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陽
摘 要:本文從紫砂陶的發展歷史記述,透過紫砂陶的發展歷史,引入中國畫與紫砂陶藝術之間的文化聯系,從紫砂陶的藝術特點和功能方面闡述它與中國畫之間的歷史融合,最后分析紫砂陶的現狀以及對其未來發展的展望。
關鍵詞:紫砂陶;紫砂藝術;中國畫;傳統文化;融合
1 紫砂陶的發展淵源
由于紫砂泥礦是與夾泥開采相關聯的,這種出生形式注定了紫砂陶最早是以日用陶器皿形式出現,被陶藝匠人做成各式各樣的容器,用來盛水、盛物的。所以早期的紫砂更偏向與它的實用性,而非藝術性,更無從談起它的收藏價值。
據考古學者的推斷,紫砂壺被有目的地使用應始于明朝中晚期,但大多數的記載和考古發現都是關注與其物的作者、器型、實用性,關于紫砂壺的發現,在1965年的金陵中華門外馬家山油坊橋,發掘出了明代嘉靖年間的司禮太監吳經的墓葬,出土了一把紫砂提梁大壺。這是迄今所能見到的有紀年可考的最早的一把紫砂壺。這把壺與明代嘉靖年間的畫家王問《煮茶圖》上放在竹爐上的提梁壺是一樣的,是紫砂壺第一次是用作煮水或者熬茶的例證。明代的周高起撰《陽羨茗壺系》記錄:“飲茶至明代,不復碾屑,和香藥制團餅,此已遠過古人。近百年中,壺黜銀錫及閔豫瓷”。1987年7月,福建漳浦縣盤陀鄉通坑村明萬歷三十八年盧維楨墓出土的“時大彬制款鼎足蓋圓壺”,是目前發現比較早的有名家銘款的紫砂制品。1976年7月,在宜興丁蜀鎮蠡墅村羊角山發現了一處古窯址,南京博物院組織部分專家對此進行了發掘,并有宜興陶瓷公司《陶瓷史》編寫組編寫并發表了一份《宜興羊角山古窯址調查簡報》。明代文人吳梅鼎在《陽羨茗壺賦》中稱贊供春為開山祖師,并評價了供春對紫砂壺造型的貢獻。鄭秋枚的《砂壺全形拓本》中就刻有時大彬的菱花式壺,底鈴長方印“大賓制”三字,書法古樸,在篆楷之間。正是時大彬開創了在壺上題銘落款的先河以及陶刻裝飾的雛形。清代陳鴻壽的出現,是紫砂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清代學者像傳》說他“愛陽羨之泥,創意造型范為茶具,藝林爭寶之,得之一枚,珍逾拱壁,至今稱為曼生壺。”《歐缽羅室書畫過目考·卷四》中提到“瞿應紹……書畫皆學惲南田,精篆隸。善制砂壺,多楊彭年造,壺柄印彭年圖章。”中國畫家直接在紫砂壺上作畫鐫刻,當以子冶為首創,紫砂壺藝術內涵得到更深廣的提升。
2 紫砂藝術與中國畫的歷史融合
紫砂是宜興古老陶器品種制作燒制中逐步發展起來的,他的起源和發展有較為深厚的文化背景,與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環境有著息息相關,與中國經久不衰的茶文化及飲茶的方式轉變密切相關,同時與中國傳統文人畫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些綜合的因素,又憑借著宜興陶土資源中獨特的紫砂泥的發現和利用,而被展現出不一樣的光彩和傳承。
由于紫砂工藝和其他門類的工藝美術相比較,存在一個顯著的特征,即形式和內容的高度統一。形式就是內容,內容就是形式,兩者融為一體。它的形式的文化特征,不僅沒有宗教題材與王權思想,更不同于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裝飾。在士大夫沒有過多的關注紫砂工藝之前,它的造型、裝飾全部都是匠人的個體審美和思想的體現,靈動、自由、無拘束。后來由于封建文人的諸多參與,尤其是自陳鴻壽開拓“曼聲壺”之后,紫砂壺也只是反映文人墨客的情趣,集中體現傳統的文化,而較少反映官方的意識形態。所以說紫砂壺是雅玩文化的載體,更多的是反映大眾文化的需求和生活實用的類型,無不流露著庶民的意趣情懷。
紫砂在功能方面完全地展現了與經典文化的融合。紫砂器皿出現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明代的飲茶方式發生了變化,而紫砂壺作為最佳的飲茶工具,赫然進入了人們的生活。正是由于紫砂壺成為明代以后核心的品茶器物,其制作中的藝術思想改變對中國傳統的茶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紫砂壺的出現不僅對茶文化產生了根源的改變,同時也把中國的書畫藝術帶入了茶文化,使得書畫、紫砂、茶藝三者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中國的飲茶方式從此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更使以后的文人墨客在品茗的同時,有著天馬行空的創作思緒,感受著紫砂與茶相互交融后,帶給人淡雅、安詳、嫻靜的精神感受。與此同時也更激發了文人對于紫砂再創造的熱情,將傳統國畫中的詩書畫印巧妙地結合在器型優美的紫砂器物上面,從而把作為普通飲茶工具的紫砂壺發展到了文人墨客藝術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更是將自己喜愛的藝術形式表達在了紫砂壺上面,產生了一個新的藝術——紫砂藝術。
3 紫砂藝術的現狀
紫砂藝術的美學風格博大精深,其藝術形式所體現出的文化因素和價值運用方面展現出的人文情懷,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特有的造型意識和儒家、道家的思想,體現著“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這是我們特有的文化意識和審美觀在紫砂文化中的完美體現。由于傳統的中國畫在意境表達與寓意體現上有著不同的方式,但是在表現形式上卻顯得千篇一律,寫意或是工筆,花鳥或是山水,青綠或是潑墨,總還是沿襲著古人的表現形式。所以,我們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將傳統的中國繪畫不斷改良,使其有一個質的飛躍,在表現形式和表達內容方面有著不同的可能性,
在地域性的突破中,更應該與國際藝術接軌,符合時代的需要。而紫砂作為傳統藝術的一個分支,還停留在傳統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并沒有真正的與時代融合。傳統思想的束縛是導致紫砂藝術與現行的國際化藝術文化之間產生斷層的直接誘因。
參考文獻:
[1] 薄松年.中國美術史教程[M].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2] 徐秀棠.紫砂工藝[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3] 王寧.中國文化概論[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 傅熹年.中國美術全集[M].文物出版社,1998.
[5] 奧玄寶.茗壺畫錄[M].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
[6] 楊志仲,顧洪英.淺談紫砂壺的再創作——書畫雕刻藝術[J].江蘇陶瓷,2007,40(2):19.
[7] 李澤厚.美學三書[M].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8] 山谷.中國紫砂大師[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