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軍
摘 要: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破壞,而循環經濟作為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的發展模式,可以有效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通過簡要介紹循環經濟的原則、與傳統經濟的關系和對于我國的重要意義,并通過研究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和我國目前循環經濟發展狀況,對促進江蘇省發展循環經濟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循環經濟;傳統經濟;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205;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7-0058-02
循環經濟是針對傳統工業經濟的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的“自然資源-產品和用品-廢物排放”的單向線形經濟提出來的。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規劃,我國將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循環經濟法律法規、政策支持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和有效的約束激勵機制。當前,一方面,緩解我國資源全面緊張的狀況刻不容緩;另一方面,“循環經濟”已經融入中國主流經濟概念當中,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江蘇省經濟要做到可持續發展,必須高度重視循環經濟,用循環經濟的理念指導經濟的發展。
一、循環經濟的內涵
循環經濟要求經濟活動按照“自然資源-產品和用品-再生資源”的流程進行,要求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不斷的經濟循環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從而使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控制在盡可能小的程度,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經濟體現。顯然,只有當人們的行為從高排放的傳統經濟轉變為低排放的循環經濟的時候,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才會真正來臨。
(一)循環經濟的原則
1.減量化原則(reduce),要求用較少的原料和能源特別是減少有害于環境的資源投入來達到既定的生產或消費目的,從而在經濟活動的源頭就注意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
2.再使用原則(reuse),要求制造產品和包裝容器能夠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和反復使用,而不是用過一次就了結。
3.再循環原則(recycle),要求生產出來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變成可以利用的資源,而非不可恢復的垃圾。
(二)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關系
傳統經濟模式對人類與環境關系的處理模式是,人類從自然中獲取資源,又不加任何處理的向環境排放,是一種“自然資源-產品和用品-廢物排放”的單向線形開放式經濟過程。
循環經濟模式要求遵循生態學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在物質不斷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使經濟系統和諧的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中,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循環經濟倡導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遵循“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采用全程處理模式,來達到減少進入生產流程的物質量,以不同方式反復利用某種物品和廢棄物的資源化目的,是一個“自然資源-產品和用品-再生資源”的閉環反饋式循環過程,實現從“排除廢物”到“凈化環境”到“利用廢物”的過程,達到“最佳生產,最適消費,最少廢棄”。
(三)推廣循環經濟對于我國經濟發展的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穩定、快速的發展,但主要是靠資源、資金和廉價勞動力推動發展,導致能源消耗急劇增大,從而加劇了環境惡化。
