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50、60 年代,隨著后現代主義思潮在歐美文化界和理論批評界的盛行,英國的后現代主義小說油然而生。與此同時,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時代背景也注定了美國后現代小說的誕生。二者都具有一些獨特的藝術特征。
關鍵詞:英國后現代小說;美國后現代小說;特點
英國后現代小說在藝術手法上表現出不確定性原則。現代主義大師們描繪出西方現代文明的奇異世界,后現代主義的反叛意識無疑是迥異與之前的現代主義,它是高科技和后工業經濟迅猛發展的產物,但它從一開始就表現出與現代主義作家的核心意識和貴族傾向有著不同尋常的決裂與反動,彰顯出一種反文化和反理智的氣質,采取了一種比現代主義更為極端和激進的形式 ,打破了傳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界限,抨擊現代主義的“主體性”,宣布主體死亡,并把“ 不確定性” 當作自己的本質特征。基于對英國后現代小說的文本分析,總結出后現代小說如下四個特點。
1 并置性
后現代作家時常把幾種可能性組合排列起來,以顯示生活和故事的荒謬。例如貝克特的《瓦特》 里有整整一頁半如下敘述: 至于他那兩只腳,有時每只腳都穿一只短襪,或者一只腳穿短襪,另一只腳穿長襪,或一只靴子,或一只鞋,或一只拖鞋,或一只短襪和靴子,或一只短襪和鞋子,或一只短襪和拖鞋,或一只長襪和靴子,或一只長襪和鞋,或一只長襪和拖鞋。 貝克特所創作的人物力圖把數學的次序強加于經驗上面,因為他在這個世界上找不到哲學的次序。
2 隨意性
與現代主義精心構思的精神提升的思想相異,后現代主義突出了隨意性,強調“拼湊”的藝術手法。后現代主義的創作和閱讀成了一種隨意與隨性的表現,如約翰遜( B. B. Johnson) 的活頁小說,任讀者去拼湊閱讀的次序,從哪一頁讀起來都可以。
3 虛構與事實的短路
作家自毀藝術形象,將藝術還原為生活。生活本身成了藝術,藝術消除了,成了非藝術。如此看來,后現代主義的顛覆性終于使它努力消除了高級藝術和通俗藝術這一社會價值結構的最后二元形式。再次,由于對現代主義的界定目前尚難以拿出定論,所以對后現代主義作品的代碼分析和作家的劃定,研究者們也難以達成共識,根據批評家理查德·托德“后現代主義在英國小說存在”一文和蘭多·史蒂文森“后現代主義和英國當代小說”一文提供的線索,對幾位有突出貢獻的后現代小說家的作品分析中,便不難發現。
4 叛逆性
任何一種文學思潮的產生與發展都是建立在對前一種思潮的反叛的基礎之上,而后現代小說則把反傳統演繹到了極致。它對傳統哲學觀念中“形而上學”的批判尖銳而深刻,動搖了西方傳統人文精神科學的知識構架,推翻了人們傳統的觀念和價值觀。叛逆性是后現代小說的最顯著的特征。在人與自我的關系上,后現代小說表現出嚴重的精神危機。貝克特在20世紀70年代宣稱的“人死了”這一精神特征始終貫穿于后現代小說之中,這一理念在巴思的《路的盡頭》的主人公雅科布· 霍納爾身上得到了充分印證。雅科布·霍納爾在28歲生日后的一天,癱坐在巴爾的摩賓西法尼亞火車站的長凳上,無法行動。雖然之前有過癱瘓的病史,而真正的原因是來自精神上的“癱瘓”。雅科布曾坦率地承認他發現自己在有些日子里已不復存在,只剩下“無意義的但仍在新陳代謝的生命”。在他看來,生活中不存在什么答案,一切事物、現象都毫無差別,政治上無所謂左右,道德上無所謂善惡,藝術上無所謂美丑,因此人們無謂糾結于此。雅科布這種人格和自我的喪失也最終導致了他身體與內心完全“癱瘓”的必然結果。
美國后現代派的小說家善于運用不確定的語言系統,去構建一個虛擬的世界,以揭示現實世界的混亂,瘋狂和混沌。20 世紀60 年代,兩次世界大戰不僅使歐洲人產生不確定性和死亡將近的感覺,這種悲觀情緒也在美國大陸蔓延,反文化運動崛起,傳統價值觀念受到質疑和挑戰,而此時的美國作家們紛紛感到他們的追求和理想的破滅,發展在這個后現代社會的美國小說將不可避免在語言層面受這種思潮的影響,由于后現代小說創作形式和意義的解體,小說的話語因而受到了關注。這種絕望的精神在文學作品中得到充分的體現。總結起來,有以下三個特點:
