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偉
【摘 要】根據國際教學、績效與培訓標準局(IBSTPI)提出的教學設計能力框架,以新課程促進學生發展為理念,以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為著眼點,將體育教學設計能力劃分為理解和分析學生的能力、教學目標的編制能力、教學內容的組合能力、教學過程的設計能力、教學策略的選擇能力、彈性設計能力和教學評價的設計能力七個維度,共31個構成因素。
【關鍵詞】體育教學教學設計能力構成因素
1 前言
教學設計能力是指教師在課前根據現代教育、教學和學習理論以及自己的教學經驗創造性地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等各個要素進行最優化組合設計的能力。[1]教學設計能力是諸多教學技能的合理組合,它是體育教師應該具備的一項基本能力。本研究根據國際教學、績效與培訓標準局(IBSTPI)提出的教學設計能力框架,以新課程促進學生發展為理念,以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為著眼點,結合專家訪談制定了體育教師教學設計能力的構成因素。以期該研究有助于體育教師明確體育教學設計能力的具體能力的構成;通過有目標地提高具體的體育教學設計能力,提高整體的體育教學設計能力。
2 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和專家訪談法,探討和明確體育教學設計能力所包含的因素。訪談對象為大連大學和沈陽體育學院副教授以上職稱及中學高級教師,共20名教師。
3 結果與討論
依據專家訪談的結果,將體育教學設計能力的構成劃分為理解和分析學生的能力(包括了解和分析學生學習起點的能力、了解和分析學生體適能狀況的能力、了解和分析學生體育興趣狀況的能力、了解分析學生承受身體練習負荷能力、發現和挖掘學生潛能的能力)、教學目標的編制能力(包括制定教學目標的能力和將教學目標具體化的能力)、教學內容的組合能力(包括熟知教學內容的能力、科學創造性地選擇教學內容的能力、合理地設計組織教學內容的能力、準確地把握教學重點和難點內容的能力)、教學過程的設計能力(包括運用體育知識學習和運動技能形成規律能力、運用運動過程中身體機能變化規律能力、運用運動負荷變化與控制規律能力、教學活動及順序的設計能力、體育場地及器材的使用設計能力、課的各部分具體劃分和銜接合理、教學組織設計能力)、教學策略的選擇能力(包括熟知教學策略的能力、運用教學策略的能力、有針對性選擇教學方法的能力、有針對性選擇教學模式的能力、優化組合多種教學策略的能力)、彈性設計能力(包括預測課堂可能出現變化的能力、教學設計預留空白與儲備能力、教學實施中的再次設計能力)、教學評價設計能力(包括新評價理念的體現能力、運用多種評價方法的能力、評價內容和標準的掌控能力、根據評價結果對教學行為過程予以修正的設計能力、教學設計中評價時機的設計能力),共七個維度,31個構成因素。
3.1 理解和分析學生的能力
體育教師應深諳當代青少年的發展心理學和教育學,具有科學的學生發展觀,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把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學設計的出發點、核心和歸宿。[2]體育教師要能夠依據學生過去的體育學習基礎、體育知識和技能具備情況,分析學生體育學習新內容的起點,并能夠運用運動技能遷移理論分析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充分了解學生的身體機能狀況,分析和判斷學生體適能現狀;能根據學生體能適應狀況確定學生承受身體練習負荷能力;根據不同年齡和性別學生的體育興趣的差異,了解學生的體育興趣愛好、體育習慣,通過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引導和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依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認知發展規律,發現每位學生的特點和潛能,利用不同年齡階段身體素質發展的“敏感期”,發現和挖掘學生潛能的能力,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特長和潛能進行有目的的培養。
3.2教學目標的編制能力
根據體育學科特點和學生學情等具體情況,體育教師要能夠在教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制定出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教學活動預期目標。體育新課程不僅有認知方面的目標,還有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方面的目標。[3]教師盡可能有針對性地為學生制定適宜的教學目標,使學生身體、心理、體育與健康的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
3.3教學內容的重組能力
在教學設計時體育教師應依據教學目標、教學對象、教學策略等具體情況,重新組織安排有利于目標達成的教學內容,該能力是教學知識和教學技能的綜合能力。
3.4教學過程設計能力
體育教學過程是學生掌握運動技能、學習體育和保健知識、提高運動素質、促進身體和心理健康、體驗運動樂趣和促進學生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的過程。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設計時應針對學生不同體育水平、年齡和性別的身心發展特點,遵循體育知識學習和運動技能形成規律、運動負荷變化與控制規律、運動過程中身體機能變化規律等,合理地設計安排課的各部分教學活動、教學組織及體育場地及器材的使用和布置等,創設民主、和諧的體育教學情境。
3.5 教學策略選擇能力
新課程要求體育教師熟知各種教學策略;能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的具體情況等靈活地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在促進學生身體、心理發展和體育技能形成的目標下,關注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發展,巧妙地設計教學環節,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使之成為一個能夠發揮整體功能的優化結構。
3.6教學彈性設計能力
教師在設計體育教學內容和方法時,要講究“空白”藝術,有目的地預留讓學生獨立思考和發揮的空間,在預設的基礎上注重生成;能夠預測課堂可能出現的各種變化,并擬定出相應的對策;由于體育課是身體活動,可能隨時發生各種傷病等情況,所以,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對各種突發事件和意外,制定出科學系統的預案設計;在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時間等方面要留有一定的彈性升降空間;在實施教學設計時,能根據課堂上的動態生成資源,因勢利導,再次設計教學。
3.7教學評價設計能力
新課程的體育教學評價設計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發揮評價的診斷、導向、激勵、教育的作用。體育教師要能夠運用多種評價方法,重視面向學生未來發展的形成性評價,做到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質性評價與量化評價并用,采用多元主體的評價方式,并能根據評價結果對教學行為過程予以修正的設計能力。
4 結論
教學設計能力是諸多教學技能的合理組合,它是體育教師應該具備的一項基本教學能力。依據專家訪談結果,本文將體育教學設計能力劃分為理解和分析學生的能力、教學目標的編制能力、教學內容的組合能力、教學過程設計能力、教學策略選擇能力、彈性設計能力和教學評價能力七個維度,共31個構成因素。對體育教學設計能力的細化與闡釋,有助于為中小學體育教師有目標地提高體育教學設計能力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顧苗豐.教師教學設計能力構成的研究綜述[J]. 現代教育科學,2012(6):68-72.
[2]杜萍.當代中小學教師基本教學能力標準的研制與反思[J].課程教材教法,2011(8):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