我國目前的經濟增長仍然是粗放型的,其主要特征是高消耗、低產出、高污染、低效益。我國單位GDP的資源消耗比發達國家高3—4倍,而礦產資源回收率只有30%。從資源承載能力來看,我國是一個人口密度高、人均資源貧乏的國家,隨著人口增長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各種資源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矛盾還將進一步突出。如果按照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發展模式,我國現有的資源和能源供給很難支撐持續發展,我們必須大力推廣循環型生態工業體系。
縱觀世界各國在不同階段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早期以機械化和電氣化為主體的歐美工業化國家經歷了漫長的工業化進程,發展初期的傳統工業以紡織、鋼鐵等消耗較多的礦產資源行業為主。相比之下,集機械化、電氣化、電子化與信息化于一體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僅花費相當于先期工業化進程1/2—1/3的時間,消耗相當于其1/2的人均累計資源總量就達到或基本達到了與之相近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我國作為后起的發展中國家,完全可以走一條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節能和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發達國家循環經濟的一些先進經驗
(一)德國的循環經濟發展之路
德國的循環經濟立法走在世界前列。早在1986年德國制定《廢物管理法》時,政府就強調要通過節省資源的工藝技術和可循環的包裝系統把避免廢物產生作為廢物管理的首選目標。1991年,德國首次按照資源到產品再到資源的循環經濟思路制定了《包裝條例》,要求德國生產商和零售商對于用過的商品包裝,首先要避免產生,其次要對其回收利用。其目的是要大幅度減少包裝廢棄物填埋與焚燒的數量。
1996年德國公布了更為系統的《循環經濟和廢物管理法》,該法明確規定,生產中首先避免產生廢物,否則必須對材料或能源進行充分利用,只有兩者都難以實現的情況下才可以對廢物進行環境能夠承受的清除。此舉要求工商業者從“搖籃到墳墓”地照管其產(商)品,也意味著研制新產品時就要考慮廢物的清除問題。
(二)日本的循環經濟發展之路
1.加速各種模式的轉變
首先,環境保護模式的轉變。在推進環境保護過程中,從廢棄物被動的“末端處理”轉向以在生產和消費的源頭控制廢物產生的“管端預防”為主,配合廢物回收再利用和減量化的方法,形成了一整套系統的避免廢物產生的機制。
其次,建立資源生產和消費領域的循環經濟模式。依照循環經濟的理念,在資源生產和消費領域設計出企業內部、企業之間和社會整體等不同維度的循環模式。
再次,建立一種新興產業模式。日本提出發展循環經濟戰略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建立生態化的產業模式。即產業依據自然生態的有機循環原理建立發展模式,在不同的工業和企業、不同類別的產業之間形成類似于自然生態鏈的關系,從而達到充分利用資源、減少廢物產生、物質循環利用、消除環境破壞、提高經濟發展規模和質量的目的。endprint
最后,建立一種新的工業生產模式。日本強調實現工業體系中物質的閉環循環,其中一個重要的方式是建立工業體系中不同工業流程和不同行業之間的橫向共生。
2.構建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體系
日本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比較健全,可以分成三個層面:第一層面為基礎層,其法律有《促進建立循環社會基本法》;第二層面是綜合性法律,其法律有《固體廢棄物管理和公共清潔法》和《促進資源有效利用法》;第三層面是根據各種產品的性質制定的法律法規,其分別是《促進容器與包裝分類回收法》、《家用電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及《綠色采購法》。
3.完善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機制
首先,強化行政管理機制。在環境省之外,針對國內環境問題,謀求建立循環經濟體系和循環型社會體系,日本政府還設置了“環之國”會議機制。
其次,建立有效的政策機制。日本政府一直積極支持循環利用項目,其中返還制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激勵作用,日本環保產業的發展也得益于該政策的實施,如對廢棄物再資源化工藝設備生產者給予相當于生產、實驗費的1/2的補助;對引進先導型合理利用能源設備予以補貼,其補貼率為1/3,補貼金額最高上限為2億日元;對從事3R研究開發、設備投資、工藝改進等活動的各民間企業,根據不同情況分別享受政策貸款利率等等。
(三)美國的循環經濟發展之路
在美國,早從20世紀70年代末起就制定了一系列以循環為目標的能源政策。此后雖不斷調整,但其核心內容一直圍繞三點,一是促進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二是充分合理利用現有資源,三是鼓勵節能。
