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威
〓〓最近,我仔細拜讀了郭思樂先生的《教育走向生本》一書,全書貫穿了“在教育中我們必須一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的新理念,觀點新穎,內容豐富,是一部哲理性強而又生動活潑的學術專著。讀后會讓你從內心真正體會到教育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創造。學習了郭思樂教授的全新的理念,同時反思自己過去幾年的教學,便感覺眼前豁然開朗:我發現了快樂、高效課堂的密碼。
〓〓快樂、高效課堂密碼一:教案設計落實生本,變教案為學案。
〓〓郭思樂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書中說道“生本教育是真正以學生為主人的,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回顧我們原來的教師備課寫教案,基本上是一種師本的教育。也就是教師寫教案時,都是想著自己怎樣比較好教,好講。一切教案都是為教師好教而設計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如此導致的結果是,教師在課堂上口沬橫飛,大部分學生在神游太空,最后教師拼盡最大的勁講完后,學生依然一臉茫然,課后還得拼命地給學生補課。這種師本教育,表面上教師是盡職盡責的,實際上徒勞無功,甚至教師只鍛煉了自己的口才,反而害了學生,最后變成孩子們在課堂上都鴉雀無聲,個個都不敢說,不會說,只會機械地死記硬背去應付考試。因此教學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主體地位,教案設計落實生本,依據學生的學習需求來展開設計,變教案為學案。教學設計首先要關注、了解學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正如郭教授所說“學生是教育過程中的重要資源。”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設計教學過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進行自主的學習活動。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根本的理念,利用學生潛在發展的優勢,尋求以生為本的和諧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多種智能參與教育教學活動,在自主自動中獲取知識,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培育學生的積極情感,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體驗中感悟,在體驗中享受。讓學生在他們自己的世界中親歷與實踐。使學生在生本課堂中,學習品質、學習能力得到真正鍛煉,這樣的課堂不就是快樂、高效的課堂嗎?
〓〓快樂、高效課堂密碼二:精心設計前置性學習,變接受性學習為探究性學習。
〓〓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他在《教育走向生本》一書中提出的教學原則是:先做后學,先會后學,先學后教,教少學多,不教而教,以學定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課前的前置性學習,就如工匠有了精良的工具,才能把事情做好。學生也一樣,有了充分的前置性學習,才能在課堂上快樂地充滿信心地展示。回想以前的課堂,雖然也有預習,但都是讀課文,圈生字之類的簡單枯燥的預習。老師上課所要提的問題是不讓學生知道的,因為知道了,老師會認為學生就沒有興趣,不會聽了,老師再講就沒有意義了。在公開課上,為了得到聽課人的歡心,為了讓課上得更精彩,會偷偷提前告訴學生老師上課要講的內容,甚至告知答案,整節課學生成了演戲者,成了學校或教師的綠葉。最終下來,學生一無所獲,只是配合老師演了一堂課的戲。很多聽課者都看到了,但出于客氣,不說出來,但這種違背了人的自然的做法,時間會把它記錄在案,也就是出現了許多老師口中死氣沉沉的課堂。如今郭思樂教授的生本課堂打開了這種局面。在生本課堂上,老師們都精心設計前置性學習,前置性作業與學生學習本節課的內容緊密聯系,由淺入深,既使學困生有興趣,又使優等生感到有趣味。教師提前把前置性作業告訴學生,讓每個學生有準備的進入課堂,進行有思考的討論,課堂出現了如老師們所說的“從未有過課堂氣氛如些熱烈、關系如些親密的經歷”的景象。課堂上的交流真正達到了高效,孩子們在課堂上也感受到探究的快樂。這樣的課堂不就是快樂、高效的課堂嗎?
〓〓快樂、高效課堂密碼三:積極探索小組合作學習,變獨學為群學。
〓〓郭思樂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書中指出:“我們需要提供給兒童適合的教育,當教育適合兒童時,我們也就可以看到兒童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是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這時人的內部自然起作用了,兒童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空前提高了。”通過前置性作業指導學生先學,學生有了先學的基礎,回到課堂,就可以進行小組交流。由于每個學生都會有自學所得,都想在同伴面前表現一下。此時,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先進行小組內的學習交流,把在完成前置作業時找出疑難知識說出來,向已經學會同學請教,會的學生就教不會的學生,從而建造一個互相幫助、互相交流、合作學習的平臺,變獨學為群學。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