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瓊
【關鍵詞】語文教學 創新思維 培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9A-
0100-01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是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夠使學生認清事物的本質,提高語文學習能力,這是因為學生積極主動地與文本、作者進行對話,能夠從多方面、多角度去認識問題、理解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具有積極的意義。下面,筆者就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說說具體的做法。
一、通過設疑問難,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創新思維是人們對事物的現象產生質疑而形成的。假如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只是被動地接受學習,在學習文本過程中沒有經歷質疑的過程,那么就無法培養創新思維。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引導學生與文本展開對話,引導學生學會設疑,從而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例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課文《狐假虎威》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假如你是老虎,如何才能識破狐貍的真面目,揭露其狡猾的本質呢?在學習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課文《夜晚的秘密》時,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斯帕拉捷為什么能夠揭開蝙蝠夜行的秘密?對此,你有什么樣的想法?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思考、交流,能夠迸發出思維的火花,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要對學生的思考過程給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勵。
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關鍵是要培養學生自主設疑的能力。例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課文《鳥的天堂》時,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自主設疑:學習了課文《鳥的天堂》,我們應該了解些什么呢?學生針對教師的提問,會提出一系列問題。比如:為什么把榕樹稱為鳥的天堂?鳥兒們為什么會喜歡這里?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后,就會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并從課文中找到答案。學生僅僅是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還不夠,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還要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可以將文中提到的大榕樹象征生活中的什么事物呢?鳥兒能夠象征生活中的什么事物呢?教師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能夠理解大榕樹可以象征良好的生活環境,鳥兒們可以象征快樂生活的人們。在得出這一結論后,學生又會產生疑問:我們如何做才能使生活環境變得更好?怎樣才能像鳥兒們一樣快樂地生活?學生經歷了自主設疑這個過程,激活了思維,對文本主題將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通過挖掘文本內涵,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想象力
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并創造性地理解文本。學生創新思維形成的基礎是具有想象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創新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課文《天游峰的掃路人》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假如你是天游峰的掃路人,你會怎么做?假如你碰見了天游峰的掃路人,你會對他說些什么呢?在前文提到的《狐假虎威》一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假如將狐貍看做一個正面形象,它有什么值得我們肯定的地方?對于這個問題,學生會說狐貍機智聰明,但是沒有把這個優點放在正道上,而是做出了損人利己的事情,因此,狐貍是狡猾而奸詐的。教師引導學生想象,能夠活躍學生的思維,有利于學生用個性化的思維分析課文、理解課文,用個性化思維對文本進行解讀和再創造,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三、通過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求異思維是通過對事物進行多維度思考之后,從一個標新立異的角度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一切創造發明,幾乎都是利用求異思維的優勢,發現不為大多數人所熟知的事物發展的規律。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點燃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拓寬視野,使其發揮聰明才智,進而發現事物之間的關系和規律,為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奠定基礎。例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課文《只有一個地球》時,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然后展開辯論。第一組學生堅持“保護地球環境,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的觀點,第二組學生堅持“尋找、創造另一個星球作為人類居住的環境”的觀點。兩個小組的學生圍繞問題展開辯論,從而深刻理解“保護地球的重要性”這一主旨。這樣的辯論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新思維。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并且充分利用有利于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