多年來,美國政府主要通過財政手段鼓勵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美國不僅撥款資助可再生能源的科研項目,還為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項目提供抵稅優惠。為擴大可再生能源市場,美國采取了由政府部門帶頭使用這一新能源方式的辦法。
在不影響環境的前提下,充分合理利用現有資源也是美國政府的一貫方針。水電是其最大的傳統可再生能源,美國現有約7.5萬處堤壩,但利用率不高。美國聯邦政府2013年增撥1億美元用于提高現有水電站的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水電站發電量。煤是美國最豐富的傳統資源之一,近年該國提出了“讓煤更干凈”的口號,聯邦政府多次撥款,用于減少煤電環境污染等技術的開發和相關工程建設。美國政府還承諾為建設更安全、更高效的新核電站提供貸款擔保。
節能是美國能源政策的另一大重要內容,也是循環經濟的一個重要方面。美國政府多次撥款鼓勵地方政府,用于舊家電回收和購買節能新產品。美國還在法律中對一些耗能型商用和消費者產品設定了新的節能標準,這些產品包括變壓器、電風扇、自動售貨機、商用冷柜和冰箱等。另外,美國還為生產節能型家電的廠家提供抵稅優惠。同時,消費者購買節能設備也將獲得抵稅優惠。
三、促進江蘇省發展循環經濟的建議
江蘇省要提高綜合競爭力,必須抓住時代發展的契機,應當積極推進創新,運用新的發展模式推進發展循環經濟。
1.要完善相關規章
在國家現有的環境法律的基礎上,結合江蘇省經濟實際情況,建立一套促進循環經濟建立的規章制度,實行依法管理,對違反法規的企業要給予處罰,對表現良好(下轉98頁)(上接59頁)的企業給予表彰。
2.構建生產和消費循環利用體系,推進建立綠色技術體系
政府需要出臺政策引導企業使用便于循環利用的原材料,利用過程中產生污染較少的原材料,從源頭堵住對環境的污染。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產和生活中產生的能夠被回收利用的再生資源日益增多,必須進一步擴大再生資源的回收加工體系,及時回收各種再生資源。要提高群眾的資源意識和環保意識,樹立自覺利用再生產品、自覺承擔廢棄物處理成本的意識。再生資源利用企業要提高分類和回收加工技術。
對于綠色技術要大力推廣,建立綠色技術體系的關鍵是積極采用清潔生產技術,盡可能把環境污染的排放消除在生產過程。對從事綠色技術研究的企業給予一定政策支持。
3.政府先行,倡導綠色消費
在消費引導方面需要各級政府起表率作用,通過政府的綠色采購和消費,影響其他事業單位、企業和公眾。在政府采購中優先采購綠色產品;在使用中注意節約及多次重復使用。
4.建立企業間的物質循環體系
要逐漸將省內現有高新區、開發區等向生態工業園區轉變。生態工業園是根據循環經濟理論和工業生態學原理來建立的一種與生態環境和諧共存的新興工業園區,它用工業生態學的理論與方法來研究工業生產,把工業體系當做一個封閉的自然生態系統。對想進入園區的生產企業根據原料、產品、排放物等方面進行考察,把能夠構成循環的企業放在同一園區內,使園區內某一企業生產的“廢物”或副產品成為另一個企業的原料,實現變廢為寶、價值增值、減少最終廢料排放,保護環境的目的。
5.在產品設計中實行綠色設計
推行循環經濟要求在產品設計中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統一起來,充分注意到物質的循環利用,盡量采用標準設計,使一些裝備便捷地升級換代,而不必整機報廢;在產品使用生命周期結束以后,也易于拆卸和綜合利用。同時,在產品設計中,要盡量使之不產生或少產生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危害影響,不使用或盡可能少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科學合理的設計是推行循環經濟的基本要求,是循環經濟的首要環節。
6.企業推廣清潔生產,實施綠色營銷
推行清潔生產、節約和綜合利用資源、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必由之路。企業要積極主動防治工業污染,大力推行清潔生產,使污染物消除在生產過程中,逐步實現零排放,從而達到治理污染和改善環境的目的。清潔生產是防治工業污染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佳模式。
綠色營銷是指企業以消除和減少產品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為中心而展開的市場營銷實踐。企業在選擇商品生產技術時應考慮減少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在產品設計和包裝裝璜設計時降低商品包裝或商品使用的殘余物,并引導消費者在商品的消費使用過程中降低商品使用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 高麗峰,趙丹丹.基于循環經濟理念下的電子廢棄物再利用[J].中國環保產業,2004,(12).
[2] 尹健美,張曉明.循環經濟與我國的立法構想[J].特區經濟,2006,(3).
[3] 楊志凱.基于資源產業鏈視角下的企業循環經濟模式研究[J].特區經濟,2014,(3).
[責任編輯 李 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