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立
摘 要:注重宏觀理論講授而漠視學生生活現狀,又不能有效幫助學生解答人生困惑和生活疑問的教學現狀,注定會被學生忽視甚至引發學生的反感和拒斥。因為,遺忘生活的理論遲早是要被生活所遺忘的。正如恩格斯所言:“我們不知道有任何一種力量能夠強制處在健康清醒狀態的每一個人接受某種思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必須生活化。
關鍵詞:生活化;思想政治理論課;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4-0251-01
中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確提出:“沒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作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作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教育要基于生活世界、密切聯系社會生活。
1.在教學理念上,秉持生活教育觀。如今的大學生,既關心國家成長和社會發展,也關心改革開放,并在一定程度上將這種關心與個人的前途和切身利益緊密相連,由此構成大學生的生活內容既豐富又充滿復雜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一定要抓住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經就是利益,銘記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關心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實際,秉持生活教育觀,以學生為本,對學生進行多框架解釋與分析,研究學生的本質需要的實現問題。通過以學生現實生活為中心,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關心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的生活實踐。
2.在教學內容上,教師可以通過復原理論產生的歷史情境,指引學生進入思想、理論產生的歷史環境,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理論不是書齋的杜撰物,而是適應當時社會生活的發展需要而產生的。再者,教師可以圍繞學生關注的社會現實問題、思想理論焦點問題、百思不解的心理問題,實現理論難點點對點、面對面。與此同時,把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原成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對國家重大決策、對重要歷史事件、對自己人生選擇、對親人同學朋友、對突發公共安全的觀點、態度、感情、意志,并把這些觀點、態度、感情、意志還原成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密切相關的選題,找到分析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分析這些問題。這既能證明理論本身的正確性,又能增強學習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參與的熱情度,凸顯思想政治教育反映現實、批判現實和指導現實的功能,使學生學會在復雜的社會現實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在教學方法上,說教法和體驗法、人格法相結合。回歸生活世界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就要在充分說明理解與接受某種思想理論對學生的社會意義與個人意義的同時,通過增強學生在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體驗,把思想認識與情感體驗緊密結合,使學生在愉悅的情感體驗基礎上達到知、情、意、行的內在統一,使過去單一地使用的說教法與體驗法得到有機結合,提高教學實效。此外,教師在課堂上以說教法彰顯思想政治理論課對現實問題的解釋力的同時,也要充分認識到自身在教學過程中所扮演的主導者和引領者角色,堅持“正人先正己”,努力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無論在教學中還是生活中,都要使自身的人格魅力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德育功能達成一致,唯有如此才能增強課程的感召力。
4.在教學載體上,教師應充分認識到互聯網已經成為大學生的一種生活方式,充分借助新媒體發展帶來的機遇,巧用微博、博客、QQ、MSN、手機聊天、網絡課程等渠道與學生進行教學互動,將課堂內外的教學活動緊密相連,及時解答在教學中遇到的困難和疑惑,以新媒體特有的超越場所、即時性、互動性,實現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教育是人和人心靈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觸。激發學生從過去的“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由“被動應激型”學習心態轉向“主動激發型”,以利于增強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培養。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