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伍光++鄭紅霞
【摘 要】本文簡述了四川省都江堰東風渠管理處灌區內的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建設中的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的河(渠)道生態綠化建設,強調綠化美化、人文建設,注重日常管理維護,“以綠養綠”良性運行機制的實踐經驗,以期為各地新時期河渠水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 東風渠 河道生態 綠化美化 以綠養綠 實踐探索
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需要和基礎,而河渠道的生態綠化建設便成了擺在水利人面前的重要任務。河渠道生態綠化建設既與民生息息相關,又與城市綠化步調一致;既可以減少水土流失,又可以美化環境;既能提高渠道運行的安全性,又能實現灌區經濟的可持續協調發展,可謂是一舉多得。
1 基本情況
東風渠灌區位于美麗富饒的“天府之國”成都平原腹心地帶,管理的干渠16條,全長816公里。灌區水利工程設施大多處于郊外農村,河渠道兩岸地形千差萬別,這也為渠道生態綠化治理及景觀打造提供了天然的大舞臺。從2004年至今,東風渠管理處每年利用丘陵區干渠進行的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之機,對改造渠段兩岸進行生態綠化,在管理站、點或必要地點打造水文化景觀長廊,相續建成了一批在大型灌區具有示范作用的河渠道生態綠化示范點。如東風渠眉彭干渠生態渠建設,將人文景觀融入自然生態之中,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又如東風渠總干南北閘景點建設以歷史人文景觀來突顯水文化的特點,既富含哲理又具濃厚的文化底蘊等等。
2 實踐與探索
2.1 將新理念融入河渠道生態綠化建設的原則之中
在渠道岸坡綠化的規劃設計中,以現代水利的理念為依托,重點突出人文水利及生態水利,按照以人為本、立足長遠、注重特色的原則,突出山系與水系融為一體的和諧綠色長廊特色。在規劃設計中,嚴格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科學搭配喬、灌、草三層綠化物種和巧妙布局小景點,有效控制地表徑流沖刷侵蝕兩岸水土,最大限度降低入渠洪水的渾濁度和有效攔蓄入渠洪水量,減少地表徑流對新建水利工程設施的破壞,充分發揮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的水土保持效益,同時達到綠化景觀與周圍環境協調一致、融為一體的人、水、自然和諧共處的終極目標。
(1)在沿渠帶狀綠化規劃設計方面,利用渠道地處郊外、農村原有的田園風光,以及河渠道兩岸自然的挖填相間的起浮地形,形成高雅別致、錯落有致、美觀和諧的綠化風景;依托河渠道原有的彎曲,制造出曲徑通幽、曲則有情的效果,以岸坡綠化襯托出水的潔凈之美和靈動之美。在綠化效果上,按照注重層次、合理搭配的原則,充分利用植物的大小、色彩、季相等特點,把喬木、灌木、圖案及地被植物進行巧妙配置,努力打造四季有花、四季常青、富有變化的植物景觀。在綠化苗木選配上,充分考慮維護成本、適宜性、成活率,按照“觀賞、實用、便于維護”的綠化要求,做好苗木品種的選配。以渠堤兩岸生態綠化治理為側重點,大面積鋪種防沖刷、耐干、維護方便、低成本的草坪。新南干渠王家沖填方渠段外坡在物種的選擇上,大面積鋪種根系發達、生命力強耐旱、耐沖刷的鐵線草,渠堤外坡間種植美人蕉和芭蕉樹加以點綴,增添了美感。通過治理,達到了固坡、減小雨水徑流對坡面的沖刷和美化環境的目的。如圖1所示。
(2)充分利用一些節點工程,依托河渠道兩岸現有的擋墻、橋梁等水工建筑物,植入具有個性的文化小品,用以增加渠道綠化的文化品位和哲學內涵,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眉彭干渠地處丘陵山區,在生態渠道打造建設過程中,充分利用挖方渠段兩岸現有條石擋土墻的立面,打造成壁畫形式展現出來。壁畫兩端雕刻有劉禹錫的“山不在高,有仙者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和孔子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的千古名言。壁畫巧妙點題、引題將人文生態融入自然生態之中,更展現了水利人知性的一面。如圖2所示。
(3)在重要樞紐閘、管理段的景點,根據管理段庭園結構形式的特點,引入園林景觀打造的風格,將增加水利工程的水文化作為重點,突出景觀的哲理和文化底蘊,以提高水利工程設施的品位??偢汕媳遍l景點建設,利用總干渠和北干渠分水處的三角地帶,在原堰塘內作景觀設計,共設計“太極陰陽、龜負洛書、飛沙溢流、翠瀑灑珠、碧泉吐玉、七星伴月和空亭翼然等景點,用“龜負洛書”展現大禹治水,“飛沙溢流”則是小型的寶瓶口,展現李冰治水的畫面。如圖3所示。
2.2 強化河渠道綠化管理,鞏固綠化效果
俗話說:“三分栽、七分管”,作好日常管理和維護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加大生態綠化建設的同時,要按照“建管并舉”的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已成綠化區域的管護力度,鞏固綠化成果。
