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國 崔成亮 倪江東 賀學軍 易惠軍
【摘要】 目的:探討預存自體血回輸應用于腰椎滑脫手術的臨床療效、不良反應及應用價值。方法:選擇80例因單節段腰椎滑脫接受腰椎后路減壓、椎體復位、椎間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手術并輸血治療的患者,其中預存自體血回輸的患者40例作為A組,因拒絕術前預存自體血而輸注異體血的40例患者作為B組,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術后引流量和輸血量、血常規觀察指標(紅細胞、血紅蛋白、紅細胞比容)及輸血相關不良反應。結果:兩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術后引流量和輸血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輸血后第1天血常規各觀察指標降低,與輸血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輸血后第7天血常規各觀察指標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腰椎滑脫手術患者來說,采用術前預存自體血回輸及異體輸血均能有效糾正術中術后失血性貧血,但術前預存自體血回輸能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輸血后患者血常規各觀察指標恢復更快,在當前異體血供血困難的前提下,術前預存自體血回輸是一種值得臨床推廣的方法。
【關鍵詞】 腰椎滑脫手術; 預存自體血; 輸血; 臨床觀察
腰椎滑脫是脊柱外科常見疾病,保守治療無效時常需行手術治療,腰椎后路減壓、椎體復位、椎間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為一種常用術式。但腰椎后路手術所需切口一般較大、手術時間長,且術中無有效方法控制出血,術后引流仍將繼續失血。如果失血量過大,可造成血容量不足及貧血,可導致循環功能障礙甚至危及生命。輸血可糾正失血所導致血容量不足、貧血,是保證患者安全及促進術后康復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對術前預存自體血回輸及異體輸血臨床觀察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本院因腰椎滑脫接受腰椎后路減壓、椎體復位、椎間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并輸血治療的80例患者,其中40例患者在術前預存自體血設為A組(預存自體血回輸組);同時期因患者拒絕術前預存自體血而輸注異體血的40例患者設為B組(異體輸血組),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由同一組手術醫師完成手術,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術前紅細胞(RBC)、術前血紅蛋白(Hb)和術前紅細胞比容值(HCT)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因單節段腰椎滑脫接受腰椎后路減壓、椎體復位、椎間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2)參考WHO臨床輸血安全委員會的《臨床合理用血手冊》,確定存在輸血適應證[1];(3)術中或術后24 h內接受輸血治療的患者。排除標準:(1)術前存在貧血、營養不良等體質較差的患者;(2)合并較嚴重的內科合并癥,如高血壓病、糖尿病、肝腎功能不全等;(3)各種原因所致造血或凝血功能障礙,惡性腫瘤患者;(4)圍術期除手術失血外,出現其他原因失血,如消化性潰瘍、痔瘡出血,女性月經等。
1.3 輸血不良反應的判斷標準 嚴密觀察并記錄輸血中或輸血后發生的各項反應。非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標準為確定輸血前無發熱、輸血中或輸血后1~2 h內或更長時間內體溫升高1 ℃以上(≥38 ℃)為發熱。輸血中或輸血后出現皮膚瘙癢、潮紅、蕁麻疹、皮疹、胸悶為過敏反應,排除其他干擾因素[2]。
1.4 方法 手術患者失血為全血丟失,術前預存自體血為全血,選擇A組患者參照國內外文獻[3]報道的術前預存自體血的標準:血常規檢查結果血紅蛋白>110 g/L,紅細胞壓積>33%,依據患者一般情況及估計術中術后失血量,選擇術前預存自體血量,預存血液經抗凝處理在4 ℃保存,時間一般不宜超過2周。對預計用血量大的患者,自體血貯存超過2周,行“蛙跳”式備血,即將前次自體血回輸,再放出2倍量的新鮮自體血。兩次采血間隔5~7 d,最后采血時間距手術日至少3 d[4];B組患者術前備異體血。兩組患者均常規口服富馬酸亞鐵或硫酸亞鐵,以補充失血所致缺鐵,并加強營養支持,促進紅細胞再生。
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由同一組手術醫師完成手術,術前術中充分補液及輸注代血漿制品稀釋血液,術中采用體位墊減輕腹部壓迫、麻醉醫師配合控制性降壓、妥善切口止血等方法減少出血量。術中或術后24 h內按輸血規范給患者輸血治療。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輸血量、術后引流量、有無輸血不良反應及輸血后第1天及第7天血常規觀察指標數據。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術后引流量、輸血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無輸血不良反應,B組4例分別出現皮疹、胸悶、寒戰等輸血不良反應,兩組不良反應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兩組輸血后第1天血常規各觀察指標降低,與輸血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輸血后第7天血常規各觀察指標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觀察指標的比較(x±s)
組別 手術時間(min) 術中失血量(mL) 術后引流量(mL) 輸血量(mL) 不良反應(例)
A組(n=40) 122±28 580±180 260±60 390±120 0
B組(n=40) 118±31 570±160 270±80 410±140 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3 討論
目前腰椎滑脫是脊柱外科常見病種,隨著外科技術的發展,外科手術干預已成為治療此類疾病的重要手段。但腰椎后路手術所需切口一般較大,手術時間長,且術中無法有效控制出血,術后引流仍將繼續失血,有文獻[5]報道,腰椎手術術中術后失血總量可達1000~2000 mL,如果失血量過大,可造成血容量不足及貧血,可導致休克及微循環障礙甚至危及生命。雖然目前筆者掌握了很多的減少術中出血的方法,如采用體位墊減輕腹部壓迫、麻醉醫師配合控制性降壓以及妥善切口電凝止血、藥物止血等,但仍無法做到像四肢手術止血那樣徹底,部分手術出血仍達到800 mL以上,嚴重影響患者血流動力學穩定并造成貧血。輸血可糾正術中術后失血所導致血容量不足、貧血,是保證患者血循環正常及促進患者術后康復的重要手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