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宏亮
摘 要:以《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為立足點,基于調查分析,提出我國高校信息公開存在著信息公開范圍不清晰、相關制度建設不健全、網站信息公開效果不顯著、沒有借助微博平臺等4個問題,并針對以上問題進行詳細分析。
關鍵詞:高校;信息公開;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7-0092-02
引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08年5月1日開始施行。《條例》共5章38條,其中第三十七條規定,“教育、醫療衛生、計劃生育、供水、供電、供氣、供熱、環保、公共交通等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公共企事業單位在提供社會公共服務過程中制作、獲取的信息的公開,參照本條例執行,具體辦法由國務院有關部門或者機構制定。”[1]高校作為我國教育行業及公共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被劃在信息公開之列。2010年4月6日教育部根據《條例》第三十七條的規定,公布了《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并于2010年9月1日施行。自此,我國高等學校信息公開具有了法律依據。
雖然我國高校信息公開工作具有了法律保障,但是在實際操作及施行過程中,由于《辦法》自身存在著一些缺陷,使得我國高校信息公開工作出現了一些問題。
一、《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規定的信息公開范圍不清晰
從立法技術上講,《辦法》在確定信息公開范圍的時候采用的是“列舉肯定+列舉否定+概括否定”的混合方式,是《條例》立法技術的模仿[2]。具體來看,在第四條中《辦法》概括性的規定了高等學校公開信息,不得危及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經濟安全、社會穩定和學校安全穩定[3]。之后在第七條列出了需要主動公開的信息,接著在第十條列出了不予公開的四種情形。這幾項條款的描述,給高校信息公開范圍帶來很大的回旋余地。首先,《辦法》中并沒有明文規定“公開是原則,不公開是例外”,或者出現類似的字樣,所以我們并不清楚高校信息公開是以公開為原則還是以不公開為原則。尤其是在不予公開信息條件的第十條里面第四款寫到“法律、法規和規章以及學校規定的不予公開的其他信息”也屬于不予公開的信息,還有第四條中不得危及“社會穩定和學校安全穩定”的說法[4]。這兩項條款里將“學校規定的不予公開的其他信息”和“社會穩定和學校安全穩定”作為重要的判斷標準,也就是說這兩項條款賦予了學校在不予公開信息上很大的決定權。什么是“學校規定的”,什么又是危及“社會穩定與學校安全穩定”,這誰也說不清楚,學校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決定某種信息是否可以公開。這種條款違背了“任何人或團體不能作為自己案件的法官”這一最基礎的自然原則[5]。賦予高校在信息公開上如此寬泛的自主決策權,使得高校信息公開范圍十分模糊。
二、 高校信息公開相關制度建設不健全
一項工作的有效實施需要相關的制度規范作為保障,而《辦法》中在制度的規定上卻存在著缺陷。
(一)機構設置制度缺失
盡管《辦法》第十一條規定了校長(學校)辦公室作為負責學校信息公開日常工作的機構,但是并沒有對整體的高校信息公開職能機構進行要求,很顯然高校信息公開工作的開展只是有校長辦公室一處肯定是不夠的,還應該配備專門的負責人員。高校信息公開工作涉及到許多部門,行政、黨委、學術、工會等都是信息公開工作的施行對象,所以在校長辦公室負責的基礎上形成一整套涵蓋各部門人員的專職機構是十分必要的。高校應該制定一個明確信息公開機構設置制度,按照制度搭建信息公開整套班子。否則,按照當前的人員設置,高校信息公開也只能是停留在原地罷了。
(二)監督與評議制度形式化
雖然《辦法》中第二十二條規定了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高等學校信息公開工作日常監督檢查[6]。第二十五條也規定了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聘請相關人員對本行政區域內的高校進行信息公開的社會評議[7]。但是這些規定過于寬泛,形式化意味濃厚,并沒有將具體的監督和評議制度確定成文。而且由省級教育部門作為監督評議機構這并不適當,高校與當地教育部門的利益關系是十分緊密的,用如此親密的利益相關方作為監督和評議者,一切不過是空談而已。隨著政治民主化進程的加深,公眾對知情權的訴求會越發強烈,高校信息公開工作作為高等教育行業透明化的正要組成部分,如果脫離了真實有效可信度高的監督和評議結果,其實施效果只會讓公眾產生不滿。
(三)救濟制度匱乏
在《辦法》中第二十六條是高校信息公開的救濟條款。而作為唯一的救濟條款,《辦法》給予的途徑也僅僅只有舉報這一種渠道。在《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征求意見稿)》中,我們可以看到當高校沒有依法履行信息公開的義務時,申請人可以進行舉報、申訴和訴訟[8]。但是在《辦法》正式出臺之后,只保留了舉報一種方式。無救濟則無權利,盡管我國司法界對于將高校設立為行政訴訟的被告很敏感,但是高校作為公權力的持有者,就應該有保障申請人知情權的義務,當這種義務沒有履行的時候,申請人也應當具有更加實際有效的救濟渠道。高校信息公開的救濟制度還需進行合理的調整,不要將“不成文的規定”凌駕于公眾權利之上。
三、網站信息公開效果不顯著
