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慕丹
〓〓縱觀我國的傳統教育,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重知識傳授,輕智力開發的傾向。傳統的教學習慣于以教師為本,書本為中心來組織教學,它的長處就是能夠比較系統地傳授給學生知識,但學生對知識掌握只依賴于老師的傳授,很少主動獲取,很難把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談不上靈活運用,更談不上在此基礎有所創新。
〓〓新的音樂課程標準強調以學生為本,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我們要建立現代教學觀,沖破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以學生為本,立足學生的生活經驗,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最大限度地發掘學生的發展潛能,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使他們的內在需求與教學活動相吻合,實現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這是新課標的終極目標與核心理念。那么,在音樂課堂中,如何創新現代音樂教學觀,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呢?
〓〓一、以生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的教育觀中,人們只承認教師作為教育者的主體地位,而把學生只看作教育對象(客體)。而新課程的教學標準,則是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成為課堂活動的參與者。即是打破課堂的寧靜,走下講臺,走進學生,走出教室,走向社會,與學生共同發展、探索、感受、體驗。在課堂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見解、感受及時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諧、互動的師生關系。從新課標角度上改變教師在教學時“知識傳授者”的作用。而在音樂課教學中,更應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參與放在重要位置。
〓〓在“四三拍”教學時,由于學生一般很容易得出“四三拍”的拍法和強弱規律,但就在學生運用舊知識對新知識的簡單機械推測的結果呼之欲出時,筆者讓學生觀察教師的小步舞,接著讓學生學一學小步舞。學生很快發現是“三步三步走”,并驚喜地發現“第一步大,第二、三步小”,在教師的引領下,體驗了“四三拍子”實例,并用自己的話總結出了“四三拍子”的特點規律。教學難點也就在學生的親身體驗、自主探索的過程中輕而易舉地突破了。這種以學生自主活動為基礎的新型教學過程,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自主探索之中。
〓〓可見,音樂教學如能以生為本,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體驗,去感悟,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和發展中的主體地位,音樂教學也就會煥發出它所特有的魅力。
〓〓二、質疑求真,充分挖掘學生的主體潛能
〓〓質疑是開發潛能的航標燈,提出問題是科學發現的起點,是創新的前提。有學生提問的課堂才是生機蓬勃、興趣盎然的課堂,才是讓老師真正發揮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地方。
〓〓教育家布魯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育藝術要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學生自己提問題。”愛因斯坦也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任何發明、創造、改革無不是從發現問題開始。敢于質疑,敢于提出問題,鼓勵學生大膽地問“為什么”,由疑而思,追根尋底,釋疑求真,才能將學生的潛能最大限度地釋放出來。在音樂課中,我們更要培養學生大膽提問、敢于質疑的習慣。我經常對學生說,音樂問題無對錯,任何人都可以提問,不論是在欣賞時還是在演唱后,都可以把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或是自己感到疑惑的問題提出來。
〓〓在講授《溜冰圓舞曲》欣賞課時,有學生提出為什么這種舞曲要用“圓”來命名,那它的特點是不是“老轉圈”?又有學生提出圓舞曲的三拍子又會有什么特點?還有學生提出這種舞是一種集體舞還是單人舞?……等等。圍繞著學生提出的問題,筆者先用課件視頻讓學生聆聽《溜冰圓舞曲》,然后介紹圓舞曲的特點,出示“圓舞曲”的名詞解釋讓學生真正理解。在聆聽環節中,讓學生了解作者,對作者有一個深刻的印象,再一次聆聽就會加深印象。這樣,讓學生再聆聽三首音樂片段并要求他們分辨哪一首是圓舞曲。學生很快就能聽出圓舞曲了。在師生互動環節中,讓學生各自找伙伴跳舞再一次激發了孩子喜愛音樂的興趣。可見,上課的過程中充分利用音樂語言去引導學生,啟發學生,讓學生在音樂引導中自然地進行學習,充分感受了音樂的美感,并在教師語言和音樂中得到充分的音樂情境體驗。這樣,既使課堂更加完整活躍,又增強了音樂性。總之,質疑求真,讓學生發揮主體作用,學生在唱唱動動中既充分感受美妙的音樂,體驗其中的快樂,又能充分挖掘了學生的主體潛能。
