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麗冰
【摘要】瑞典社會體制獨特,機制運行高效,法制健全,社會穩定,聞名世界。一個人口小國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用瑞典人的話來說,旨在發展教育。事實證明,瑞典不僅建立起獨具一格的系統的學校教育制度,實施從零歲到墳墓的終身教育體制,而且還創設了一套獨一無二的全國免費教育體制。此文從瑞典教育的外語教學目標及教學測評、校本課程開發、外語基礎教育投資、外語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四個方面,深入探究了瑞典外語基礎教育的概況,旨在從中得到我國外語基礎教育改革的啟示。
【關鍵詞】瑞典外語基礎教育 校本課程 教育投資 教師技能
近20年來世界教育私營化風潮強勁,瑞典人仍始終堅定地把免費教育作為重要的既定方針,并不斷地增加撥款,擴大教育規模,提高教育辦學質量。在非英語國家中,瑞典人的外語水平在歐洲乃至世界上都處于領先地位。筆者認為,高質量的外語基礎教育是造就瑞典國民高層次外語水平的關鍵所在。那么,瑞典是如何實現本國的高水平外語教育基礎的呢?他們的經驗對我們中國的外語基礎教育現狀有怎樣的借鑒意義呢?
一、外語教學目標及教學測評
1.外語教學目標。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瑞典清楚地意識到外語發展對于國家經濟的長足意義。2003年,瑞典政府專門成立國家教育改進司(Swedish National Agency for School Improvement),旨在提高外語教育質量與改進學習環境,保證學生的接受外語教育的公平機會。同時,瑞典另一主力教育部門——國家教育司(National Agency for Education)每年制定精確的戰略目標,包括國家期望值、學生發展目標、學校發展目標、教育系統目標和政府目標等,來督促外語基礎教育的發展,明確革令和必須重視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英語是瑞典基礎教育的第二外語,因此其教育目標備受重視。2011年,瑞典教育部頒布了新的課程大綱,該大綱中對英語以及現代外語的教學要求做了新規定,明確外語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以下五種能力:1)理解能力(在不同的語境中理解口頭和筆頭外語的能力);2)交際能力(用外語進行口頭和筆頭交流的能力);3)運用語言策略的能力(運用語言策略使交際得以繼續進行的能力);4)語用能力(針對不同的目的、語境和對話者,選擇合適的語體風格);5)映射能力(能夠反映目的語國家的生活狀況、社會和文化風俗)。
2.外語教學測評。瑞典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的外語科目學習的測評比較寬松,不設考試,1至7年級不記成績,每學年自動升級,從八年級開始,教師給每個學生做出成績評定,評定為優秀、良好、及格三種。
為了掌握學生的外語基礎學習狀況,了解和評價全國義務教育學校達到學業達標的總體情況,瑞典國家教育局組織對2年級學生的讀、寫和計算能力進行全國統一測驗,對5年級和9年級學生的外語(主要是英語)進行全國性質量評估考試。根據這三次全國統一的測驗結果和老師對學生平時學習狀況的記錄,學生在畢業時可以獲得根據國家考試常模在全國均具有可比性的成績評定。
此外,瑞典設有國家教育司、教育改進司作為審查體系,也致力于保證外語基礎教育質量,并不斷加強制度建設中央政府要求地方教育職能部門和學校提交年度書面報告,以連續性地評估學校的外語教育是否達到國家標準,幫助學校改進外語教育效果。
二、校本課程的開發
瑞典對外語學習尤其英語學習十分重視,認為一個人掌握一門以上的外語,有利于今后參與對外交往,有助于拓展知識,開闊眼界。如此重視,主要體現在校本課程的改革和開發中。
在瑞典的各門外語中,英語作為第一外語是必修的。教育權下放、教育券計劃、彈性課程設置等一系列措施后,學校在課程設置上享有很大自主權,有權決定在哪一年開始學習外語和什么外語。有1/3的學校選擇了在一年級開始學習英語。同時,根據瑞典的官方規定,在義務學校只要有五名以上學生愿意學習某種語言并保證在高中繼續學習該語言,學校就必須設法開設這門語言課。任何學生都可選擇學習對本人而言是外語的語種,即B語言或B語言的替代語言。根據瑞典義務教育學校條例第二章第七和第八條款,每個市政區必須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中至少擇定兩種語言供學生學習。現在義務教育學校開設的B語言主要是德語、法語、西班牙語、芬蘭語、拉普語、意大利語、漢語、葡萄牙語、俄語或幾種上述語言的組合,開設的B語言的替代語言主要包括母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瑞典語、瑞典語、英語、手語或上述幾種語言的組合。
瑞典多元性的語言教育實踐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數據統計,1990學年-2000學年就已經有70%的7-9年級的學生選學了各種不同的第二外語,包括英語、法語、德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等,而且隨著教育體系和語言學習系統的不斷完善,學校可供給學生選擇的外語種類還在不斷增加,學習的教材設備資源也在不斷完備中。
因此,多種語言教學成為了瑞典學校系統的最重要特點之一。從1946年起,英語已經作為第一外語,德語和法語也在部分學校作為了必修課程(第二外語)。學生每周上課7小時(3+2+2),即使上課時間隨著年級慢慢縮短,但并沒有影響對外語教育的重視。至今,各所學校至少必須在6、7年級開設第二外語課程,并開設德語、法語、西班牙語三種語言中的至少兩種以供選擇,即使在義務教育的最后一年里面堅持學習第三種外語的學生也不在少數。第二外語的課程設置也做了相應改變,每周設置13.5小時的學習時間,每節課由40分鐘增為60分鐘。總之,瑞典學校擁有較多的自由權和自主權,能夠根據地方特色和學生的需要,開設實用的受歡迎的外語課程。
三、 外語基礎教育投資