(1)聘請專業綠化維護公司對綠化區域進行維護。綠化管護的專業性較強,植物的習性各異,需制訂具體的維護方案。為此,東風渠管理處聘請專業綠化維護公司對綠化區域進行維護,簽訂維護合同,明確維護目標。由承包人負責實施綠化合同區域內的管護養護和保潔工作,管理項目包括:綠化區域的施肥、施藥、殺蟲、修剪(樹、灌木、草坪)、清除雜草、換種、延伸草皮等技術管理。綠化維護公司聘請當地群眾為管理員,并對他們進行業務技能培訓,通過業務知識講座和實際操作,使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有了很大提高,保證了綠化管理任務的有效圓滿完成。同時聘請的管理人員要負責日常巡查工作,防止并制止出現侵占、人為損壞綠化工程的現象發生。如圖4所示。
(2)加大綠化執法力度,維護綠化成果。為確保河渠道綠化的長效管理,要認真抓好綠化執法工作。充分利用水管單位已有的水政執法隊伍優勢,安排執法人員參加綠化執法方面的業務培訓,負責對破壞綠化行為的查處工作。設立舉報電話,實行“群防群治”,確保損壞綠地和苗木的行為得到及時有效的制止。
(3)加大輿論宣傳,提高沿渠居民文明素質。進行河渠道生態綠化建設,主要受益的是當地居民,加大宣傳,強化輿論監督,鼓勵、引導沿渠兩岸居民參與綠化管理。充分結合水法規宣傳和平時普法的時機,不斷地加大綠化建設法律法規的宣傳,形成全社會參與愛綠護綠的氛圍。設置溫馨標語牌,提醒廣大居民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共同愛護我們共同的水利生態環境。endprint
2.3 大力發展“以綠養綠”的循環模式,促進綠化工作良性循環
隨著綠化工作的不斷開展,綠化面積及規模越來越來大,需要投入的維護經費也不斷增加。多數水利工程管理單位的經費管理模式為自收自支,綠化建設方面已投入很多資金,在沒有國家資金投入的情況下,還需要在維護方面投入大的資金已經捉襟見肘。為此,要盡可能地開展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模式,依托現有的大面積綠化區域優勢,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實現“以綠養綠”的循環模式,促進綠化工作良性循環,減輕單位支出負擔。
(1)利用已成綠化區域交通便利、水資源豐富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苗圃產業,套種生態經濟林。在新南干渠生態綠化區域,由專業綠化維護公司牽頭運作,業主單位以現有綠化區域為資源入股,用分紅收入抵扣部分維護費。綠化公司在渠道管理范圍內種植長勢和見效較快的巨桉樹,計劃用5至10年時間,逐步減少河渠道綠化維護方面的投入,實現生態綠化自身良性循環。
(2)充分利用部分河渠道管理段(點)的區位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拓展增收渠道,補貼綠化建設??偢汕M口段約有8000余平方米的綠化區域,環境優美,基礎設施好,利用地處城市近郊的區位優勢招租,盤活了資源。
3 經驗與啟示
3.1 按建設水生態文明的理念統籌規劃,科學設計
按照現代化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貫徹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以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促進城鄉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通過多樹種、草種的合理配置,提高河道生物多樣性,改善河道生態環境,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3.2 堅持五原則,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要堅持“以人為本,生態優先”原則;二要堅持“滿足功能,兼顧景觀”的原則;三要堅持“保障水利工程設施安全”的原則;四要堅持“保護與新建結合”的原則;五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
3.3 按照“突出功能,因地制宜”的原則選擇與搭配物種
(1)喬灌草結合,形成復層林冠結構。喬灌草結合能更好地發揮林冠對降雨的截流作用,減弱雨水直接對地面的濺擊作用。
(2)深根系植物種類和淺根系植物種類結合,形成立體的地下根系結構,不僅能更好地防止水土流失,而且提高了土層營養的利用率。
(3)常綠樹種與落葉樹種混交,植物群落可以形成不同的季相,避免色彩單調,提高景觀效果。
(4)陰性樹種與陽性樹種搭配,河坡和堤頂較寬時,在四周可采用陽性樹種,林帶中間和林下則采用陰性樹種,以減少樹木間的競爭。
(5)不同花期的植物種類混交,不同花期的植物混交,改善河道的視覺效果。
(6)在優先考慮防止或控制河岸水土流失的條件下,充分考慮植物護岸植被帶的綠化,美化的親水景觀效果和提供動物良好棲息地等生態效能。
4 結語
