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桂金
〓〓作文就是要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把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當成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去做。而小學生的作文教學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下面談談我對小學生作文教學的一些探索。
〓〓一、善于觀察,勤于思考
〓〓老舍曾說:“生活是最偉大的一部活語匯。”初學寫作,同樣要把生活作為寫作的材料。但有生活,并不等于會寫出好文章,得學會觀察。觀察也很有講究,它有粗細之分,粗略觀察可寫出輪廓;細致觀察,能寫得充實具體。觀察可有很多角度,從不同角度看結果也不一樣。觀察還要和想象結合起來,寫出的形象才會栩栩如生。很多事物,學生都是耳聞目睹的。但是耳聞有沒有“聞”進去?目“睹”有沒有“睹”進去?看到聽到的東西一定要在頭腦中思考,抓住特征,在腦中刻下痕跡,這樣才行。
〓〓二、 作文教學離不開教師的指導
〓〓作文教學確實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教師對學生作文的幫助是顯而易見的,但寫作最終要由學生自己去實踐和領悟。傳統作文教學的“作前指導”,某種程度上說,是反作文、“害”作文的。作文更多地從“學生是作文的主人”的角度,給作文以新的活力。作文本質上要靠學生自悟,自悟是作文最重要的素質和能力,教師的指導是無法替代學生的自悟的,教師如果指導不得當,反而會阻礙學生的自悟。在作文里,我們看到一個精心構建的寫作動力系統框架,在這個動力系統下,學生自由地寫作,積極地寫作,努力地寫作,想方設法地寫作,有創意地寫,自悟自得地寫;學生反復地,也是主動地修改著習作,這種“我要改”對作文能力的提高,是至關重要的。他的作文的一次成功突破,還表現于,在他的寫作動力系統下,即便教師不再緊密地參與,學生也會在這個寫作動力系統下不動自動、不寫自寫,教師更多地是站在一邊,靜靜欣賞。
〓〓三、 解決學生“寫什么”的問題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有源頭才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讓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感可發,就需要學生的作文反映他們的真實生活,表達他們的真情實感,體現童真童趣。首先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提煉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積累豐富的生活素材,讓學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筆描繪生活。要引導學生勇于去體驗生活,在生活中去發現、去探究。真實的情感最能打動人心,真實的感受是學生寫作的第一手材料,既豐富了學生的內心體驗,又提高了學生的認知水平,能使學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盡情地釋放出來。例如:學生在勞動課上通過參加勞動,親身經歷了勞動的辛苦和勞動場面的熱火朝天后,我安排了一篇寫勞動課的作文,學生就能把在勞動中看到的、聽到的、做到的、想到的、體會到的情景描寫得十分真實、生動、感人,就能把勞動的激烈場面寫得真實具體。星期天學生參加了家里的收割農作物的勞動,有些學生就把他們的勞動經歷和感受寫進作文里,有寫勞動辛苦的,有寫生活不易感恩父母的,那字里行間流露出的真情實感,著實讓人感動。讓人覺得孩子們突然長大了,懂事了。如果不是親身經歷了、感受了,要寫出真情實感是不切實際的。因此,要堅持作文與生活相結合,作文與做人相結合,防止無病呻吟,胡編亂造,假情假意,說空話,說大話。
〓〓四、在課外活動中尋找寫作的素材
〓〓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陶冶學生的情操,而且可以使學生在活動中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天地中去豐富作文內容,讓學生在生活中去嘗試去實踐,讓他們體驗生活,觀察事物,搜集材料,力爭寫出真實、自然、清新的文章。
〓〓如:在年級游戲后,及時組織學生聊天,只要內容與游戲有關便可。有的學生說出自己游戲時的心情,有的說出自己是怎樣躲藏的,有的學生分析了每局勝負的原因,還有的學生說出了游戲的緊張氣氛。他們無拘無束,各抒己見。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出重點,給學生理清思路,為他們完成《有趣的活動》這篇作文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使學生能順利完成這篇小作文。孩子們既在玩中獲取知識,增長才干,又在活動中獲得豐富的寫作素材,產生寫作靈感。因此,寫作離不開生活,生活是寫作的本源。
〓〓在實際教學中,要把這四者有機結合,掌握小學生作文心理,以作文情感為動力,促使學生把作文寫好。讓作文成為學生表達生活、體驗生活的一部分,再也不把作文當做負擔去對待了。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