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嘉+許曉暉
摘 要:生態文明價值觀全面解讀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人類改變對自身生存狀態的認知,促使人類在生產生活方面發生重大變化。只有公民接受和掌握這種價值觀,才能內化為公民的生態文明意識,成為公民的自身行動,更好地促進人與自然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關鍵詞: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培養
中圖分類號:F12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1-0287-02
一、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培養的重要意義
生態文明是一種嶄新的不同于以往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文明形式。它是在原有的文明形式出現弊端的情況下,為了適應社會發展需要而產生的。生態文明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提倡順應自然發展規律。它要求人類必須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人是自然長期發展的產物,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自然界是一個具有自我凈化能力的生態系統,人類行為必須以自然的承載力為前提。工業文明讓人類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但是人類對工業文明的負面影響認識不足,預防不利,對自然的破壞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能力,導致了嚴重的環境問題。環境問題突顯了資源的有限性和人欲望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為此,“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系統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構想。”①
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質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體現,也是公民自身文明的體現。公民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生態文明建設重點在于發揮公民的主觀能動性,也在于培養公民正確的生態文明意識。生態文明意識是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的主觀認識,體現了人類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水平。生態文明意識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提與基礎,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保障。既然如此,就從培養公民良好的生態文明意識入手,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意識,努力營造一個以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的友好型社會。唯有如此環境問題才能得到有效改善,科學發展觀才能落到實處,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中國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培養面臨的困境
雖然生態文明意識沒有成為主流意識形態,但隨著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問題將備受關注。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要求注重公民的生態文明意識培養,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特別是環保意識融入公民的知識結構中,成為公民自身的一種社會意識,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但是公民的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還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公民對生態文明的關注度低
經濟發展水平、公民的認知水平等因素決定了公民的生態文明意識的發展程度。調查顯示,許多公民對生態文明建設缺乏足夠的重視,簡單地認為生態文明建設就是環境衛生;有的公民聽過生態文明這個詞卻不知道其具體含義;有的公民只關心與自己生活相關的環境問題,如水污染、空氣污染等低層次的環境問題,對水土流失、地表沙化、酸雨等深層次的環境問題,淡然處之視而不見。由此說明中國公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程度低,對掌握環境保護知識缺乏主動性;缺乏環境保護意識,不能承擔一定的環境保護義務。
(二)公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程度低
公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程度,體現了一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程度。中國的環境保護活動和生態文明建設都是由政府發動,公民的參與只限于意識參與、自為參與。這種自上而下的模式,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使更多的公民對環境知識有個基本的認識,具有見效快、覆蓋面廣的特點,但是這種淺層面的參與,缺乏主動性積極性,不能轉化為公民自身的實際行動。多數人對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自身責任認識不足,在生活中采取不負責任的行為。這些問題導致了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流于形式,不能對改善生態環境發揮實際的作用。
(三)滿足公民物質需求與生態文明建設存在沖突
中國人口基數大,環境資源有限。公民為了提高生活質量、滿足物質需求,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消耗能源、資源,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突顯了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有的公民認為國家經濟發展了,犧牲點環境資源也是無所謂的,使得一些地區無節制地開發資源,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這種“先污染后治理”的錯誤觀念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百害而無一利,不符合全人類的利益。當滿足公民的物質需求與生態文明建設發生沖突時,公民的生態文明意識就會出現“知易行難”。
三、提高公民生態文明意識的有效途徑
公民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有別于以往的傳統教育,是一種新型的實踐活動。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過程,立足于中國環境問題的現狀,探索建立一種培養機制,激發公民保護環境的主動性,是中國解決生態問題的切入點。筆者認為,需要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在思想上,堅持正確的理論指導
公民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為指導。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主張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人類應該順應自然發展規律,與自然和諧共處。黨的十七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張,體現黨對發展過程中所出現問題的反應,也是黨貫徹落實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的集中體現。我們黨在吸收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傳統生態文明觀,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生態發展道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為基礎,以弘揚傳統與綜合創新相結合的原則,使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在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培養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成為當代公民生態文明意識的精神支柱。
(二)在制度上,建立健全生態環境相關制度
公民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而又艱巨的基礎工程,需要政府承擔起一定的義務。政府在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培養的過程中充當政策和計劃的制定者和實施者。公民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關系到社會持續發展的長遠大計,關系到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使命,表現出整體性和長遠性。政府應該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計劃,運用各種行政手段,各種可以利用的宣傳方式,確保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培養工作的順利進行。
建立健全多方參與的環境保護體系。通過各種方法和手段普及環境保護知識,為公民參與各種環境保護活動奠定科學基礎。建立健全政務信息公開制度,進一步擴大環境保護信息的公開性和透明度,確保公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只有這樣,才能提升公眾對于生態環境問題的關注度,充分調動公民環境保護的積極性。
(三)在實踐上,全民動員、共同行動
綠色消費觀是一種健康、環保的消費方式,其目的就是引導消費者建設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綠色消費觀要求人們必須樹立循環利用的意識,最小限度地使用自然資源,注重生產原料的循環利用。使消費和生產相適應,與自然的承載能力相協調,以實現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的雙重效應。
群眾性環保組織是擴大生態文明公眾參與,連接政府與社會的重要紐帶。群眾性環保組織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群眾性環保組織在提高公民生態文明意識方面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應該鼓勵公民廣泛參與各種群眾性環保組織。有關部門應確保群眾性環保組織健康有序的發展,為中國公民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王學儉,宮長瑞.生態文明與公民意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 李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研究[M].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11.
[3] 高德明.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11.[責任編輯 魏 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