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傳統的教育體系已經不能適應勞動力市場的多變需求,如何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設置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課程與專業,提高學生自身的軟實力,讓學生走出校門就深受企業歡迎,成為我國政府以及各個層次的教育部門亟待解決的大問題。
關鍵詞:人才培養;適應;信息時代;軟實力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全球化、移民潮、人口結構的變化、勞動力市場的快速轉變,極大地影響了世界經濟的發展模式,自然而然也對教育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在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應取決于有素質、有能力、有技能的勞動群體,還取決于是否能夠為勞動群體提供學習知識和提高技能的機會,讓他們在變幻莫測的未來,在人生的青壯年階段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更好地服務于人類,成為整個社會向前發展的中堅力量。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軟實力、如何培養適應信息時代的應用型人才以及傳統教育模式所面臨的挑戰是我們必須沉下心來認真思索的大問題。
1 人才培養面臨信息時代的挑戰
縱覽世界,數字化的經濟活動和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讓很多人無所適從。計算機技術的強大功能縮短了生產周期,取代了大量的重復性的體力勞動,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從而導致整個社會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而對那些沒有什么技術含量的低端勞動者的需求顯著下降。此外,流動性人口的增加也對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提出挑戰。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大約有500萬左右的高技能人才移民到其他發達國家居住,而更大規模的移民潮往往都發生在境內,每年大約有7.4億的非技能型勞動力從農村遷入大中城市。如何減少高端技能型人才移民國外的人數,如何把境內的移民培訓成高端技能型工人,如何確保移民子女能夠正常地在城市中找到平等的學習機會,這對現代的教育體系提出了重大的挑戰。
當前,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年輕人跳槽的現象屢見不鮮,一張文憑能用一輩子或一輩子只待在一個單位的現象一去不復返了,而提供變換崗位、更新技能和再就業的人才培訓則顯得十分重要。第三產業的迅猛發展也對勞動力提出了新的技能型要求,很多服務業的工作不僅要具有專業技能,還要具有外國語、管理、人際交往以及公關等“軟實力”。在這種趨勢下,如何調整現有的教育體系,如何培養出符合信息時代需求的人才,成為擺在國家和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2 轉變傳統教育的理念
傳統的教育體系是選拔性而非全納性的,學生一生往往只能有一次性的選擇機會,教育體系過于刻板而缺乏機動靈活性,已經不能應對快速變化的世界對技能型勞動力的需求。一個成功的教育體系應該能夠為人們提供個性化的教學內容、自主選擇時間和學習方式,從而為人的能力得到充分提高提供各種機會。要實現國家的現代化,所有的公民都需要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和掌握信息時代迫切需求的高端技能。在數字技術一統天下的今天,教育承擔著多重任務:為人們接受高端教育、及時就業、更新技能和變換工作提供幫助。科學技術和勞動力市場的快速變化使一些傳統技能很快過時、工作流動更為頻繁、變換專業和工種司空見慣。因此,現在的教育體系應在提供職業轉換、技能更新方面做出及時的變革。
長期以來,所謂正規的傳統教育意味著學位、文憑、幾年的學習時間和全職教師的配置。這種模式使得國家的投入較大而且周期漫長,不能及時地滿足信息時代的社會需求。而網絡學習和短期培訓,通過靈活的課時安排和兼職學習等形式,彌補了正規教育靈活性的不足,從而能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對于那些由于各種原因失去獲得正規教育機會的人來說,非正規教育不僅意味著重新獲得知識和技能,而且也意味著重新獲得機會投身到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對推進整個社會的快速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世界上其它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是教育體系中最具機動靈活的部分,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人都可以在社區學院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和課程。許多大學本科畢業生,重返社區學院更新并學習市場迫切需要的熱門技能。他們通常都是兼職學習,選修一門或幾門就業前景良好的課程以尋求更好的職業發展機遇。我國可以借鑒他們成功的經驗,建立以就業需求為導向的短期培訓,由社區學院開設當地經濟發展急需的課程,已化解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就業壓力。
3 信息時代以培養軟實力為最終目標
