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仙+付偉偉
摘 要:由于釣魚島爭端激化和歷史承認問題,中日兩國官方外交陷入僵局。這種僵局正在突破政治領域,向經濟領域擴展,并影響到兩國的國民感情。在此情況下,民間外交的開展就顯得尤為迫切。企業是民間交往的重要主體,在促進中日邦交正?;唾Q易交流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中日關系“政冷經涼”的形勢下,兩國企業更應該挺身而出,為改善兩國關系做出努力。簡要介紹中日關系的現狀,列數企業改善中日關系的活動和影響,在此基礎上總結企業在促進政治溝通、加強經貿合作和緩和國民感情三個方面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企業;中日關系;實踐;作用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1-0267-02
一、中日關系現狀
2012年日本政府“購島”風波之后,中日關系逐漸惡化,集中表現為政治關系僵滯、經濟關系降溫、民眾好感度降低,兩國由“政冷經熱”走向了“政冷經涼”。政治上,安倍晉三上臺以后,“鷹派”執政作風鮮明,他主張修憲,否認日本的戰爭罪行,在釣魚島領土爭端問題上也表現出強硬態度。這引起了中國政府和人民的極大反感,國家領導人和外交部發言人多次發表鄭重聲明,抗議日本政府在釣魚島和歷史問題上的行為和態度。雖然兩國高層仍保持著溝通,但渠道和頻率明顯減少,并且在一些重大問題上仍存在巨大分歧,政治關系舉步不前。經濟上,雙邊貿易額下滑,財政金融合作放緩,中日韓自貿區談判受阻。在中日“政冷經涼”的大氛圍下,兩國國民中均出現了小部分的極端民族主義,并演化為大規模的游行抗議,嚴重傷害了兩國的國民感情。據日本共同社報道稱,2013年8月,由日本非營利組織“言論NPO”和《中國日報》共同實施的中日關系輿論調查結果顯示,90.1%的日本人和92.8%的中國人回答對對方國家“印象不好”,分別比2012年增加了5.8和28.3個百分點,均跌至2005年調查開始以來的最低好感度數值。
二、企業改善中日關系的實踐和影響
(一)商界領袖組團互訪
中日商界領袖組團互訪不僅能增進企業間的交流和信任,推動兩國貿易發展,在官方外交僵滯期間,還可以成為雙方高層進行溝通的有效渠道。2010年中日釣魚島撞船事件至今,日中經濟協會先后四次訪華,旨在改善中日關系,促進經貿交流,而中國方面也會定期組織商界領導到日本訪問。2013年9月,據日本新聞網和日本《朝日新聞》報道,中國10家大企業集團領袖包括中信銀行董事長常振明、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高西慶、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梁穩根等11人對日本進行了為期5天的訪問。訪問團在日本首相官邸拜會了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等政界高官,就如何改善兩國的緊張關系交流了意見。作為回應,2013年11月18—24日,由豐田汽車名譽董事長張富士夫領導的日本100多名大型企業高層組團來華訪問,受到了汪洋副總理的接見,并轉達了日本商界和政界希望繞過因釣魚島問題而發生惡化的政治關系,力爭通過民間外交強化兩國經濟關系的心愿。
(二)開拓新的經貿合作領域
經貿合作是中日關系的主要內容,也是當前中日關系摩擦較少的領域,開拓新的經貿合作領域,有助于中日關系“固本培元”。近幾年,在中日政府簽署的《關于推進中小企業領域合作備忘錄》的框架內,借助博鰲亞洲論壇的交流平臺,中日企業重點加強了在服務、綠色經濟、能源、科技、減災、老年產業、現代農業等領域的合作,進一步推動了兩國經貿合作的轉型升級。首屆中國(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流會“日本主題日”活動使更多中國企業了解到日本獨特的服務文化,也在設計、物流、旅游、金融、健康醫療、信息技術、外包等諸多服務領域展現出兩國企業合作的廣闊空間。不僅如此,中日韓自貿區建設進程加速使得中日企業的經貿合作置于地區和跨地區的更大框架中,使雙方有機會參與到現代農業物流的合作中,加強食品安全等領域的信息溝通與合作[1]。
(三)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傳遞兩國的正面形象
對于在華日企或者在日中企來說,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不僅有助于宣傳企業品牌,更是提升本國國家形象的一種重要手段。據財富中文網發布的《2013年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外資企業五十強》,日資企業中有9家位居五十強以內,約占1/5,索尼更是位居五十強之首[2]。自1996年10月成立以來,索尼(中國)有限公司先后推出了“索尼探夢”、“索尼愛心助學”、“索尼海外學生交流計劃”等公益項目,投入4億用于科普教育。除了基本的社會責任,日本企業也十分注重對中國的社會貢獻。2010年9月,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發布了一份關于日本企業在華社會責任的調查報告,報告詳細列述了日資企業在中國的社會貢獻活動事例,包括援建希望小學、贊助文體賽事、提供獎學金、地震捐款等[3]。在華日企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中國駐日企業也通過自身貢獻不斷傳遞著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2011年日本“3·11”地震發生后,在日中資企業一直都堅持在日業務,沒有中斷,并且向災區捐贈了數額龐大的善款和大批物資,有力地支援了災后日本建設。
(四)贊助中日民間交流