〓〓三、營造氛圍,增強學生的主體創新意識
〓〓新課標下和諧教學觀的建立,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增強主體創新意識。音樂課程其實是一門人文課程,它要求教師自己要有獨創精神,樂于從事創造活動,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針對個性差異,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音樂創新氛圍。
〓〓1. 創設良好氛圍,構建學生展示個性的平臺
〓〓音樂是一門特殊的學科,是情感的藝術,受情緒的影響明顯。所以,我們教師要把發自內心的的微笑帶進課堂,用親切和藹的目光覆蓋全體學生,用準確、生動、幽默的語言講解教學內容;用富有表現力的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感染學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敬業精神去影響學生,給學生一個輕松、愉悅、和諧的環境。這不僅可以讓學生減少精神壓力,在快樂中學到知識,而且有利于創新點子的涌現。反之,教師語言咄咄逼人,表情嚴肅,學生回答不滿意時,就冷眼相待,批評一通,那么,即便老師敬業精神可嘉,最終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構建一個良好的音樂氛圍,教師的態度至關重要。
〓〓2. 注重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新的音樂課程為學生提供了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的情感體驗。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運用參與體驗教學法,引導學生通過親身實踐來認識音樂世界、感受音樂情感。如在講授馬思聰的《思鄉曲》時,由于它是一曲表現游子思鄉,思念親人的樂曲。旋律親切,感人肺腑。在師生共同聽完樂曲之后,筆者讓學生談談對樂曲的感受,初步體驗“思念”的情感,并讓學生課前收集一些思鄉的詩作,用《思鄉曲》音樂作為背景,進行朗讀,使學生更好地體會到這種思鄉情懷。又如在進行古琴曲《流水》的欣賞時,筆者先收集一些音像資料,讓不同的畫面配合不同情緒的音樂旋律,使學生有如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水石相撞,漩渦急轉,山泉細流匯成江河,一瀉千里的動人場面。這樣既能使學生更形象、更真切地體驗到音樂的美感,又領略到音樂的內涵,從而也使學生的情感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
〓〓可見,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體驗、感受、理解,才能讓他們真正領會音樂特有的魅力,才能達到音樂教育的目的,才能充分體現“由情入手,注重思維,培養自主、創新的能力”的音樂教學主流理念。
〓〓3. 拓寬思維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生活是創新的源泉,創新不能局限于課堂和教材。因此,教學中,我們應拓寬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從課堂走向生活。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對即使尚未成熟的創新設想也要給予及時鼓勵。例如,在節奏練習時,筆者根據平時的步行、快走等日常生活的動作創作出詞曲的首句節奏,再讓學生用接龍的方式繼續創編第二、三、四句,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得到發展。在此基礎上,學生又根據平時的生活經驗,用“拍籃球”、“切菜”、“火車啟動”、“奔馬”等創作了各種節奏,然后結合這些節奏自己創編不同情緒的旋律。通過這種與生活經驗的有機結合訓練,使學生的音樂創新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四、倡導合作學習,激發學生主體參與意愿
〓〓合作學習作為新一輪課改所提倡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給我們的課堂帶來了活力和希望。它有效地改善了課堂內的學習氛圍,擴大了學生的參與面。音樂課堂上,筆者常常采用多種多樣的合作形式,比如同桌合作,小組合作,男女合作,師生合作等等,創設了一個“人人參與,人人有事做”的合作氛圍。如在《聲音的創造與表現》一課中,先男女PK,從《西江月》這首詞中尋找出音源,看誰找的多。接著再以小組為單位,表現模擬不同的音源,并且各小組以自己的方式來表現這首詞的意境。最后全班合作奏響一曲田園交響曲。實踐中,所有的學生都參與進來,并發揮各自特長,在參與的過程中獲得體驗的快樂。
〓〓總之,在全面進行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教師要創造一切條件,創新現代音樂教學觀。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出新的教學技巧,讓學生主動探索知識、主動創新,使學生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發展。這樣,我們的“以生為本”的音樂課堂就能真正地成為學生發揮主體作用、快樂學習、快樂成長的舞臺。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