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因其形式上的虛擬性與內容上的復雜性在現實空間中扮演著“信息庫”、“減壓閥”和“透視鏡”等重要角色。基于此三種角色,一方面,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在實施層面上的內容信度、方式接受度和主體地位上均受到了沖擊,出現“失信”、“失靈”、“失位”的問題;另一方面,在教育效果層面上的“意”、“信”、“行”的落實也層層受阻。故而,重塑其內容的信度、方式的活性和主體之主導地位,實現價值觀念和現實空間、思維能力和行為能力的銜接,優化網絡資源成為必須之策。
關鍵詞:網絡環境;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負面效應;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4)09-0096-03
作者簡介:王彥(1991-),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中山大學社會科學教育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碩士,研究方向:現代性問題與人的全面發展。
網絡的負面效應一直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備受關注的話題,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也難免于網絡空間種種負外部性的侵蝕。在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利用網絡資源的過程中,政治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領域之一,而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政治教育的核心,揭示其受網絡負面影響的客觀基礎及現實表現,探討相應之策,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在信息時代順利實施與落實效果必須回答的問題。
一、網絡環境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產生負面影響的客觀基礎
網絡環境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負面影響根源于其鮮明的特征和其在現實空間的獨特角色,是網絡空間和愛國主義教育各要素之間矛盾作用的結果。
就學界關于網絡環境之特征的共識而言,網絡環境在形式上是虛擬的,在內容上是復雜的。就其形式而言,數字化的存在方式是其虛擬性的首要體現,超時空的信息傳播方式構成了網絡空間較之于現實空間的突出優勢。此外,主體在網絡空間中成為“去身體化”的存在,在匿名的掩護下,網絡主體享受著相對的責任真空。就其內容而言,繁雜而分散的信息構成、豐富而多元的思想觀念、“去中心化”的主體組織結構,等等,均是其復雜性的直接體現。而“去中心化”的主體自然又反作用于這個復雜空間的發展,更加劇了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網絡環境的復雜性。網絡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而言,是深刻影響著其實施效果但在很大程度上既不可控也不可塑的客觀環境,無論是其形式還是內容,都深刻左右著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對象的愛國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
正是網絡環境的獨特屬性決定了其在現實空間中的獨特角色,這也正是網絡空間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產生負面影響的客觀基礎。
1.對現實空間而言,網絡環境是作為信息集散地的“信息庫”,這使之成為大學生投放和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一方面,此“信息庫”充當著現實生活的“粘合劑”和“傳聲帶”的角色,以信息的需求和取向將大學生縛于網絡,其造成的一個不良后果便是大學生對網絡的信息依賴;另一方面,此“信息庫”又存在著明顯的信息質與量的不對稱,各類良莠不齊的信息集聚網絡,魚目混珠,甚至娛樂化、庸俗化信息甚囂塵上,卻往往被趨之若鶩,從而“信息庫”致使了大學生在信息海洋中迷失的又一后果。總之,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而言,這樣一個紛亂的信息庫所帶來的信息依賴與信息迷失,不僅會弱化教育中所傳遞的能量,甚至還會形成與教育內容對抗的后果。
2.網絡環境又是現實空間的“減壓閥”,轉載著現實空間的諸多矛盾與壓力。一者,網絡作為一個無限容量的空間,對現實的減壓從某種程度來說亦是一種對現實的冷卻。“人—機”交流對“人—人”交流的擠占,使人際傾聽成為沉默的網絡獨白,人際交往的冷漠正逐漸消遣著大學生對集體的歸屬感。而歸屬感正是愛國主義教育所必需的情感基礎,網絡空間對這份情感的抽除正威脅著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再者,過載地承擔現實空間的矛盾與沖突,“減壓閥”又極有可能致使另一個極端:現實生活中被抑制或剝離的個體主體意識在網絡空間被強化,出現反叛現實、解構權威的個人極端言論和“群體極化”行為等,為愛國主義教育設下了又一棘手的難題。不可否認,網絡“減壓閥”所帶來的冷卻現實與極化網絡的雙向悖謬,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現實基礎和預設效果來說,都是直接的威脅。
