂,關系和金錢滲透其中,如有償招生、中介機構的參與等,高職院校之間的競爭已不是辦學質量的高低,而是公關能力的好與差以及招生時回扣的多少。政府有關部分應該采取措施杜絕有償招生現象,防止教育凈土被污染,真正保證各高職院校的優勝劣汰,促進高職教育的良性發展。
(二)作為教師堅強后盾的高職院校應該從工作環境、福利待遇、培訓晉升等多方面為教師提供幫助與支持,使高職教師有充分的歸屬感。
1.構建以人為本的管理氛圍,真正做到人性管理。
據調查發現,許多教師反映學校規章制度越來越“完善”,考核體系越來越多,但教學效果卻沒有得到明顯改善。教師被束縛在各種評估體系和規則之內,為了去適應考評的需要,只好一切圍繞著考評轉,很難寧靜地追求工作的內在價值,更難體驗到職業的內在幸福感。學校的制度應該建立在對教師的充分信任與關心上,取消不必要的打消教師積極性的制度,減少瑣碎的形式化工作,支持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實際的工作中去。
2.增強人文關懷,為教師營造一個積極健康、和諧向善的工作環境。
第一,尊重教師。學校首先應尊重教師的勞動和勞動成果,對教師的成功及時進行積極評價,使教師心情舒暢地投入工作,使領導干部和教職工之間形成尊重、理解、溝通、信任的人文氛圍。學校更要尊重教師的人格,教師基本上都是高級知識分子,正直中有一點清高,大都有“士為知己者亡”的品格,充分的信任對他們意味著很多。
第二,關懷教師。作為領導,不僅要關心教師的物質生活,提高教師的福利待遇,同時更多地需要關注教師的家庭生活及業余生活。例如為年輕教師幫忙解決住房、婚姻及子女上學問題等,讓他們感到溫暖和體貼,心理上產生歸屬感,從而激發其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多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建設高品位的校園文化,營造和諧的校園氛圍,以此來感染教師,增加教師對現實生活的滿意度,提升教師對幸福的感受力。
第三,培養教師。教師發展了,學生發展了,才會有學校的發展,學校不僅要為教師的自身發展提供機會和條件,把教師送到企業、送到兄弟院校、送到更高學府學習,同時還要邀請教師積極主動地參與學校的管理,用人性化的管理文化激活教師創造的原動力,使教師與學校融為一體,從而產生極大的責任感、歸屬感和認同感。
3.搭建平臺,推進社會服務。
數據顯示,教師幸福感的獲得與自身價值的實現有很大的相關度,教師自身價值的實現一方面來自于教學中學生的成績與評價,另一個比較重要的方面是來自科研和社會服務。高職院校應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立足服務本地企業的思路,由學校出面,以技術改造、工藝改進、設備維護保養、培訓等應用領域為突破口,與企業建立良好的互動互惠的激勵機制,一方面,幫助更多的中小企業提升檔次,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另一方面,教師帶動一批學生從做中學,在不斷提升教學質量的同時,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充分獲得學生與社會的認可。
(三)高職教師應追求自我價值,放平心態,不斷提高自身感受幸福的能力。
1.盡心盡力,提升專業能力。
據統計顯示,專業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教師的幸福感,專業能力強的教師在教學與科研上成績突出,不僅能獲得學生的認可和尊重,同時能得到領導的賞識,獲得更多的機會和榮譽,職稱評審也更有優勢。崇高的個人志向和良好的學習態度是提高專業能力的不二法門。志向是教師自身在專業發展上對自己的期望, 是成長的內驅力。缺少志向的教師, 在專業成長途中就沒有方向。當遇到挫折和失敗時, 往往會怨天尤人, 缺乏自省。學習態度同樣重要,發展、成長的背后意味著艱辛的付出, 沒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就耐不住寂寞, 難以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教師還要能夠放下身段,虛心向同事或是企業工人請教問題和做事的方法,不斷增強自身能力。
2.韜光養晦,培育陽光心態。
現實生活中,彼此不信任、缺乏信念、愛攀比、不知足、過于憂慮成了人性的通病,人們感受幸福的能力越來越差。克服心魔的束縛,努力尋找生活中的陽光面,也是提升幸福感的一個重要方面。作為教師,首先,應承認工作的優點:假期多,工作相對穩定,照顧家庭時間較多等。其次,端正教學態度,教育的特殊性促使我們需要努力做到“教育是一項事業而不僅僅是一份職業”,教學是展示、是享受,而不是任務和犧牲,是創造而不是重復。第三,正確對待攀比。我們需要的是自己幸福,而不是比別人幸福,所以,不要去比誰的房子大,誰的車豪華,而是比誰更充實,更能實現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積極心理學[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2]韓忠月.提高教師幸福指數初探[J].中國成人教育,2008(6).
[3]葛喜平.職業幸福感的屬性、價值與提升[J].學術交流,2010(2).
[4]張沖.教師幸福感發展現狀和培養對策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1(9).
[5]黃海蓉.高校教師幸福感的實證研究[D].2008.12.
責任編輯 如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