瑞典外語教育的成功還在于教育投資,通過充裕的福利補貼和強大的財政支出來提供免費教育,鼓勵支持學生和老師的國際流動,完善教學設備,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外語學習環境,提高學生的外語學習意識,進而提高國家的外語教學水平。
瑞典在戰后便實行了中小學教育完全免費教育制度。現在,瑞典中小學的教育經費由中央政府和市政府兩級分擔,數額大約對半開。國家向每個市政當局支付義務教育贊助金,實習教育券計劃(即教育費人頭制度,根據學生數進行經費補貼)。筆者認為,此制度是瑞典基礎教育進步的一大舉措,大大完善了學校的辦學系統和優化辦學理論,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使得教育權從中央下放到市政區,惠及學生和家長。
瑞典教育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大約為6.5%(2003),且這種投入還呈上升趨勢,基本上成為國際上政府教育支出最多的國家。其中對外語教育的投資占比重也隨之大幅增加。這些經費不僅為學生免除學雜費外,還用于提高外語教師工資、進行外語教師培訓以及改善教學條件等方面。另外,瑞典還設立國家專項教育項目,對語言課程(瑞典語作為第二語言,輔以德語、法語、西班牙語等)提供優先資助。
總體上來說,瑞典在外語基礎教育進行了大量的投資,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外語學習環境,以提高外語教育質量。
四、 外語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
筆者堅定認為,一個國家的師資水平決定其教育水平。瑞典基礎教育的成功的一大關鍵在于重視師范教育改革,限定外語教師的學歷要求,輔之以形式多樣的教師職前職后培訓、教師繼續教育和科研成就。
自2001年7月開始,瑞典政府著手推出新一輪的師范教育改革,并沿用至今。改革的其中一大舉措是建立新型教學學位課程,要求師范生的課程達120-220學分,各高校按照這個學分范圍調整和安排師范教育的教學結構。該課程一般包括普通教育部分、重點學科教育部分和專業深化教育部分,各部分分別設有最低學分標準,達標者才能獲得教師資格。
所有師范生都要學習由上述三大部分組成的教學學位課程,學完基本課程后,才可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習和從事教育科研工作。新學位課程所要求的學分之所以在120-220之間,是因為對不同教師資格有不同修習年限的要求,根據瑞典政府的提議:一欲取得學前班、義務教育學校一年級、學齡兒童保育以及母語教學教師的資格,需修習140學分;二欲取得義務教育學校高年級、高中教師的資格,需修習180學分;三欲取得高中職業教育教師的資格,需修習120學分;四欲取得義務教育學校瑞典語和公民課教師的資格,除基本課程外需加修60學分,欲取得高中瑞典語和公民課教師的資格,需加修80學分;五根據現在瑞典學校教育的變化,一個教師只擔任一門學科教學的情況已不多見,而是要同時擔任數門學科的教學,因此對師范生來說,也要在滿足基本的學分要求時,根據未來的教學需要加修部分學分,通常要加修40-60學分。
2001年起至今,瑞典實施著新的教師教育政策,該政策指出教師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加強綜合大學和師范院校的間的聯系,把教師的職前教育和在職培訓完全融入到教師職業生涯的全過程,實現職前、在職教師教育一體化。同時,瑞典鼓勵外語教師根據歐盟制定的《外語教師流動性行動計劃》正常流動,到國外參與長期的教育培訓和科研進修的全脫產培訓,豐富語言學習經歷,以此來提高自身的外語水平和教學質量。另外,外語教師進行繼續教育培訓,還可以選擇在國內著名高等學府接受半脫產培訓(如一學期內每周去大學聽一天教師專業進修課),或者接受結合了教學工作完成的自我進修的不脫產培訓。瑞典外語教師普遍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專業需要制定自修計劃,并自覺實施,效果居佳。
由于有堅實的經濟后盾和豐裕的教育經費,瑞典外語教師的培訓費用是有學校和地方政府統一承擔支付的。這一點恐怕是中國目前大多數外語教師,特別是農村及邊遠地區教師望塵莫及的。因此,筆者認為,利用寒、暑假大規模開展中小學外語教師在職脫產培訓不失為符合中國特色的、提升我國中小學外語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的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1]方彤.瑞典基礎教育[M].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2]薛二勇.瑞典教育改革中的教育公平發展政策[J].比較教育研究,2009(9).
[3]楊素珍.芬蘭瑞典的教育概況與特色[J].山西教育.2004(5).
[4]Beatrice,C.(2007).Mother Tongue Plus Two European Languages in Sweden: Unrealistic Educational Goal? Language Policy. 6:333–358. DOI: 10.1007/s.10993-007-9055-6
[5]Beatrice,C.(2007).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Sweden: a Long Tradition.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 vol. 43, No. 4,1999.
[6]林炊利.瑞典的教育券計劃述評[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1(7).
[7]王俊.瑞典基礎教育發展戰略研究[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9.
[8]祝懷新,潘慧萍.瑞典中小學教師教育政策探析[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4(7).
[9]楊春燚,薛二勇.福利國家教育改革中的教育公平發展困境——基于瑞典的政策實踐[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