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在1996年正式確立了旨在保障人權,維護公民合法權益,促進司法公正的法律援助制度。但在實踐過程中,法律援助制度在廣大農村地區的實施受到了諸多限制,未能充分實現立法目的。要充分發揮法律援助制度的作用,只有深入分析研究法律援助現狀,建立科學合理的援助機制,明確主體、責任、保障措施等,才能最大限度保障廣大農民的合法權利,加快農村法治建設的步伐,加快實現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目標。
關鍵詞:法律援助;農村;模式;國家責任
我國1996年頒布的《律師法》和修正的《刑事訴訟法》以法律的形式正式確立了法律援助制度。2003年頒布的《法律援助條例》,進一步規范、完善了我國的法律援助制度。我國的法律援助制度在促進民主法制,推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弱勢群體合法利益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實踐中,法律援助制度立法的目的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未能全面實現。筆者認為,正確面對、深刻剖析社會發展新階段農村法律援助工作存在的實際問題,客觀分析農村法律援助工作現狀,不斷推進法律援助制度在農村的建設,構建科學合理的農村法律援助模式,有中國特色的法律援助制度才能實現立法初衷,使有限的資源取得最大的工作效率,更好地維護農村社會群體的合法權益,緩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社會更好發展和進步。
1 我國農村法律援助的現狀
我國確立法律援助制度以來,國家通過普法方式,加強了對農民的法制宣傳教育。司法部多措并舉加強了農村法律援助工作。各地政府在農村普法教育、法律咨詢、解決農村矛盾等方面也發揮了積極作用。部分農村建立“民主法治村”,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農村的法治建設。
但是,由于種種因素的制約,我國農村法律援助的現狀依然堪憂,存在的眾多問題,阻礙了農村法律援助工作的有效實施。
1.1 我國農村法律援助研究理論貧乏
我國理論界對城市法律援助研究較多而對農村的研究較少,在農村法律援助制度的機制保障方面的研究尤為薄弱。目前對農村法律援助問題的研究還大多停留在理論制度探索的層面,在模式構建和實踐領域依然鮮有人問津。
1.2 我國農村法律援助主體意識欠缺
首先,我國農村法律援助主體雖逐步多元化,但多元化主體法律知識不足,尤其是很多國家工作人員對法律知之甚少,法律意識尤其是權利意識淡薄,嚴重制約著法律援助工作在農村實施的成效。其次,實踐中沒有有效的法律援助質量評定機制,導致履行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依然怠于農村的法律援助,使得法律援助只重形式不重質量。最后,作為我國農村法律援助對象的廣大農村地區,農民法律意識淡薄。大多數農民沒有權利意識,常常選擇非法律手段解決民間糾紛,難以用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1.3 我國農村法律援助實施困境重重
其一,在我國,東部沿海與中西部等落后地區農村法律援助工作發展不平衡。在中西部等落后地區,法律援助的各項工作進展舉步維艱,有些村落甚至還沒有開展過法律援助工作。其二,部分地方政府工作注重形式,疏于實效。方式簡單,官本位思想嚴重,不注重農民實際。其三,部分司法人員淡漠農民案件,有失司法公正。其四,援助經費主要是單一的財政撥款,使得經費來源單一有限,制約農村法律援助工作可持續發展。其五,宣傳力度不夠,農民尋求援助渠道不通。我國一些邊遠經濟落后地區,信息閉塞,很多應該獲得法律援助的人們,因尋求援助渠道不通,最終喪失了獲得權利的機會。
2 我國農村法律援助的對策
如何在廣大農村地區有效實施我國法律援助制度,筆者認為,結合我國農村實際,應該完善立法,法律援助憲法化,構建以國家為主體,主要依靠法律援助專職律師和農村司法站所工作人員,以國家援助為主,以社會執業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和社會團體、民間組織的法律援助為輔的混合制模式。
2.1 完善立法,強化國家責任
一是將獲得法律援助作為公民的一項憲法性權利,法律援助憲法化才能為法律援助制度提供憲法依據。二是在法律援助相關法律法規中明確法律援助的責任主體、援助范圍,部門協調、經費保障等。明確法律援助責任主體是以政府為主,以律師和社會各界力量為輔,強化法律援助國家責任。
2.2 確立多元化援助主體,多樣化援助方式
調動社會力量,共同推進法律援助事業,才能走出我國農村法律援助資金短缺、人員不穩困境。法律援助雖然是政府責任,但政府在承擔主要責任的同時,可以通過立法確立多元化主體,鼓勵和支持工會、婦聯、殘聯等社會團體和組織以自身人力和財力資源提供免費法律服務,完善法律援助志愿者隊伍,充分挖掘社會組織提供法律援助的潛能,鼓勵各界群體積極投身到農村法律援助工作之中,擴大法律援助的社會資源,尤其是充分調動開設法律專業的高等院校在法律援助理論研究和援助實踐方面的積極性,為法律援助工作提供理論、實踐、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以確保法律援助制度的順利實施。
2.3 擴大適用范圍,實現立法目的
我國應適時調整法律援助對象的困難標準,適當擴大農村法律援助適用范圍,把一切困難群眾都作為法律援助對象,通過法律援助實現維護農村社會群體的合法權益的立法目的。
2.4 拓寬經費來源渠道,完善經費保障制度
雖然法律援助是國家對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經費應主要由各級政府財政預算保障,嚴格遵照財政管理制度,確保專款專用,充分保障法律援助工作的正常發展。但解決這一問題不能單純依靠政府投入,必須完備體制,加大宣傳,廣泛募集國內外資金,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和支持我國法律援助事業的發展。有學者提出的建立農村法律援助的專項基金,以及借鑒西班牙、日本等國在費用分擔方面的成功經驗,嘗試推行分擔費用制度,均是完善法律援助經費保障制度的有效途徑。
2.5 加大農村法治宣傳力度,提升農村群體法律意識
廣大農村居民知法、懂法是農村法治獲得社會認同最基本的前提條件。為此,必須加大對法律援助制度的宣傳,使法律援助走向廣大農村,尤其是邊遠地區、老少邊窮地區,信息閉塞地區。將法治宣傳教育和法律援助實踐活動有效結合,真正平等和公平的為農村群體提供幫助,提升農村廣大居民法律意識。
參考文獻
[1]伍浩鵬《有效援助論》,《時代法學》2009年6月第7卷第3期
[2]梁單秀《我國農村法律援助對策研究》,《現代商貿工業》2009年第12期
[3]龍俊《淺談我國法律援助制度的現狀及其完善》,《企業家天地》2007(4).
作者簡介
張忠(1971-),男,河南羅山人,法學碩士,信陽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訴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