雖然傳統的工業化社會需要掌握的技能在現在仍然還有需要,但已無法滿足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的需求,面向未來的是一場深刻的信息技術革命。能夠獲取信息并掌握通信技術與互聯網技術、能跨國進行語言交流、善于使用并創造新技術等能力成為人才培養的核心問題。當前,傳統教育基本上是為逝去的時代培養學生,而不是為面向未來培養學生。如何開發以培養個人軟實力為目標的課程,建立快速反饋勞動力市場需求的教育體系,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軟實力是信息時代所需要的一種重要能力。服務業和非正規經濟的從業人員需要軟實力,中小企業和大企業也需要具有軟實力的人才。在這些領域,人們往往身兼多職,需要多種應變能力。因此,管理能力、創新思維、團隊合作、人際關系拓展等綜合能力變得尤為重要。軟實力是傳統教育所面臨的最大挑戰。目前的課程,教師總是更關注考試成績,學生則為高分拼搏而忽視了自身軟實力的提高。學校、教師以及社會對學生的評估標準只限于考試成績而非軟實力上。如果要大力發展軟實力,現行的考試制度和教學體系必須變革,進而開發出一套有效的以培養軟實力為目標的課程,以及相對應的軟實力評估標準。
在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要想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軟實力,需要我們的教育體系,能夠快速地反饋勞動力市場的需求,需要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從實際出發,機動靈活地調整課程設置,以適應各行各業的崗位需求。與此同時,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軟實力人才,不僅要有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還要有企業的積極參與,注意傾聽雇主的聲音,盡量減少軟實力與工作崗位要求的不吻合, 盡量實現技能培養體系所能達到的最佳效果。
4 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關鍵因素
過去,學生就業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的職責。政府按照人口統計數字和對各行業的職業構成的預測來統籌規劃。這種預測是以勞動力市場變化小、經濟生活和科技結構相對穩定為前提的。然而,在當今的信息時代,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使得這一切都發生著劇烈的變革,這些變革使企業內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規模的縮減、企業兼并到產品檔次的提升,高科技設備的引入,自動化水平的提高等,都導致了對勞動力素質期望值的顯著提高,并進而傳導到對勞動力市場需求的預測變得非常困難。在我國,隨著高等教育的全面普及,大學生數量迅速增加,在公職部門就業的人員已經超編,而大學畢業生的職業期望值仍然很高,勞動力市場需求減弱,這就導致了大學生就業率低下的現象。
學生就業與否,取決于經濟是否景氣、就業機會的多少、工資的高低、相關的教育程度和所具有的技能、家庭背景、工作經驗和個人選擇等等,制定并實施一個涉及政府、教育部門、企業/雇主及個人等的全方位合作計劃將更為有效。
政府應出臺優惠政策鼓勵企業積極參與職業教育和培訓,鼓勵企業為學生提供工作機會,這是幫助學生未來就業的關鍵因素。企業可通過提供工作崗位,在學生從學校到工作的過渡中發揮良好的積極作用。通過校企這種合作伙伴關系的建立,企業可以幫助學校有針對性地開發職業教育,學校反過來幫助企業制定專業的經營計劃,提高生產效率,幫助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這樣的合作伙伴關系既培養了企業需要的畢業生,又提高了學校的科研水平,互利互贏,相得益彰。
學生能否就業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個人意愿,因為何時工作、喜歡什么樣的工作以及具有何種專長是由個人決定的。學校應鼓勵個人抓住技能學習和繼續教育的機會,并利用自身優勢來應對技能的短缺,使自己能夠隨時地調整自己,靈活地應對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努力尋找職業發展的廣闊空間。
5 人才培養的具體措施
1、在信息時代,網絡公開課可以放到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中去,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即使在面對面的課堂上,也要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改變過去滿堂灌的教育方法,采用案例教學法、課堂模擬法、體驗式教學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為了培養應用型人才,在課程設置上要打破傳統的模式,針對勞動力市場的需求,重新進行課程設置,減少理論課課時,提高實踐教學比例,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為學生就業創造條件。
3、加強實習基地建設,建設第二課堂。開展各種形式的科技創新競賽、學術講座和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從團隊合作、人際溝通等方面培養自身的軟實力,樹立良好的實踐應用氛圍。
4、注重提供新知識和新技能的咨詢活動,讓學生了解最新的就業趨勢,為提高自己的就業能力,做好前期準備工作。
6 結語
為了適應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應以市場為導向,培養具有軟實力的應用性人才,機動靈活地整合各種資源,走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之路。
作者簡介
王永剛,副教授,研究方向:計算機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