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萌秀
【關鍵詞】小學音樂 教學 效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9A-
0119-02
法國作家雨果說過:“開啟人類智慧的鑰匙有三把,一是文字,二是數字,三是音符。”由此可見音樂的重要性。音樂教學能夠開發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欣賞能力,從而啟迪學生的智慧,提升學生的創造力,實現其藝術素質的提高和綜合素質的進步。教師要尋找到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中獲得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
一、找準教學目標,培養學生欣賞和學習音樂的興趣
教學目標是課堂的靈魂,教師的目標意識是確保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保證。教師要想在課堂上有限的40分鐘內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就必須準備充足,在備課中設計清晰而周密的教學環節。首先,教師要在深入理解樂曲背景和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握學習和欣賞樂曲的重點。其次,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必須設計具體而豐富的課堂活動。如《愛唱什么歌》是律動、情節表現和情緒體驗的主題歌曲。要培養學生在歌曲中的模唱和表演能力,教師就要對動物模仿表演形式進行課前探究,在課堂上通過唱、跳、彈等表演方式讓學生領悟歌曲的主題思想。當然,教學方法不能每一節課都使用,教師要注重創新教學方法,增加一些新鮮、有趣的情節和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學習中來。
二、注重聆聽欣賞,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小學生善于模仿,想象力也很豐富。在音樂課上,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由模仿和想象而來的創造力,還要注重讓學生聆聽音樂,引導學生聆聽歌曲中蘊涵的情感。比如欣賞《森吉德瑪》的主題音樂時,要讓學生體驗音樂由于速度的改變而形成音樂性格的變化,教師可首先介紹“森吉德瑪”的故事,為課堂營造欣賞音樂的濃厚氛圍,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然后通過課件播放音樂,可以反復播放《森吉德瑪》的主題音樂,先慢速,再快速,讓學生從聽辨、體驗音樂中感受音樂速度變化帶來的美感。在多次傾聽后,教師提問學生:“音樂的的旋律是不是相同的?”學生回答“不相同”。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受兩段音樂中的不同形象,想象第一次慢速和第二次快速音樂中所描繪的畫面是什么。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學生想象出第一幅描繪美麗遼闊大草原的景象;第二幅表現蒙古族人民歡天喜地、載歌載舞過著幸福美滿生活的畫面。由此,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得到了培養,教學順利達成了預定目標。
三、游戲和教學相融合,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提高小學音樂教學效率的最好方法就是讓小學生對音樂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來看,由于小學生都比較貪玩,教師可以采用游戲和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展開教學。游戲和教學相融合,就是教師在課堂中播放音樂引導學生做游戲活動,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和良好的歌唱習慣。比如在《折紙船》歌曲的教唱中,教師首先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說說臺灣在中國地圖上的什么位置,與大陸的距離大概有多遠,臺灣著名的山水、地名有哪些。教師接著簡單講解我國的歷史,讓學生體會幾十年來大陸與臺灣人民的深厚同胞之情,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感。教師導入課題:“臺灣人民非常想來祖國大陸看看,但兩地被海水阻隔,就讓我們折只小船去接他們!”教學通過語言過渡揭示了課題。教師再播放兩遍《折紙船》音樂讓學生聆聽欣賞,熟悉歌曲。教師邊用紙折紙船,邊演唱歌曲,使學生領略歌曲熱情、歡快地風格特點,體會歌曲飽含的深情。在接下來的游戲環節中,學生在《折紙船》的音樂中也用紙折小船,學生手拿著紙船,滿懷著迎接臺灣小朋友的愉快心情,隨著音樂節奏律動,感受歌曲的意境和情緒。
在音樂和游戲相結合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而非操控者。教學以講故事的方式導入,一開始播放音樂讓學生進入教學情境,然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在不知不覺中融入教學主題中,達到提升音樂教學的效果。
四、動和說相結合,提升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
瑞士著名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認為:“人對音樂的情緒體驗及人對自身情緒體驗的認識、反映都是通過自己的身體和動作來進行的。”教師可以針對小學生喜歡動和說的特點,選擇一些能夠結合形體表現的音樂作品,例如《木偶的步態舞》《頌祖國》等歌曲讓學生欣賞。學生隨著音樂用手打拍子、用腳踏節奏,甚至通過一些自由的舞蹈動作來表現音樂情緒,這樣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而且音樂主題也能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教師還要及時引導學生說出聽音樂產生的情感,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的心靈和音樂融為一體。例如在教學《采茶舞曲》時,教師讓學生聽著音樂看風景,想象歌曲中描繪了一種怎樣的畫面。學生根據音樂節拍拍手,體現了歡樂的情緒,以歌唱表達了感受音樂、理解音樂所得,并用生動的語言把自己的形象思維展現出來,加深了學生對樂曲的感受和記憶。
五、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提高音樂課堂的教學效率
多媒體具有直觀性和生動性,利用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既方便,又加深了學生的學習印象,對教學效果的提高很有幫助。比如在《茉莉花》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播放100多年前意大利歌劇之王普契尼所創作的歌劇《圖蘭多》的視頻片段,再用多媒體播放用二胡演奏的《茉莉花》,出示歌詞,再播放歌手演唱的《茉莉花》。經過多次播放,學生對《茉莉花》的旋律就比較熟悉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教師教唱、學生跟唱的學習模式水到渠成。當然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采用多媒體教學首先要對多媒體設備的操作很熟練,其次教師的課堂教學準備工作一定要做足,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要緊湊,再次,多媒體教學設備的使用要適度,使用太頻繁會讓學生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多媒體的光、影、聲、色上,導致學生的學習成效有所偏差。總之,教師要科學合理地將多媒體教學設備運用到具體教學中,活躍學生的思維,改善教學質量,提高音樂教學的效率。
馬克思說過:“對于不懂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小學生受年齡以及知識水平的影響,他們還缺少對音樂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教師要在小學階段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效率,更好地開發學生的心智,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和藝術欣賞能力,從而啟迪學生的智慧,提高學生的藝術水平,使他們的綜合素質得到進一步發展。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