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忠++++張爽
【摘 要】“工學結合、教學相伴”的教學模式是解決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如何進行教學活動實施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本文通過我校對“工學結合、教學相伴”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總結了“工學結合、教學相伴”模式下課程開發、實施、考核及教學管理的經驗與特點,目的是和大家分享、探討,以便進一步研究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規律,完善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期間的教學與管理,真正使頂崗實習作為職業人才培養的一個關鍵環節,最大限度地體現適應企業需要、順應崗位發展的高職院校辦學特色。
【關鍵詞】“工學結合、教學相伴”模式課程開發教學改革教學管理
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一定要有適用的理論,精湛的技能,要以滿足企業崗位需求為目標。因此,企業崗位實踐是培養滿足企業人才需求的重要手段,但以往企業頂崗實習往往變成頂崗操作,沒有把頂崗實習的內容與專業教學相結合,也就是說專業的教學活動沒用真正深入到頂崗實習活動中。而實踐證明,學生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頂崗實習后,在實踐中認識到了自己專業知識的不足,具有對企業現場知識的渴求和學習的欲望。如何在學生頂崗實習期間進行教學環節的實施,我校進行大膽的探索與實踐,借鑒企業員工培訓的模式和方法,創造了“工學結合、教學相伴”的教學模式。就是在學生頂崗實習過程中,通過學生崗位認知,遵循人才培養目標,將企業實踐與學校專業課程學習進行有機的結合,真正把頂崗實習作為職業人才培養的一個關鍵環節,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在此將“工學結合、教學相伴”教學模式下的課程開發、實施、考核及教學管理的收獲和體會進行總結與探討,以便對頂崗實習過程的教學模式進行進一步的改革,期望對其他院校的教學改革能起到一個積極的借鑒作用。
“工學結合、教學相伴”教學模式的核心是課程開發,此教學模式下的課程決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專業課,它的開發必須立足于學生的實習崗位,結合企業實踐內容,通過對典型工作任務的分析與總結,對專業課程的知識體系進行重新的解構與整合,滿足頂崗實習教學的需要。因此,“工學結合、教學相伴”教學模式下的課程具有以下三個特性:
一是綜合性。“工學結合、教學相伴”教學模式的課程瞄準了學生頂崗實習期間對知識和能力的渴求,是為實習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科學的幫助輔導,這種輔導決不是普通的課程補習,應該是跟蹤技術前沿、緊密結合崗位實際的知識、技能、素養綜合能力的提升。因此,課程體現的是對知識的綜合應用。
二是實踐性。“工學結合、教學相伴”教學模式的課程來源于學生的實習崗位,體現了工作崗位對知識和技能的要求,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工作技能,因此,課程應該以技能訓練為主,把知識融入技能訓練中。
三是專業性。“工學結合、教學相伴”教學模式的課程是對專業教學課程體系的一種有益補充,是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拓展和完善,其內容一定是學生頂崗實習生產現場的技術本身或是本專業知識的技術應用,因此,課程必須體現其專業屬性。
為了保證教學內容與工作崗位緊密聯系,增強實踐性、時效性,滿足高職院校教學特色的需求及企業對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做到在課程內容設計上有的放矢,課程開發團隊必須深入企業進行全面的調研。首先,我們把學生頂崗實習的工作崗位作為調研目標,了解學生的日常工作任務;其次,我們選取車間管理者(現場工程師)、現場管理者(班組長)、操作者(已工作的畢業生)及實習學生這四類不同層面人員作為調研對象,全方位、全角度進行調研;最后通過現場走訪、座談及調研問卷等方式掌握學生實習崗位的能力素質要求以及需要學習的內容。通過對企業現場的調研,收集了大量的資料,掌握了豐富的素材,獲取翔實的信息,為課程內容的開發奠定堅實的基礎。
“工學結合、教學相伴”教學模式的課程來源于企業崗位,來源于生產實際,因此,教學實施必須體現以下“四個結合”:
一是教學內容上要體現“專業知識與新技術相結合”。學生在企業一線實習,接觸很多新的技術與新的工藝,這既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因此,課程內容要融合企業應用的新知識、新技術及新工藝,這樣才能抓住學生的興趣,收到良好效果。
二是課程載體上要體現“共性與個性相結合”。由于學生在不同的車間、不同的崗位進行實習,因此,教學載體的選擇上要抓住崗位共性的工作任務,拓展到個性工作任務。如:數控專業以汽車生產的典型工裝輔具作為教學載體,因為各個實習崗位都能接觸到;機電一體化專業和電氣自動化專業以控制設備和控制對象為教學載體,因為這是這兩個專業學生在各個實習崗位共同的工作任務。
三是項目設計上要體現“現場應用與解決問題相結合”。為了保證教學實施的有效性,項目設計以生產現場的應用為主線,以解決現場問題為目標,從學生實習的典型工作崗位出發,總結出所需要的相關技能,結合職業成長規律和認知規律,將專業知識與專業基礎知識穿插起來設計課程的具體項目,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如:電氣自動化專業把PLC作為主控單元,通過企業升降臺控制、滾床及懸鏈的連續轉動控制提煉出“電動機控制”訓練項目;從激光焊的指示燈狀態顯示系統提煉出“信號燈控制”訓練項目。機電一體化專業通過自動線夾具的控制提煉出“邏輯氣路、焊鉗氣路的典型應用控制”訓練項目。
