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秀梅
〓〓教師在傳統的作業布置中,由于全班同學學習時間、內容相同,大部分教師所布置的作業,往往要求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同一內容的題目,基礎題、難題、創新和探究題全班同學一樣要求。對于基礎好、能力強的學生即優生也要花費時間在重復操練上,為此出現厭煩情緒(俗稱“吃不飽”)。而基礎差、能力弱的學生對難題“無從著手”,久而久之,也會失去學習的信心和毅力(俗稱“吃不了”)。 這樣的作業不利于培養學生對思想品德學科的興趣,更不利于各類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和能力提高。教師希望達到同一目標,而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特點。這樣很難調動全體學生(尤為是后進生)作業的積極性。對作業分層可能方向有真體的把握,但并不控制、限制學生的選擇,而是以“后面扶持、前方引導”的搭架方式來支持、擴展學生的學習。
〓〓一、準確劃分學生認知層次,設計“分層—自選”課堂作業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智力因素、學習態度、學習水平以及學習情感等幾方面分析學生的個體差異,把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即A層代表學習成績好、學習興趣濃、學習毅力強;B層代表學習成績一般、學習態度一般,缺乏努力學習的恒心和決心;C層代表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興趣不濃,缺乏克服困難。
〓〓當然,A、B、C的層次劃分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當C層的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經過單元測試,成績有所提高,注意力也集中了,態度也趨于端正,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增強,教師就可以把他從C層調到B層,B層調到A層來激勵他繼續努力,爭取更大的進步。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合理選擇和設計課外作業,有意識地把作業安排成階梯形式,課堂教學中分層布置課外的作業。
〓〓C層作業:重在鞏固基礎知識,培養基本技能,達到課標規定的基本要求,稱為基礎作業。
〓〓B層作業:適當地增加難度,達到課標要求的能力,稱為提高題。
〓〓A層作業:拓寬學生思維,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達到課標的較高要求,稱為拓展題。
〓〓二、巧用現代網絡技術,精心設計課外“分層—自選”作業
〓〓教師通過精心選題,分量適當、難易適度,增加探索和創新題。根據作業目標層次和學生層次,把課內外作業放進教師的qq空間或博客里,讓學生進入我的qq空間或博客自主完成作業。布置好作業后,要求A、B、C層的學生都要完成C層作業;B層學生要完成B層作業。針對對C層學生保證完成C層作業;對優等生(A層學生),既要鞏固基礎知識,加強對基本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還要設計一些拔高發展類題目,在重視知識落實的基礎上,加強難度較大或綜合類題目的訓練。如:學習“自尊自愛”一課后,我布置的C層作業是:1.自尊的表現是什么?2.做人為什么要有自尊?B層作業是根據《少年牛頓的故事》中的三個情節。
〓〓情節一:一天,小牛頓帶了一架自制的小風車到學校,同學們都圍過來,嘖嘖稱贊:“風車好漂亮!”也有的說:“風車看上去挺靈巧的;”
〓〓情節二:“你懂得原理嗎?”一個同學問小牛頓,這幾個字像一陣刺骨的冷風吹在小牛頓臉上,他非常尷尬,臉通紅了,那同學更加起勁地說:“哼!說不出制作原理,還拿出來顯擺,你不過是一個小木匠而已!”小牛頓傷心透了,哭著離開了同學們。
〓〓情節三:小牛頓發奮圖強,他告誡自己一定要弄懂小風車制作的原理,并且凡是他看見的東西都要問個為什么,直到弄懂為止。長大后,他的鉆研精神更強了,終于成為著名的科學家。
〓〓(1)這個故事情節各說明了什么?
〓〓(2)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A層作業根據具體情景,完成相應內容。
〓〓三、認真批改作業,及時反饋教與學
〓〓學生可以直接在網上作答或者作答完畢后將其答案在qq空間或博客留言,這樣我就可以針對每一位學生進行作業的點評和修改;對于學生中對某些問題存在比較難理解的知識點,我可以撰寫博文予以普遍性的指導、交流。通過交流,適時的發現問題,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自己去糾正和補充錯誤的或片面的觀點,引導使之朝有利于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同時,作業的完成情況也直接反饋學生們的學習情況,以便我在備課和講課的過程中更加有所側重,提高工作效率。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