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杰
摘 要:“生態旅游”概念的界定,至今尚未統一。其發展經歷了回歸大自然、強調生態旅游的責任、強調經歷、責任和義務相結合三個階段。從宏觀角度看,生態旅游是一個生態管理系統;從微觀角度看,生態旅游是一種旅游活動形式或旅游產品。
關鍵詞:生態旅游;概念;新思考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4-0262-02
一、問題的提出
1983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H.Ceballos Lascurain首次在文獻中“生態旅游”一詞,其原意是指在強調某種教育目的基礎上到那些相對受到較少干擾和污染的區域進行的自然旅行,提出的目的在于通過生態方式的旅游促進自然環境的保護和改善。此后,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開始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研究,時至今日,“生態旅游”概念的界定仍沒有統一。
二、生態旅游概念研究綜述
從國內外專家學者界定的生態旅游概念可以看出,人們對生態旅游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由淺入深、由低級到高級的逐步深化過程。筆者認為,人們對生態旅游的認識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強調生態旅游是旅游者親近自然的旅游活動
社會經濟的發展,居住環境的繁雜,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得人們遠離喧鬧都市到大自然中去旅游、休憩的意識也就越來越強烈,如叢林探險、觀賞熱帶雨林動植物、攀登高山等,自然保護區便成為了旅游熱點。于是,許多專家順應“回歸大自然”的環境思潮,從這一角度給生態旅游下定義。墨西哥專家H.Ceballos Lascurain在1988年第一個給生態旅游做出明確的界定,生態旅游是“游客位于相對原始的自然區域,學習、欣賞和享受風光、野生動植物及當地古今文化的旅游”[1]。美國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研究人員Elizabeth Boo提出:生態旅游必須以“自然為基礎”,即要涉及“為學習、研究、欣賞、享受風景和那里的野生動植物等特定目的而到受干擾比較少或沒有受到污染的自然區域所進行的旅游活動”[2]。Bramwell.B認為“生態旅游,狹義地說,就是在自然和考古資源基礎上的自然導向的旅行;廣義地說,其自然資源還應包括本土文化。”[3]
分析此類定義,可以發現,此階段的生態旅游是以“自然”為基礎,并對旅游區域進行了條件限制,即“較原始的”或“較少受干擾的”。但是該階段多注重從旅游者的角度強調旅游活動的性質與目的,而對旅游目的地產生的作用與影響卻尚未涉及。這種理解停留在生態旅游的表面,還沒有深入到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理念,過多重視自然生態環境的旅游開發,忽視保護;過多地看到旅游活動的和諧美,而較少地看到旅游活動中諸多等待解決的矛盾,因而限制了生態旅游系統的整體發展。
第二階段:強調生態旅游的責任
隨著人們“回歸自然”熱情的高漲,旅游者的人數越來越多,旅游者破壞旅游地生態環境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國內外專家學者提出景區經濟效益的增長要以生態環境的保護為前提,強調生態保護責任。如國際生態旅游協會于1993年界定生態旅游的定義,“生態旅游是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4]。張延毅等人認為“生態旅游是指對環境和旅游地文化有較小影響,有助于創造就業機會,同時保存野生動植物的多樣性,對生態和文化有著特別感受的帶責任感的旅游活動”[5]。Wood等人認為生態旅游是對自然區的責任旅行,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保證當地居民的福利[6]。Western認為生態旅游是將對自然的承諾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結合在一起的負責任的旅游[7]。
分析此類定義,可以發現其進步之處在于對旅游者的消費方式進一步加以限定,該階段強調旅游者和當地居民的行為規范和環境價值觀,通過旅游活動和旅游教育使旅游者和當地居民建立環境保護和環境道德觀。其意義尤為重要,不管旅游業推出多么高質量的生態旅游產品,如果旅游者沒認識到自身的責任,沒約束自身的消費行為方式,那么生態環境必然遭到破壞,這與生態旅游的初衷背道而馳。但是,生態旅游是旅游者一種旅游活動形式,讓這種旅游活動形式擔負諸多的責任和義務是否恰當,還有待進一步商榷。作為旅游活動形式的一種,生態旅游能夠提高生態旅游者的旅游經歷質量和旅游地居民的生活質量,但要提升生態旅游資源的質量卻有相當的難度。
第三階段:強調將生態旅游的旅游經歷和生態旅游的責任、義務兩個角度相結合來界定生態旅游的概念