3.網絡環境還是現實空間的“透視鏡”,方寸之間呈現的卻是整個現實世界。當廣闊的現實生活空間被壓縮至屏幕大小時,有些被看得很遠,而有些卻被拉至眼前;有些被虛化為背景,而有些卻成為了關注的焦點;有些被放大到無以復加,而有些卻被湮沒到幾近無形,這是一個未經選擇加工過的世界,也是網絡空間為大學生呈現的世界,這便是網絡“透視鏡”的作用。要甄別網絡空間哪些扭曲失真、哪些反映事實,對大學生而言可謂疑霧重重。由此,網絡環境再度為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設置了一重困境:信息甄別的無力與信息投放價值立場的扭曲。
網絡環境作為“信息庫”、“減壓閥”和“透視鏡”,展現了一幅紛繁而生動的現實生活圖景,也為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帶來了引領認知、規范行為、澄清信息的三重難題,構成其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產生負面效應的客觀基礎。加之現實中愛國主義教育主體、方式、內容等方面的問題,其對網絡空間負面影響的免疫力更顯柔弱難當。
二、網絡空間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負面效應的具體體現
筆者認為,理想的愛國主義教育狀態至少有兩個因素是必不可少的,其一是教育實施的充分展開,其二是教育效果的充分落實。理想的教育實施之核心是教育的受歡迎程度,而理想的教育效果則是高尚的愛國之心(意)、堅定的報國之志(信)和理性的愛國之行(行)的有機統一。網絡空間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負面效應在此兩方面均有體現。
1.在教育過程實施領域的體現。相對而言,教育內容的“失信”、教育方式的“失靈”和教育主體的“失位”是網絡空間負面影響在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實施中的直接體現,也是其“信息庫”、“減壓閥”和“透視鏡”角色交互作用的結果。一者,由網絡“信息庫”本身提供的虛假或負面信息,以及經“透視鏡”扭曲的信息都會對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信度構成沖擊。例如,某些標榜“解密檔案”的信息經常造成質疑歷史的后果,隨著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程度日增,此種現象更是屢見不鮮,對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形成了不小的挑戰。此外,在解構權威的信息時代,在“減壓閥”庇護下的個人極端言論或“群體極化”輿論也會造成對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刻意反叛。再者,網絡“信息庫”以超時空、巨流量的方式向大學生進行信息輸入,為其展現了一個廣闊的視野,網絡空間無論是在其信息量上還是在其生動性上都比正式教育活動占有明顯的優勢。而同時,難以控制的極化言論更是隨時可左右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傳統愛國主義教育方式在時與空、質與量上均面臨著網絡空間負外部性的壓力,從而出現“失靈”之態。最后,網絡空間以“信息庫”為紐帶,粘合眾多固定的亞文化圈,和以“減壓閥”為契機形成的眾多非正式團體,都在不斷地解構著教育主體的主導地位,而伴隨“失信”與“失靈”,更催生了教育主體的“失位”。endprint
簡言之,愛國主義教育的“失信”、“失靈”與“失位”在網絡信息環境下相伴而生,對政治教育來說,如芒在背。
2.在教育效果落實領域的體現。從受教育者的角度審視,網絡環境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效果的負面影響不僅體現在思想意識層面,而且體現在行動實踐層面。首先,在“意”的層面,愛國意識消解,“為什么愛”的答案再難統一。對國家的認同是愛國的前提,也是最基本的情感基礎。在網絡環境“信息庫”的統攝下,又加之“減壓閥”和“透視鏡”的信息重組,世界被縮小到小小熒幕之上,國家邊界、民族邊界、文化邊界都在信息磨合中變得更加模糊。此外,“信息庫”就如同一個展臺,各路文化在此匯集,大學生亦各取所需、各趨所好,在面對“透視鏡”凸顯出的各類社會問題時,沿著不同的價值指向和心理訴求,大學生群體自然分化為不同的單位群體,在網絡環境的影響下社會的離散化趨勢已成事實。在此種作用下,大學生對國家各懷心緒:或是熱情依舊、愛意不減,或是妄自菲薄、意志消沉,或是悲觀激憤、崇洋媚外。對國家的“愛”與“不愛”變成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難說不是愛國意識的消解。其次,在“信”的層面,愛國主義價值觀分裂,愛的情懷在黨、國家(政府)與民族之間游走糾纏,“究竟愛誰”變得模糊。網絡“信息庫”帶來了透明的信息社會,也帶來了青年對諸如貪腐、弄權、與民爭利、對外不強硬等社會現實的失望和譴責。一些大學生不顧國情現狀,寄望于在黨、政府和民族之間做出區分,探尋所謂純粹的愛國主義,以網絡環境“減壓閥”和“透視鏡”為掩體,非理性地表達個體和群體言論,不斷將愛國主義教育目的庸俗化、狹隘化。網絡空間是現實空間的濃縮,愛國主義價值觀的分裂緣于網絡空間對現實社會有選擇的呈現,甚至是畸形再現,更緣于社會發展中各類矛盾的叢生。