《辦法》中第十三條規定,高等學校應當在學校網站開設信息公開意見箱,設置信息公開專欄、建立有效鏈接,及時更新信息[9]。也就是說,學校網站被明確規定為信息公開的主陣地。2010年4月28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施行《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的通知”其中提到高校要充分發揮網站快速、便捷的優勢,努力把學校網站建成信息公開的第一平臺[10]。并且還規定各高校網站要于2010年8月底前開通信息公開專欄和信息公開意見箱。雖然《辦法》除了網站外也規定了其他的信息發布平臺,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絕大多數高校都只是將網站作為面向公眾信息公開的窗口。endprint
筆者選取了國家”211“工程建設的113所高等學校作為研究對象(“211”工程一共有116所院校,其中第二軍醫大學、第四軍醫大學、國防科技大學3所院校為軍事系統院校,因軍事系統院校具有保密性質,故沒有將其列入研究范圍)。這113所高校是我國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的高等學校,是我國在高等教育領域具有重要意義的標桿工程,這些高校在教育經費、師資力量、科研成果等方面資源充足實力雄厚,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它們代表了我國高等學校的最高水平,這些高校網站的信息公開情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整體高校網站信息公開的現狀。通過對選取的113所高校網站進行調查,在113所“211”工程院校中,共有76所高校開設了相關的信息公開專欄(其中同濟大學、福州大學、廣西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信息公開專欄鏈接無效),這76所高校或以專網的形式或以專欄的形式進行信息公開,雖然有部分高校將信息公開與校務公開安排在一個專欄之下,但是設立了獨立的信息公開的欄目。總的來看,信息公開專欄的建設率達到了67.3%。而剩下的33所高校沒有按照規定開設信息公開專欄,有的高校只是進行了單純的校務公開,有的只是在通知公告信息中加設了招標公告欄目。但是有關招標信息進行公告的法律依據是我國《招標采購法》、《政府采購法》以及相關部門的規定。對有關招標及基建工程信息進行公開,雖然屬于《辦法》規定的高校主動公開信息的范圍,但是這項工作應該在《辦法》實施之前就已經開始進行,所以只有單純的招標信息公告并不能視為高校依照《辦法》進行信息公開的成果。
可見盡管《辦法》及教育部辦公廳的通知文件中明確要求高校網站開設信息公開專欄,其執行效果并不理想。對信息公開內容進行仔細查看,各高校之間所發布的信息更是五花八門,部分高校網站更是虛假鏈接,只是做做樣子,有的網站很久都不更新一條消息,進行瀏覽的人數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試問在沒有廣泛的影響力和瀏覽量的保證下,網站信息公開的價值又有多少。所以,作為高校信息公開最主要的平臺,網站的信息公開效果實在差強人意。我們需要一種更加靈活、便捷,在影響力、互動性方面具有極大優勢的全新平臺開展高校信息公開工作。
四、沒有借助微博平臺
通過以上的的分析可以發現,我國高校信息公開工作主要通過網站實行的效果并不理想。想要改變高校信息公開有名無實的現狀,除了在制度上需要加強建設外,也應該在平臺上進行重新選擇。微博自2007年首次出現在國內,發展至今已經成為最具影響力的互聯網媒體工具。政務微博的興起為我國政府行政方式及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帶來了巨大變革。如今高校微博也在政策推動下蓬勃興起,高校官方微博、招生辦微博、團委微博、圖書館微博為數眾多,但是以高校信息公開工作作為主要立意的高校信息公開微博還鮮有出現。以微博平臺為基礎,開通高校信息公開微博,并設立完善的配套機制,借由微博的傳播優勢和強大的影響力,高校信息公開微博將帶領我國高校信息公開工作邁上新的臺階。
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盡管我國高校信息公開工作在相關法規政策的帶動下取得一些成績,但是整體上依然存在著許多需要改進和進一步發展的地方。我國高校信息公開工作還需要更加完備的法律實施推行,在公開范圍、公開程度、公開內容上都要有明確的規定,輔以配套完善的制度保障,并借由新媒體形式加以推廣,以確保高校信息公開工作與時俱進,得到切實有效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Z].2008,第三十七條.
[2] 江雪梅,黃云平.對我國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若干問題的思考[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9).
[3] 教育部.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Z].2010,第四條.
[4] 教育部.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Z].2010,第十條(四).
[5] 王名揚.英國行政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7:152.
[6] 教育部.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Z].2010,第二十二條.
[7] 教育部.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Z].2010,第二十五條.
[8] 尹曉敏.高校信息公開:從學術、立法到機制的邏輯[J].現代教育科學,2010,(4).
[9] 教育部.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Z].2010,第十三條.
[10] 教育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施行《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的通知[Z].2010.
[責任編輯 王 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