做好灌區河(渠)道生態綠化建設,為灌區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實現水利生態綠化工作的可持續發展,應是我們長抓不懈的重點工作。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水利建設與管理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人水和諧、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冠美.水工美學概論[M].北京:中國水利出版社,2006.06.
[2]束洪福.論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與對策[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8,04:54-57.
[3]李錚生.城市園林綠地規劃與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09.endprint
2.3 大力發展“以綠養綠”的循環模式,促進綠化工作良性循環
隨著綠化工作的不斷開展,綠化面積及規模越來越來大,需要投入的維護經費也不斷增加。多數水利工程管理單位的經費管理模式為自收自支,綠化建設方面已投入很多資金,在沒有國家資金投入的情況下,還需要在維護方面投入大的資金已經捉襟見肘。為此,要盡可能地開展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模式,依托現有的大面積綠化區域優勢,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實現“以綠養綠”的循環模式,促進綠化工作良性循環,減輕單位支出負擔。
(1)利用已成綠化區域交通便利、水資源豐富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苗圃產業,套種生態經濟林。在新南干渠生態綠化區域,由專業綠化維護公司牽頭運作,業主單位以現有綠化區域為資源入股,用分紅收入抵扣部分維護費。綠化公司在渠道管理范圍內種植長勢和見效較快的巨桉樹,計劃用5至10年時間,逐步減少河渠道綠化維護方面的投入,實現生態綠化自身良性循環。
(2)充分利用部分河渠道管理段(點)的區位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拓展增收渠道,補貼綠化建設??偢汕M口段約有8000余平方米的綠化區域,環境優美,基礎設施好,利用地處城市近郊的區位優勢招租,盤活了資源。
3 經驗與啟示
3.1 按建設水生態文明的理念統籌規劃,科學設計
按照現代化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貫徹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以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促進城鄉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通過多樹種、草種的合理配置,提高河道生物多樣性,改善河道生態環境,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3.2 堅持五原則,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要堅持“以人為本,生態優先”原則;二要堅持“滿足功能,兼顧景觀”的原則;三要堅持“保障水利工程設施安全”的原則;四要堅持“保護與新建結合”的原則;五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
3.3 按照“突出功能,因地制宜”的原則選擇與搭配物種
(1)喬灌草結合,形成復層林冠結構。喬灌草結合能更好地發揮林冠對降雨的截流作用,減弱雨水直接對地面的濺擊作用。
(2)深根系植物種類和淺根系植物種類結合,形成立體的地下根系結構,不僅能更好地防止水土流失,而且提高了土層營養的利用率。
(3)常綠樹種與落葉樹種混交,植物群落可以形成不同的季相,避免色彩單調,提高景觀效果。
(4)陰性樹種與陽性樹種搭配,河坡和堤頂較寬時,在四周可采用陽性樹種,林帶中間和林下則采用陰性樹種,以減少樹木間的競爭。
(5)不同花期的植物種類混交,不同花期的植物混交,改善河道的視覺效果。
(6)在優先考慮防止或控制河岸水土流失的條件下,充分考慮植物護岸植被帶的綠化,美化的親水景觀效果和提供動物良好棲息地等生態效能。
4 結語
做好灌區河(渠)道生態綠化建設,為灌區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實現水利生態綠化工作的可持續發展,應是我們長抓不懈的重點工作。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水利建設與管理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人水和諧、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冠美.水工美學概論[M].北京:中國水利出版社,2006.06.
