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火晉
〓〓一、提問與學情
〓〓教師一定要充分做好學情分析,充分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認知方式、興趣愛好、性格特征等,這樣才能做到知已知彼、有的放矢,提高教學效率。在《歸去來兮辭》一課的教學中,有的老師在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得還不是很透徹甚至讀得還不是很順暢、對陶淵明了解得還不夠深入的情況下,就根據“研討與練習”第四題的要求,讓學生對陶淵明是怎樣一個人、對古代歸隱現象該怎么評價等來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沒有針對學情的提問設計顯然太深奧了,因此盡管課堂上老師費了不少周折,學生們也“探究”不出什么道理來。
〓〓在設計《哀江南》一課時,我根據班上學生不同的認知特點設計的四個臺階式問題:(1)前六支曲子描寫蘇昆生故地重游,憑吊了哪些地方?看到了怎樣的景象?(2)是什么樣的人才會看到這些?才會產生這樣的感情?(根據背景一部分領悟好的學生也基本上能回答:愛國之人,思鄉之人)(3)從[沉醉東風]或[折桂令]的景物描寫中可以發現曲子在寫景上有何特點?收到了怎樣的藝術效果?(大部分學生通過過去的東西和今天殘不忍睹的情狀就能答出“對比”的特點,小部分學生能體會欲情入景,將“哀”彌漫開來的藝術情韻。)(4)第七支曲子中哪些唱詞點明了全篇的主旨?運用了哪些對偶句、排比句?有什么表達效果?(預測半數學生能答準確具體語句,教師再適當點撥,便可使學生明白,并答出“直抒胸臆,情景交融”。)
〓〓二、提問與技巧
〓〓課堂提問一定要具有明確的目的,針對要害問題不放手,層層發問,直至將問題剖析清楚,使學生有深入的理解。教師的課堂提問,不是課下交流時的閑談,而是嚴肅的課程教育,一定要注意技巧,緊扣授課主題,著眼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育家陶行知說:“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提問的技巧可以體現為1. 巧設懸念。“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一種令人欣慰的境界。倘若在課堂上,讓學生能產生如此感受,就能讓學生學習的質量大大提升。《項鏈》時,我是這樣設計導語的:“法國作家莫泊桑說:“生活是多么奇怪,多么變幻無常啊!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以把你斷送,也可以把你拯救出來!”同學們,你們相信一串項鏈可以讓人付出10年時間的代價么?這串項鏈有什么深意么?”2. 善用遷移。遷移是一種能力。孔子云,“舉一隅不與三隅反,則不復也”高效的語文課堂應通過有效提問讓學生能舉一反三。例如學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對于最后一句“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理解。可以設問:這種歸心似箭的心情,我們曾經在李白的哪句詩中體會過?表達時不同之處又在哪里?一種是夸張的手法,一種是連續的動詞,都表明空間轉換快,心情之急迫。3. 追求開放。文本解讀是一種能力,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文學修養讓其對文本解讀更為準確和客觀,但學生的心理特點、情感體驗和思維方式往往也能讓文本解讀另辟蹊徑,所以不能輕易扼殺或否定學生的答案。4. 適度拓展。所謂拓展,就是呈現文本之外的內容,通過引證、對比等方式,幫助學生站在更高的平臺解讀文本。在教《裝在套子里的人》的時候,我設計了一下的拓展性練習:如果別里科夫跟華連卡結婚了,他的生活會怎樣?婚姻能否改變他的性格?造成別里科夫悲劇的原因是什么?是自身的原因,還是社會的原因?5. 選擇時機。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顯示出的心里狀態來加以把握。當學生疑惑不解、一籌莫展時;當學生胡思亂想、精力分散時;當學生有所感悟、躍躍欲試時,要抓住最佳切入時機,適時發問,讓學生迅速開啟思考的鑰匙。教學視角也是課堂提問時機選擇的重要依據。一般是:當教學到達教材的關鍵處時;當教學到達教材的疑難處時;當教學到達教材的精華處時;當教學到達教材的矛盾處時;當教學到達教材的深奧處時等。只有適度把握了課堂提問的技巧,才能讓學生的知識和思維上到更高一個層次。
〓〓三、提問與理答
〓〓理答,簡單地說就是對學生回答的問題做出的反應和評價。在問答中,有時課堂看上去百花齊放,但實際上學生的答案過于零散或者缺乏條理、思路不夠清晰,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去再組織或者做出評價,讓學生有一個更加明確、清晰、完整的認識。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反饋,教師的理答恰恰是反映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質量的指標之一。理答可以分為激勵性理答、發展性理答、診斷性理答、再組織性理答,例如在發展性理答中又可以分為追問、轉問、探問、反問等等,也就是說語文課上,面對學生不同的各種回答,教師應充分考慮用何種方式對學生進行適時、始人、合情、合理地理答,才是實現高效課堂的關鍵。
〓〓責任編輯〓邱〓麗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