中日民眾感情淡漠除了領土爭端和歷史問題以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彼此的不了解和雙方媒體的片面報道,因此加強兩國人員的交流和文化溝通是十分必要的,中日企業在這一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根據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發布的《在華日資企業社會貢獻活動調查報告》顯示,在接受調查的215家日資企業中,贊助教育與體育活動的達到88家,贊助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達到45家,贊助學術研究的達到30家,贊助藝術與文化交流的達到19家。中日友好協會與中國日本商會于2007年3月22日啟動了主題為“走近日企、感受日本”的中國大學生赴日交流項目。該項目由日本商會成員企業贊助,每年派遣30~60名中國大學生赴日,活動內容是視察日本企業、大學交流、農村探訪、日本家庭的寄宿等。與此同時,在日中資企業也致力于為日本民眾提供了解中國的機會。2013年,人民網特別策劃了“走進在日中國企業和機構”系列訪談。據報道,在日企業大都會采取各種活動促進中日友好、做好民間大使。例如寶鋼子公司寶和通商,在日方員工進入公司后,公司都會安排新社員到寶鋼參加研修活動,增進日方員工對中國傳統文化、寶鋼企業文化的了解。endprint
三、對企業在中日關系中的作用評價
中日企業可以說是兩國民間交往最為活躍和重要的行為體,在兩國還未建交之時就已嘗試接觸。邦交正?;詠?,中日企業聯系更加密切,無論是商品貿易和直接投資,還是技術合作與人員往來,規模都有了飛躍式的發展。在兩國因為歷史認識和釣魚島問題政治關系疏離時期,中日企業努力維持合作,并通過各種形式彌補和改善兩國關系,其影響和作用是重大的。
(一)促進政治溝通,擔當兩國官方外交的潤滑劑
日本被稱為“企業國家”,即國家整個是一個企業,日本人戲稱自己的國家為“日本株式會社”。日本這個“企業國家”的權利核心是政官財復合體。國會只是裝飾品,實際的權利掌握于企業界的“經濟團體聯合會”,經團聯才是日本真正的政府[4]。中日之間的建交也是在以財團為首的綜合商社鋪墊下開始正式的官方交流的,并最終達成中日友好條約。雖然當前中日政治關系冷淡,但是,日本財團卻頻頻對華釋放友好信號,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于2013年5月還向中國派遣了訪華團,并呼吁安倍改善中日關系。這都對安倍政府形成了一定壓力,有助于其改變對華強硬立場,并收斂有可能惡化中日關系的活動。
(二)助推經貿合作,消減政治冷淡對兩國貿易的負面影響
中日企業是兩國投資和貿易的主力軍,不僅鞏固了雙邊經貿關系,而且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促進了人員和技術的交流,成為中日友好的橋梁和紐帶。2012年,中日雙邊貿易總額雖有所減少,但仍然在中國同各國海關進出口貨物總額排名中位居第二,達到3 294.5578億美元。中國繼續保持日本第一大貿易伙伴國和第一大出口市場的地位,日本則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國。日本對中國內地直接投資僅次于中國香港,在國別中位居第一[5]。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貿易外經統計年鑒(2012)》,在華日資企業達到22 790家,推算可直接和間接吸納中國就業人數約幾百萬人[6] 。
(三)緩和國民情緒,增進中日國民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中日企業通過贊助民間交流,包括教育與體育活動、國際交流與合作、學術研究、藝術與文化交流等使得兩國國民實現了直接的接觸和了解,有助于培養兩國人民的友好關系,增加相互之間的信任感。同時,跨國企業在外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包括公益慈善活動,尊重當地風俗,吸納當地人員就業等行為,不僅有助于企業自身品牌和聲譽的樹立,還傳播了其所代表的國家的良好形象,使中日國民能夠更加理性地對待中日關系。
四、小結
企業作為民間外交的重要主體,在中日民間往來的歷程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隨著東亞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中日企業之間的聯系和依賴空前加強,兩國關系的惡化對企業來說百弊而無一利,因此通過各種途徑改善兩國關系是企業發展和合作的必然要求。但要注意的是,企業在改善兩國關系的實踐中還存在很多不足,例如企業沒有跟政府形成良好互動,獲取政府支持;企業的公益行為缺乏媒體的宣傳;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不到位等。應該說,中日關系的全面改善僅靠企業努力是不可能實現的,兩國國家元首之間、政府之間、民間團體之間都必須建立起相互合作和溝通機制,共同為中日關系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王洛林,張季風.日本經濟與中日經貿關系研究報告(2013)[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2] 2013中國企業社會責任100強排行榜[EB/OL].財富中文網,http://www.fortunechina.com/rankings/c/2013-03/12/content_
147601_2.htm,2014-01-02.
[3] 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在華日資企業社會貢獻活動調查報告[R].2010-09.
[4] 博君.大道無形:日本商業的運作模式[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6] 國家統計局貿易外經統計司.中國貿易外經統計年鑒[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責任編輯 王玉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