[2]束洪福.論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與對策[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8,04:54-57.
[3]李錚生.城市園林綠地規劃與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09.endprint
2.3 大力發展“以綠養綠”的循環模式,促進綠化工作良性循環
隨著綠化工作的不斷開展,綠化面積及規模越來越來大,需要投入的維護經費也不斷增加。多數水利工程管理單位的經費管理模式為自收自支,綠化建設方面已投入很多資金,在沒有國家資金投入的情況下,還需要在維護方面投入大的資金已經捉襟見肘。為此,要盡可能地開展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模式,依托現有的大面積綠化區域優勢,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實現“以綠養綠”的循環模式,促進綠化工作良性循環,減輕單位支出負擔。
(1)利用已成綠化區域交通便利、水資源豐富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苗圃產業,套種生態經濟林。在新南干渠生態綠化區域,由專業綠化維護公司牽頭運作,業主單位以現有綠化區域為資源入股,用分紅收入抵扣部分維護費。綠化公司在渠道管理范圍內種植長勢和見效較快的巨桉樹,計劃用5至10年時間,逐步減少河渠道綠化維護方面的投入,實現生態綠化自身良性循環。
(2)充分利用部分河渠道管理段(點)的區位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拓展增收渠道,補貼綠化建設??偢汕M口段約有8000余平方米的綠化區域,環境優美,基礎設施好,利用地處城市近郊的區位優勢招租,盤活了資源。
3 經驗與啟示
3.1 按建設水生態文明的理念統籌規劃,科學設計
按照現代化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貫徹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以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促進城鄉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通過多樹種、草種的合理配置,提高河道生物多樣性,改善河道生態環境,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3.2 堅持五原則,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要堅持“以人為本,生態優先”原則;二要堅持“滿足功能,兼顧景觀”的原則;三要堅持“保障水利工程設施安全”的原則;四要堅持“保護與新建結合”的原則;五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
3.3 按照“突出功能,因地制宜”的原則選擇與搭配物種
(1)喬灌草結合,形成復層林冠結構。喬灌草結合能更好地發揮林冠對降雨的截流作用,減弱雨水直接對地面的濺擊作用。
(2)深根系植物種類和淺根系植物種類結合,形成立體的地下根系結構,不僅能更好地防止水土流失,而且提高了土層營養的利用率。
(3)常綠樹種與落葉樹種混交,植物群落可以形成不同的季相,避免色彩單調,提高景觀效果。
(4)陰性樹種與陽性樹種搭配,河坡和堤頂較寬時,在四周可采用陽性樹種,林帶中間和林下則采用陰性樹種,以減少樹木間的競爭。
(5)不同花期的植物種類混交,不同花期的植物混交,改善河道的視覺效果。
(6)在優先考慮防止或控制河岸水土流失的條件下,充分考慮植物護岸植被帶的綠化,美化的親水景觀效果和提供動物良好棲息地等生態效能。
4 結語
做好灌區河(渠)道生態綠化建設,為灌區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實現水利生態綠化工作的可持續發展,應是我們長抓不懈的重點工作。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水利建設與管理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人水和諧、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冠美.水工美學概論[M].北京:中國水利出版社,2006.06.
[2]束洪福.論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與對策[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8,04:54-57.
[3]李錚生.城市園林綠地規劃與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