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敬華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9A-
0050-01
閱讀是拓寬學生視野,讓學生積累語言知識,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重要途徑。然而,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些教師側重知識教學,忽視了學生的潛能與身心特點,未能給學生提供自主閱讀與體驗的機會,無法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致使閱讀教學效率降低。對此,筆者提出了如下教學建議,以期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一、良好開頭,引人入勝
小學生好動愛玩,上課伊始可能還沉浸于之前的課外活動或者游戲的余興中,無法馬上集中注意力進入課堂學習。教師如果不能巧妙導入,而是貿然進入正題,可能會降低學生的學習參與熱情,致使教學效果不佳。所以,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站在學生角度,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運用形式多樣的導入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閱讀熱情。
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八冊課文《我不是最弱小的》時,教師可利用課前幾分鐘時間組織學生進行“對對子”的游戲,比如“暗對明”“強大對弱小”等,幫助學生復習所學知識,增強成功體驗,為新課學習做好情感準備,促使他們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教師接著揭示課題導讀:“現在跟著老師一起來學習和‘弱小相關的故事。”教師板書課題,請幾位學生讀課題,并予以評價,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朗讀。又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五冊《小露珠》一課時,為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與記憶,讓學生對文本獲得鮮明而具體的表象,教師在新課引入時可借助多媒體課件巧妙地將語言文字轉換成圖文并茂、聲形合一的畫面,比如展示小露珠的精美卡片,再現小露珠的形成過程,豐富學生的直觀體驗,讓他們認識生動可愛的小露珠,從而快速進入學習情境中。閱讀是個性化行為,教師引導學生解讀課題,可以為學生多元化理解文本、實現情感體驗打好基礎,同時為閱讀教學做好鋪墊。
二、自主探究,思維互動
閱讀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是學生自我探究、建構學習形式的過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親歷自主閱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實踐活動,增強情感體驗,實現多元化互動交流。如在教學《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課時,教師可要求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方式解讀文本,解決字詞障礙,讀通讀順文意。同時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問題,比如:描寫薔薇花的語句有哪些?請動手圈點勾畫。這樣既給了學生自讀自悟的機會,也使學生養成了邊讀邊思邊畫的良好閱讀習慣。接著,教師再請學生朗讀展示自己勾畫的語句,相互交流閱讀感受,或者向學生提出思考問題,比如:“如果看到這株野薔薇,你們可能會怎么想呢?”這一問題激發了學生豐富的想象,與和薔薇花溝通對話,引發他們關愛野薔薇的積極情感,更好地融入課本,走近小主人公薩沙,了解薩沙具體做了什么事。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要適機呈現相關語句,展示課文插圖,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學生依據文本內容談自己的觀點,交流深化,實現思維碰撞,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與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
三、鏈接生活,想象體驗
語言學習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也是口語交際的重要前提。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若要讓學生有效把握語言知識,豐富語言積累,就要讓學生聯系生活,提煉生活經驗,拓寬教學資源,實現自我學習能力的建構。教師結合教學內容設置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主談話與交流;或是依據文本內容適當拓展延伸,引導學生通過轉換角色深化文本認識,實現語文和生活實際的“鏈接”,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如教學蘇教版語文第五冊《每逢佳節倍思親》一課時,為了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領悟詩人的情思,教師需要聯系實際優化教學活動,比如引導學生聯系日常生活聯想自己離開家鄉或是離開父母的實際感受。這樣通過連接生活,讓學生轉換角色,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思鄉、思念親人之情,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促使他們更積極地進行閱讀學習。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與心理特點,靈活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