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許多理工科高校陸續開設文科專業,但由于種種原因,各院校的文科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分析理工科高校人文社科專業發展的意義、現狀、存在難題,探索加強文科專業在理工科高校的發展路徑,提出加快理工科高校人文社科專業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人文社科專業理工科高校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理工科大學的文科發展意識逐步增強。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全國302所理工農醫類本科院校中,有290所院校設有人文社會科學類本科專業。但由于種種原因,各院校的文科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正確認識理工科高校人文社科專業發展的意義、現狀,探索加強文科專業在理工科高校的發展路徑,對促進文、理科專業融合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加強理工科高校人文社科專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2010年我國公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高等教育促進文理交融,提高大學生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將人文素質教育提到了更高的層次,加強理工科高校人文社科專業的發展,已經成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
一是促進高等院校全面健康和諧發展的需要。從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看,科學技術教育與人文社科教育經歷了從融合到分離、再到逐步融合的過程。人文社科教育的復興,并非排斥和替換現代科學教育,而是適應未來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形成科學技術教育與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并重的局面,使高等教育的發展邁向了一個新的階段。人文社科教育與科學技術教育的融合,一定意義上實現了理工科高校培養人才的根本目的——培養有理性的工程人才。人文社會科學教育不僅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和社會責任感、職業道德感有極大的幫助,而且對學生在了解人類文明發展的同時成為科研的積極參與者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只有全方位促進人文社科教育與科學技術教育的融合,才能促使人和社會全面、和諧地發展。
二是建設世界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需要。“211工程”和“985”工程,標志著我國開始啟動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建設項目,是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需要,也是實現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的需要。人文精神是大學文化教育的核心,是大學的靈魂所在。從世界一流大學的現狀看,哈佛大學最強的專業是商學、法學、政治學、醫學等學科;劍橋大學有31個學院62個系,其中人文社會科學類的院系多于自然科學類的院系;美國耶魯大學以人文社會科學見長,校長理查德宣稱耶魯大學是世界上“第一所人文學大學”,其英語、法語、比較文學、歷史、藝術學、音樂、戲劇和法學等方面位居美國高校前列。即使是以理工科見長的世界一流大學也加入到培養人文社會科學人才的隊伍中來,如麻省理工學院在1861年創辦時所設立的學科以理工為主,自20世紀初,學校為“在科學與人文之間創造更好的聯系”而適當發展了人文社會科學,產生了世界高水平的語言學及商學等學科。縱觀世界一流大學學科設置上的共性,幾乎所有一流大學都有文理學院,都有以文、史、哲為核心的人文學科和以數理化為核心的自然科學學科。
三是提高學生全面素質和增強競爭力的需要。21世紀是素質教育的世紀。素質教育已成為一種世界普遍認可的教育大目標。當今科技發展趨勢呈現學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科學與人文日益交叉、融合和滲透。加強人文社科教育,有利于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科研能力。科研活動離不開形象思維,科學發展和藝術一樣,需要想象、直覺和靈感。科學研究需要廣闊的思維品質和創新品質,而人文素養有助于優化思維結構、激發創造性思維。科學發展史表明,知識狹隘的人在科學研究時具有局限性,遇到專業外的問題就會束手無策。[3]未來的國際競爭是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但實質是人才競爭、國民素質競爭,更是一場素質教育競爭。因此,在理工科高校發展人文社科專業,既是當今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潮流,更是面向21世紀改革高等教育的一個具有戰略性舉措。
二、人文社科專業在理工科高校發展存在的難題
雖然各高校都比較重視人文社科專業的發展,但由于一些主觀及客觀存在的因素,人文社科專業在理工科高校的發展仍然面臨著一些困難和瓶頸。
