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萍
〓〓蘇聯著名教育家贊科夫說:“對所學知識內容的興趣可能成為學習動機。” 俄國作家列夫·托而斯泰也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由此可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學生對學習語文產生興趣時,就會隨之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學生就變得愿學、愛學、樂學起來。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一、設計“趣導”,引發學生求知欲望
〓〓《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提出,一節課怎樣開頭,怎樣發展,怎樣結束,都屬于教學過程設計的內容。俗話說:引水方知開源不易。一節課的“開源”就是課堂導語,好的導語能引人入勝,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葉圣陶老先生說:教學“尤宜致力于導”魏書生老師也說過:“好的導語像磁鐵,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聚攏起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催人奮進。”要如何設計課堂導語呢?
〓〓孔子云:溫故而知新。最常見的是采用復習導入的方法,讓學生回憶舊知識的,然后順理成章地過渡到新知識的講授,這樣能讓學生易而接受。 導語的設計是最為靈活多變的,如在講授梁啟超的《最苦與最樂》時,其一,我可以給學生下點“迷藥”,什么事“最苦”?什么是“最樂”?吊一下學生的胃口。其二,我可以采用“自由發言式”,讓大家自由發言“你覺得人生什么最苦什么最樂?”其三,還可以采用“名人名語導入法”,如引用居里夫人的“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奮斗”這句話,或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然后引入梁啟超對“苦與樂”的闡釋。其四是采用最簡單的“開門見山導入法”:今天,我們來梁啟超的《最苦與最樂》,聽聽他認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樂”。
〓〓于漪老師說過:“課的第一重錘一定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因此,語文教師要認真設計導語,在課堂第一時間就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饒有興趣地走進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堂中來。〓〓
〓〓二、插敘“奇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生雖已經跨越了童年,但是依然有著活潑好動、注意力不夠集中,那如何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吸引他們的眼球呢?在許多語文老師的教學經驗中,提到脫離語文課本的事物比起講授課文內容更能讓學生感興趣,一切新奇多變的事物都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但我們身處的是語文課堂,那就必須立足于教材,發散性地開拓學生的知識面,因此我們在課堂中可以緊扣教材,與學生分享一些跟課文內容相關的“奇聞異趣”,把學生的注意力與探求知識的好奇心吸引過來。如講授趙麗宏的《周莊水韻》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會先告訴學生周莊名字的由來:這是一個始建于1086年的古鎮,因邑人周迪功先生捐地修全福寺而得名。為了讓學生更有興趣地學習這篇文章,了解具有“中國第一水鄉”美譽的周莊,我還搜集了相關資料,讓學生知道周莊是世界最佳魅力水鄉、歐洲人最喜愛的中國十大景區之一、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等,在文章中所提到的貞豐橋、富安橋、雙橋,我在課堂中運用了“插敘”的手法,告訴學生周莊古名貞豐里,故連接貞豐弄和西灣街的單孔石拱橋取名為貞豐橋,富安橋寓意富貴又平安,雙橋是兩橋相連,因樣子很像古代的鑰匙又稱鑰匙橋,當我在講授這些與課文內容息息相關的知識點時,學生們無不大開眼界,精神振奮,對課堂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與強烈的求知欲,此時教師教得起勁,學生也學得用心。
〓〓三、頒發“榮譽”,培養學生樂學情緒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成功的樂趣是一種內在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時時學習的愿望。請你記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力量消失,缺乏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總結我們的教學實踐,不難發現:表揚比批評更有效,經常得到表揚的學生,學習興趣也在不斷地增長,學習成績也隨之提高,成功感則油然而生。因此可以得出結論:有興趣才有成功,有成功更能促進興趣的增長。所以,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每一個學生有獲得成功的機會。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可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設置不同的問題,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答題的機會,或是在課前讓學生輪流做新聞播報員、演講家等,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使學生在肯定中獲得成功感,繼而變得樂學、好學、勤學。
〓〓總之,語文教師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體會學習中無窮的樂趣,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把精力投入到學習中,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