國際生態旅游協會(TIES)提出生態旅游是一種對環境負責的旅游和觀光行為,主要通過對環境的保護,達到使當地的生態和人口得以持續發展的目的[8]。自然資源保護聯盟 (IUCN)則認為:生態旅游是在一定自然地域中進行的有責任的旅游行為,為了享受和欣賞歷史的和現存的自然文化景觀,這種行為應該在不干擾自然地域,保護生態環境、降低旅游的負面影響和為當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會和經濟活動的情況下進行[8]。盧云亭認為:“以生態學原則為指標,以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為取向,所開展的一種既能獲得社會經濟效益,又能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的邊緣性生態工程和旅行活動”[9]。
上述定義涵蓋了生態旅游經歷和生態旅游責任兩個方面的含義,比較全面,相對于前兩階段關于生態旅游的論述前進了一大步。該階段將生態旅游上升到一定理論高度,把旅游發展與社區發展、環境保護三者相結合,認為只有三者相互促進、共同進步情況下的旅游才是真正的生態旅游。認識到生態旅游系統發展的整體性和系統中諸多矛盾需要解決的必要性。但各個定義各有特點,TIES的定義中“主要通過對環境的保護”忽視了旅游的屬性特征[8];IUCN的定義只注重通過規范旅游者的行為來解決開展生態旅游中的多方面矛盾問題,有些極端;盧云亭的定義,在同一個概念中同時強調兩個實體,即生態工程和旅行活動,既缺乏定義的精確性,也不利于廣大讀者理解。
三、對目前生態旅游概念的新思考
綜合專家學者研究,從可持續發展角度來認識生態旅游,才能更加科學、完整地把握生態旅游的本質。生態旅游是因旅游業和旅游目的地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因此,生態旅游應著力解決傳統旅游無法解決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業發展中存在的生態環境、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等方面的衰退問題,生態旅游的實質就是追求三者之間的平衡協調發展。傳統的旅游發展模式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不惜以資源的消耗為代價來滿足需要和獲取利益,忽視了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旅游強調以環境效益為前提目標,以經濟效益為首要目標,以社會效益為最終目標,力求達到三者結合的綜合效益最大化,以實現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由此可以界定,從宏觀角度看,生態旅游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管理系統,以可持續發展、生態學、系統論思想為基礎實現環境、經濟、社會三方面綜合效益的最大化。從微觀角度看,生態旅游是一種旅游活動形式或旅游產品,通過開發、保護和消費等活動實現政府、開發商、旅游者及社區居民等相關主體行為的協調發展。同時還要特別注意生態旅游概念的動態發展性,從發展的角度看,現階段生態旅游概念正處于以旅游產品開發為其主要形式,并向生態管理系統發展,追求生態管理系統的整體發展是未來生態旅游概念的實質性發展方向。
在生態旅游實踐中,應將二者統一起來,運用可持續發展思想指導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業規劃,科學設計生態旅游產品,完善監控體系,保護生態旅游的資源環境基礎,在取得環境效益的前提下,為旅游者提供真正的生態旅游經歷,取得旅游經濟效益,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最終達到最佳的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 張建萍.生態旅游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
[2] Elizabeth Boo.Eco-tourism:The Potentials and Pitfalls.WWF-US.1990.
[3] 陳忠曉,彭建.生態旅游內涵辨析[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1).
[4] 彭希喜.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J].國際市場,1998,(3).
[5] 張延毅,等.生態旅游及其可持續發展對策[J].經濟地理,1997,(2).
[6] 鈄曉東.生態旅游及其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之一[J].四川環境,2003,(3).
[7] 劉德謙.中國生態旅游的面臨選擇[J].旅游學刊,2003,(2).
[8] 周笑源.生態旅游內涵再論[J].旅游學刊,2003,(1).
[9] 盧云亭.生態旅游與可持續發展[J].經濟地理,1996,(1).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