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
摘 要 四川省營山縣是該省退耕還林試點縣,而且旅游也剛剛起步,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可以促進該縣的經濟發展,增加收入。根據當地的實際發展情況,介紹了營山縣的發展現狀、退耕還林和旅游想結合的必要性,為營山縣的發展提供建議。
關鍵詞 退耕還林;旅游開發;旅游資源;生態林業;四川省營山縣
中圖分類號:S718.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21-00-02
退耕還林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根本,不僅可恢復森林植被,防止水土流失,還可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退耕還林不僅有十分顯著的生態效益,而且有較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四川省營山縣是該省退耕還林的試點縣,該縣森林公園剛開發,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很有可能也非常必要。由此,就營山縣的退耕還林與旅游開發相結合做進一步的探討。
1 營山縣發展現狀
1.1 自然條件及植被狀況
營山縣在四川盆地的東北部,地貌也復雜,有低山深丘、丘陵、淺丘帶壩3種類型。亞熱帶濕潤氣候,冬季不冷,年平均氣溫在17.1 ℃左右,光照時間長,降水豐富。營山縣的氣候條件有利于植物的生長發育,植物品種多,動物的種類也很豐富。樹種以柏木、馬尾松為主,林下生長著各種植物,常見的有馬桑、黃莉、火棘、杜鵑花、懸鉤子及野薔薇等,溪河兩岸生長著意楊、榿木、竹叢,四房以桑、柑、橙、柚為主,森林里、小溪邊有各種動物,比如蛇類、貍類、兔類、鷹類、杜鵑類及鷺類等。全縣林業用地面積43 400.6 nm2,成片林面積35 044.5 nm2(喬木林、灌木林、竹林等),森林覆蓋率27.1%,活立木蓄積120.6萬m3(含四旁樹)。
1.2 經濟發展情況
全縣面積較廣,是一個農業大縣,有11個區、62個鄉鎮,655個行政村。人口數量多,以農業人口占大多數,有80萬左右;全縣耕地面積41 469 nm2,其中水田27 201 nm2,旱地14 268 nm2,人均占有耕地526 m2;全縣經濟也以農業為主,收入不多,農民人均純收入1 484元左右,發展較慢,比較貧窮。
1.3 旅游資源現狀
營山縣的旅游資源比較豐富,可以開發的旅游景區有十幾個地方,尤其是森林旅游景觀十分矚目。現在,營山縣正在建設公園景區,大力開發旅游資源,培植旅游產業。一個公園是望龍湖森林公園(省級),坐落在縣城南部7 km處的茶盤鄉境內,占地面積400 hm2,其中森林面積186.7 hm2,林林覆蓋率達46.7 %,水域面積86.7 hm2,其他面積126.6 hm2。該公園以體現自然生態景觀為主。二是太蓬山森林公園(省級),享有“蜀北名山”,“太蓬仙跡”的美稱,以自然生態景觀與宗教、民間傳說,珍貴歷史文化遺跡為主,是非常好的旅游勝地。三是西月湖公園,該公園占地面積約34 hm2,園內塘渠交錯,山水相間,綠樹成蔭,丘壩相連,起伏迭起變化多端。是城市休閑娛樂之佳地。四是翠屏山文化公園,園內四季花開,郁郁蔥蔥,鳥語花香。除了這些公園,營山縣還有很多的旅游資源,像涼風鄉境內的龍王寨、明德鄉境內的朝陽洞、千人洞以及田壩嘴的千年古柏等,都各有特色,是營山縣的特色景點。
1.4 退耕還林實施情況
營山縣土地比較貧瘠,大都是陡坡、丘(山)頂、山背瘠薄耕地,在加上人口多,人均占有耕地少(僅526 m2/人)。由于土地貧瘠,農作物產量很低、經濟效益不好。并且營山縣水土流失十分嚴重,25°以上坡耕地侵蝕模數達13 200 t/(km2·a),10°~25°坡耕地侵蝕模數達7 200 t/(km2·a),相當于平均每年流失表土0.7 cm。在營山縣實施退耕還林,有利于保持水土,美化人們的生存環境。營山縣被列為1999-2000年四川省退耕還林試點縣,任務2 000 hm2,分布在11個鄉鎮實施,其中包括有公園建設的太蓬、茶盤、朗池3個鄉鎮,太蓬鄉200 hm2,茶盤266.7 hm2,朗池鎮
200 hm2。
2 退耕還林與旅游開發相結合的必要性
利用西部大開發的機遇,充分利用和發揮營山縣的特色資源,例如自然資源、人文景觀、歷史文物等優勢,把退耕還林與旅游開發二者相結合,就是把退耕還林的效益和旅游結合起來,不僅可以帶動營山縣經濟的飛速發展,還可推進精神文明的建設。
2.1 生態效益的需要
營山的風景區中,大都是陡坡耕地,種植農作物沒有效益,植樹造林是符合退耕還林試點精神要求的。在景區內實施退耕還林,美化環境,保持水土,凈化空氣,消除噪聲,還可調節局部的小氣候,改善人們的居住環境,提高生態效益。
2.2 發展旅游業的需要
營山縣正在建設幾個大的景點,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實施退耕還林,不僅可以觀賞,為景區添加了風景,又可出售,環節資金緊張。生態旅游正在受人矚目,退耕還林、增加植被、改善風景區生態環境,可吸引游客來旅游、觀光、休閑和娛樂,也可體現社會效益。
2.3 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風景區中的陡坡耕地退耕還林,融入景區建設中,可讓退耕戶參與景區的生產經營之中,比如發展農家樂、出售小紀念品等,既可增加農民的收入,也為景區增添了特色,吸引游客,效益明顯增多。
2.4 加強風景區管理的需要
營山的風景區都有農戶居住,將他們全部遷出需要太多的資金,不太可能實施,這就給景區的管理帶來困難。實施退耕還林,引導其發展農家樂等,既可提高生活水平,又使其主動參與管理,對景區的建設大有好處。
3 對策
3.1 合理布局、規劃景區建設
要根據營山縣的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合理進行布局,退耕還林應以有旅游景區及景區周邊的地方為主。
3.2 科學規劃設計,正確選擇建設模式
退耕還林與旅游開發相結合,實際上就是要建設觀光生態林業,把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和發展旅游產業結合起來。建設模式既要考慮生態效益,也要考慮經濟效益。在營山縣的建設中,優先考慮3種模式,一是在城市近鄰區建設觀光生態林業,這種在城市的近郊,交通方便,而且還可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二是在丘陵區建設生態林業,利用丘陵的特色風景發展旅游業。三是在低山深丘區發展觀光生態林業,這種模式適合太蓬山森林公園的退耕還林建設。
3.3 招攬業主承包,增加資金投入
風景區內退耕還林建設,因為缺乏資金、技術,發展緩慢,效益很差。那么如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可以通過招商引資、招攬業主承包的方法,還可利用一些閑散資金,采用合資、入股、聯辦的形式共同開發。
3.4 注重科技投入,增加退耕還林與旅游開發的科技含量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風景區的建設中也很實用,要使退耕還林和旅游有機結合,發揮最大的效益,就要增加科技的投入,利用科學技術提高林業建設的速度和效益。
3.5 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專門的建設指揮機構
退耕還林與旅游開發相結合,是一項涉及面寬,工程量大,跨部門的系統性社會工程。要有專門的機構組織、實施完成這項任務,有他們統一協調、統籌安排,使工作順利開展,以獲得良好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