一是人文社科專業往往難以成為理工科院校的特色學科。有一定歷史的理工科高校都有著自己的辦學傳統及優勢學科,這是經過長時間積淀所產生的品牌效應,具有很強的社會影響力和吸引力,會影響大眾的判斷和選擇。盡管許多理工科高校也設置了文科專業,但由于開設時間較短、師資力量薄弱、發展不均衡、科研經費緊缺、研究水平較低等不足,這類文科專業很難形成自身特色,與優勢理工科專業抗衡。從歷年的高考就可以看出,每年優質生源報考的仍是招牌優勢理工科專業,而不會考慮理工科高校中的文科專業。
二是人文社科專業發展需要更多的時間積累。文科工作者研究的課題往往時空跨度大,社會生活面廣,因而需要兼收并蓄和廣聞博記,需要有時間的歷練和人生的積累,需要有健全的人格和特立獨行的品格,需要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和對真理終極追求的志向,需要用大腦和心靈去思考和感悟。所以,期盼文科在短時間內就可以上項目、上水平、上臺階頗有難度。每一部有分量的文科著作往往花費文科工作者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長時間的研究周期帶來文科成果產出的緩慢性。很多理工科高校常常延用自然科學量化法的評價體系來評價人文社科的成果產出,雖然起到一定的效果,使得文科論文數量稍有提高,但文科專著質量很難保證。
三是認識的偏差影響人文社科專業在理工科院校的發展。從學生層面上看,由于認識上的偏差,很多學生認為人文社科知識不重要,不愿參加校園文化活動,更樂于將時間花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上。從教師層面上看,大部分理工科高校教師是理工科出身,加上不少工科教師認為學生人文社科教育是文科教師的責任。因此,在他們的課程教學中只對學生進行理工科專業知識的教育,很少涉及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識。從學校層面上看,理工高校中很多管理人員出身理工科,對人文社科的認識也存在偏差,加上一些形式化和功利性的觀念的影響,使得校園內缺乏人文氣息,普遍缺少人文內容。
三、加快理工科高校人文社科專業發展的建議
一是不斷營造理工科院校人文社科教育的文化氛圍。實踐證明,建設具有濃厚人文社科氛圍的校園文化,是達到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有效途徑。首先,通過加強校園環境的建設,修建具有濃厚文化底蘊的人文景觀,使學校的文化氣息更濃一些。其次,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社科知識講座、文藝演出、文化月、文化藝術節等,活躍校園人文氛圍,讓學生感受到人文社科知識的無限魅力。第三,學校加大經費的投入力度,增加和更新圖書館的圖書資料,特別是人文社科知識的圖書,有利于學生對人文社科知識認識的進一步加深。
二是利用理工優勢,促進學科交叉。理工科高校可借助本校優勢重點學科,曲線發展文科專業。多創造文科與理工科教師學術交流的機會,為文理科教師發展出交叉方向提供良好的科研環境。高校也可設置一些自主科研專項,為交叉學科提供配套科研經費,從而有效扶持它們的發展,如此,既可依托優勢工科發展人文學科,使人文學科獨具特色,形成亮點,又能為理工科學科注入人文理念,提供新的研究視角,促進理工科學科發展。[3]當然,人文學科發展到一定階段,也可改變依附理工科發展的命運,尋求獨立發展,努力實現與優勢理工科齊頭并進、和諧發展。
三是合理設置理工科院校人文社科教育的課程。完善教學體系,優化課程設置主要是指增設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豐富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注重專業知識和人文科學知識的協調和統一。適當增加人文社科課程,將其中部分較為經典的課程設為必修課,以強調其重要性,使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修養成為開設人文社科課程的主要目的,而不是僅僅停留在人文社科知識的普及這一層面上。學習國外理工科大學的課程設置方法,加強人文教育中開設綜合性交叉課程,將人文素養的培養貫穿于所有課程中,把哲學視角引入工科課程,通過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結合,在完善學生知識結構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能力。開設人文社科知識輔導課程,鼓勵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可以自愿選擇參加人文社科知識的輔導,調動學生了解和學習人文社科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參考文獻】
[1] 李立國,石邦宏.美國高校人文社科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3):59.
[2] 司林波.地方重點理工科高校文科發展的特色及戰略[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3):45.
[3] 駱小春,胡永紅.理工科高校人文學科的定位與發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9(5):67-70.
[4] 羅英姿,伍紅軍.跨學科研究轉型組織模式探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7):52.
【作者簡介】
劉琳(1986-),女,江蘇鹽城人,南京理工大學科學技術處哲社管理科,從事社科管理研究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