四是教學方法設計上要體現“班組管理與任務驅動相結合”。實踐證明,在工作一天后倦怠的學生面前實施教學,必須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行動學習”的方式來獲取知識,掌握技能。根據學生在實習期間存在的問題:如不能把學過的知識與現場的工作環境結合起來;缺乏自我學習的方法;注意不到設備上的一些應用細節等,實施了“任務驅動”項目教學法,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并且采取班組式管理方式,明確組長就相當于現場的班長,不但要在學習上起帶頭作用,而且要管理好整個小組,協調和溝通內外關系;同時每個小組成員都在小組中承擔不同的任務,具有明確的職責分工。課程實施中,結合實習崗位給每個小組布置一個具體的任務,除了要求他們到自己的崗位去收集資料,獨立解決問題外,還要制定講演提綱,逐一上講臺講解,分享他們的經驗,讓頂崗實習的操作者成為課堂上知識的傳授者,老師則作為教練進行點評,這一教學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開發了學生發現問題、探討問題的能力,促進不同崗位學生的學習資源共享,彌補知識的局限。
“工學結合、教學相伴”教學模式的考核突出全面性、實踐性、個性化和過程化。整體考核采取期末實際操作考核與平時項目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平時項目考核除考核操作完成情況、作業項目單完成情況外,還增加了小組討論、團隊共創、個人答辯等過程考核項目及崗位資料搜集、現場問題解決等個性化內容,全面地考核學生學習的整體表現;期末考核以項目實操為主,考慮到不同的實習崗位及學生個體的差異,設計了十多套難易程度不同考核項目,并且根據難易程度配以不同的系數分值,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習崗位情況及知識、技能掌握的程度自主選擇,實踐證明效果非常好,每個學生都圓滿完成自己選擇的項目,樹立他們的成就感。
“工學結合、教學相伴” 的教學模式是一次大膽的創新和探索,因此對教學管理也提出新的要求。為適應企業生產要求,滿足企業頂崗學生的需要,我校在教學管理室采取“設計柔性化、實施精細化、控制多元化”的管理模式。
(一)設計柔性化
一是計劃的柔性化。為了適應企業生產復雜性、多變性,在計劃設計上突出柔性,建立周課表制度,隨時調整;
endprint
二是時間的柔性化。為了滿足不同車間、不同班次的學生需求,同一天同一課程的內容有三個不同的上課時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工作情況進行選擇;
三是方案的柔性化。在項目設計時,突出柔性化的思想,采用模塊化設計,每一個模塊盡可能的小,不同的小模塊構成一個個具體的小項目,完成一個個具體的工作任務;而幾個小模塊又組成稍大一點的項目,完成較復雜的工作任務;最后,所有模塊又構成一個完整的大項目,實現總體的工作任務。
(二)實施精細化
一是教學文件的精細化。學校制定了《長春汽車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工學結合、教學相伴”教學管理規定(試行)》《“工學結合、教學相伴”課程標準》《“工學結合、教學相伴”課程實施方案》《“工學結合、教學相伴”課程學員手冊》。
二是過程實施的精細化。學校成立了校、系兩級“頂崗實習協調委員會”,設立了“企業實習管理科”,建立了現場值班教師、生產車間、院部教學管理人員、上課教師的“立體”信息網絡,隨時溝通信息,協調工廠、學生、學校三方面的關系。
三是控制多元化。在質量控制上我校采取“督導檢查、院部自查、學生反饋、企業調查”四位一體的模式,及時對課程進行評價和反饋。學校專職督導不定期進行課程的檢查,并反饋檢查結果;教學院部成立專業負責人牽頭的專業自查小組,定期進行課程研討與自查,并提出改進方案;每個教學模塊結束后,我們借鑒企業培訓的評價方式,組織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先進性、課程案例的針對性、現場問題解決的適用性及課程目標的達成情況和教師的內容把握能力、課堂組織能力、表達呈現能力及鼓勵學員參與能力進行評價反饋;一個大項目結束后,我們再次到企業進行調查,從企業生產現場了解培訓的效果,并進行改進。實踐證明,這一模式保證了教學實施的效果。
“工學結合、教學相伴” 的教學模式是對“工學結合,校企共育”職業人才培養模式的進一步完善,真正實現把頂崗實習作為職業人才培養的一個關鍵環節。它瞄準了企業的需要,瞄準了學生的需要,通過將工廠“搬”進課堂,從中引出教學項目,然后再結合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項目教學與訓練,增強項目的真實感和實用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時刻有如置身于企業角色當中,強調知識的綜合運用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技能培養和素養培養緊緊結合在一起,提高教學效果,突出了學校的“服務宗旨”。
不斷進行教學改革,創建適應企業崗位要求的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模式是社會和用人單位的需求,是高職院校鍛煉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的需求,更是家長和學生的需求,因此說,“工學結合、教學相伴”教學模式的開發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1]魏崴.創建“工學交替、教學伴隨”的“DL”模式,著力培養實用型高技能人才,中國職教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交流論文.
[2]鄭國輝. 我校的教學質量監控和評價實踐探索[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09(20).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