4.1 時代性與科技性
在后工業社會里,科學知識已轉化成一種話語,科技與文學的聯系已越來越深入,在著名美國后現代作品《熵》中,作家就運用了許多罕見晦澀的詞,把物理學概念引用到小說中,揭示作品的主題。當人類社會進入后現代時期,“熵”的觀念更是逐漸滲入許多敏感的文學家的創作當中。作品借卡里斯托之口,整段講解他在普林斯頓大學學過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并借此預見到了美國文化的“熱寂”。也預示著后現代小說敘事的混亂無序的必然性,具體表現為缺乏意義的連貫、人物行動的連貫和情節的連貫。由于話語的混雜,能指與所指鏈條的斷裂,導致談話的雙方無法溝通。
4.2 雙重視角
馮內古特在《時震》里坦率地寫道:“我的兒子寫了一本關于自己在60年代發瘋的經歷的書,書寫的是一流的,然后就從哈佛醫學院畢業。”在傳統的小說創作中,幾乎不會出現作者闖進情節之中的現象,尤其是以第三人稱作為敘述者的小說。但在后現代派小說中,這種侵入式的話語則屢見不鮮。在美國猶太作家菲利普·羅思的長篇小說《欺騙》和《夏洛克在行動》里都存在著大量兩個視角并存的語句,他們既可被視為客觀的,又可被理解為主觀體態,如果僅就某一個話語與段落而言,雙重視角可以使讀者對某一個動作或場面有立體的感受,然而就整個故事而言,作者則提供了不同的判斷和態度,在整個敘述中這種差異則增加了文本內在的深層含義。
4.3 矛盾性
美國后現代小說經常用滿不在乎的反諷形式來表達對社會問題的看法,充滿冷漠,戲謔,反諷和嘲弄。這正如美國批評家哈桑所說的:后現代主義轉向公開的、滑稽的、移位的和不確定的形式,實質上帶有一種虛無主義色彩。海勒在《第二十二條軍規》中第19 章中有自相矛盾的修飾詞:它既成功,又不快活,既滿足又不踏實,既英俊又不好看。此類例子在作品中俯拾皆是。而在威廉·加斯的小說《在中部地區的深處》中也處處體現出矛盾的語言。如“我的房子,我的貓咪,我的伙伴”,“我可以做任何事……又做不了任何事”。對于貓咪“迪克先生”,“你是機器,又不是機器”這些是非虛實的同時存在,讓讀者看到的是一個不確定的文本。
5 結束語
后現代小說的問世,在文學史上引起了巨大的震動,它的特征與特點為其自身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給人們在自然觀、社會觀、人生觀、倫理觀、審美觀以及生存方式、行為方式、思維方式等方面帶來了深刻的變化,從而奠定了它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英國的后現代主義與美國的后現代主義,雖在形式和特點上存在這一些異同,但后現代派小說家們放逐了一切具有深度的確定性,走向精神的荒漠和不確定的平面。它以顛覆和解構傳統的藝術形式來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征。破壞,批判和不確定性,這也許是后現代派作家們對現實最真切的解讀和心聲。
參考文獻
[1] 王德春 詞匯學研究[M] 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1 2007
[2] 羅常培 中國人與中國文化[M] 北京: 開明書店1 2008
[3]胡全生.英美后現代主義小說敘述結構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4]伊哈布·哈桑.當代美國文學[M].陸凡,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5]柳鳴九.從現代主義到后現代主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周春陽(1985-),沈陽化工大學教師,英語語言文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