總之,是復雜的現實催生了復雜甚至恙態的愛國觀念。最后,在“行”的層面,愛國行為失范,“怎么愛國”難再理性。在網絡環境的影響下,失范的愛國行為具體表現為“有心無行”與“有心妄行”的雙重悖論。大學生報效祖國的青春激情遭遇“信息庫”和“透視鏡”展現的各類負面信息,一極則回應以悲觀情緒,用精神家園流亡者的姿態選擇沉默的“圍觀”,以此明“恨”;而另一極則用謾罵、諷刺、挖苦、惡搞甚至煽動等偏激行為,為國盡“匹夫之責”,以此泄“憤”。因而,理性愛國的呼聲不斷響起。此外,愛國主義所發揮的應是建設性的作用而非破壞性的效果,現實中,為防止大學生非理性的愛國行為,因噎廢食地關閉了大學生愛國之行的輸出渠道,久抑的愛國之情輾轉成為破壞、攻訐與仇視,而網絡環境此時正為此種非理性行為提供了絕佳的場所。愛國之行的失范在現實與網絡環境的惡性循環中難以脫身。
長此以往,傳統教育中培育起來的熱烈愛國之心,堅定起來的宏偉愛國之志,激發起來的高昂愛國之行,在網絡環境的負面影響之下不斷破碎、動搖,甚至遭到阻滯和驅逐。
三、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應對網絡空間負面影響的對策
化解網絡空間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負面影響,必須從矛盾雙方的現狀入手,明主次、分輕重地展開工作。
1.積極進行“三個重塑”,有機協調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各要素的運作。“三個重塑”即重塑教育內容的信度、重塑教育方式的靈活性以及重塑教育主體的主導地位。較之于網絡空間,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運行是一個更具可控性的現實空間,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化解雙方矛盾的首要突破口。在教育內容層面做到與時俱進,用鮮活的事理柔化生硬的教條,將教材融入生活,拉近課堂內外的距離,依靠面向生活的教育內容達到教育效果的引人入勝。在教育方式層面必須靈活多樣,切實發揮教育對象的主體性,轉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鼓勵其去發現、去思考、去探索。同時科學運用網絡同輩群體和亞文化圈的教育功能,形成教育主體和生活環境的教育合力。教育主體的地位不僅取決于教育者個人素質,更取決于教育內容的可信度和受歡迎程度,因此教育者要提升其信息洞察力和敏感度,精進教育藝術,做到與時俱進。面對個性化強烈的大學生群體,教育者更應采取“以退為進”的教育策略,多導少灌,扮演一個聰明的園丁而非揠苗的農夫。
2.努力實現“兩個銜接”,為愛國主義教育搭建通往現實的橋梁。“兩個銜接”即價值空間和現實空間的銜接、信息甄別能力和行為能力的銜接。網絡空間對大學生的心理、思想和行為都有著重要影響,做到兩個銜接,一方面是幫助受教育者生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科學認識社會發展的趨勢與代價,提高其信息甄別能力,因此,必須加強教育中的三觀引導,積極進行正確的思維方式訓練。同時,愛國主義教育必須落腳于行,一旦其缺少走出教材的途徑,愛國之行就難保不以一種以扭曲的姿態步入現實生活空間或者遁入虛擬世界,而這正是我們當前所要面對的。所以,另一方面要構建大學生行為表達的場所,為其愛國之行搭建平臺,在積極引導中提高其理性行為的能力。
3.不斷落實一個“優化”,即整合與利用網絡信息資源和組織資源。優化網絡資源是為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營造良好網絡環境的必要手段。宏觀上,規范網站建設和網絡輿論,既使不良網絡資源和言論得到依法管制,也使一些主題鮮明、教育意義突出的資源得到充分挖掘和發展。微觀上,注重開發網絡亞文化圈的教育作用,并充分利用微博、微信、人人網、騰訊等虛擬社區同輩群體這一組織資源,發揮其育人功效,抓隱性教育和自我教育,往往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時代,對信息的需求已是人類需求層次中不可缺少的一階,優化網絡資源是信息社會發展的難題,但也是一個不得不迎難而上的任務。
參考文獻:
[1]劉建華.賽博空間的輿論行為:校園網絡輿論的形成機制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
[2]宋元林,陳春萍.網絡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3]張再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4]程新平.互聯網負性思想情緒的類型、特征及成因[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12).
[5]魏雷東.大學生網絡道德問題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
[6]伍興階.關于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方法創新的若干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1).
[7]周曉宜.論網絡語境下當代青年的愛國主義教育[J].當代青年研究,2013,(1).
【責任編輯:閆生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