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寧
摘 要: 傳統的課堂教學以“老師講、學生聽”為主,學生參與不夠,教學效果有限。本文以《管理學原理》課堂為例,探討了案例教學、情景模擬等方法,希望通過教學方式的改變,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關鍵詞: 教學方式 課堂參與 《管理學原理》
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渠道。在大學,傳統的課堂教學采用“老師講、學生聽”的方式,把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把學生作為被動的知識接受者。在信息技術不發達的時候,這種教學方式具有重要作用,因為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非常有限,教師掌握了很多學生不具有的知識和信息,學生必須從教師這里獲取知識。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學生可以從網絡和其他途徑獲取大量信息和知識,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顯露出一定的弊端:因為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師生之間沒有互動,學生沒有參與到課堂中,就會出現“教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聽得無精打采”的狀況,甚至有的學生在課堂上會玩手機、睡覺。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活動是師生共同探究和成長的過程。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并不是被動地接受外界的影響,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在與教師、同學的互動和交往中積極主動地選擇、建構并形成知識體系[1]。而且學生課堂積極參與提高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尤其是大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知識,因此在課堂上更要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其學習積極性。因此,現代課堂教學必須改變“老師講、學生聽”的單一方式,探究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一、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員對案例的思考、分析、研究和辯論,就問題做出的判斷和決策,從而提高學員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種教學活動過程[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調查結果表明,案例教學在知識傳授、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知識的保留力、學生的接受力等測評指標上都位居前列。《管理學原理》這門課程和實際聯系非常緊密,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方法,讓學生分析現實中的案例,這樣不僅能夠檢驗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夠提高學生語言表達、團隊合作等多項能力。更重要的是,案例教學是貼近實戰的最有效方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把理論和現實結合起來。《管理學原理》的很多章節都可采用案例教學方式,比如在學完目標管理這節后,可準備一個公司目標管理的案例,讓學生分析該公司目標管理究竟存在哪些問題并提出對策,通過案例分析,學生對目標管理會有更深的理解。
在案例教學中,教師可以先把案例留給學生,讓學生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然后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討論。案例教學中,老師要注意轉換角色,作為輔助者,學生才是課堂的主角。教師要盡力鼓勵學生多發言,提出見解,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二、情景模擬法
情景模擬教學是指創設教學內容所需要的接近實際工作或生活的場景,由學員分別擔任不同角色,教師在一旁進行指導、分析,并作出總結的一種虛擬實踐性培訓方法[3]。情景模擬教學最大的特點在于其“身臨其境”性,它把現實中發生的事情搬到課堂上,為學生提供一個仿真的實踐平臺,學生通過現實情景中的角色扮演,明確現實工作如何開展,運用所學知識處理現實角色面臨的問題和遇到的困難,很好地把書本知識和現實結合。情景模擬教學讓學生發現知識不再是靜止的和枯燥的,而是非常有用和生動的,它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為學生必須解決自己擔任的角色所面臨的困難。學生不再是被動地“聽”知識,而是積極探索學習知識和運用知識,主動性被完全調動。
《管理學原理》中的很多章節可以應用情景模擬法講解,比如溝通、領導等。我們在招聘這一節采用了情景模擬法。老師確定了需要招聘的公司及其崗位(當然也可以由學生選擇需要招聘的公司和崗位),然后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承擔招聘工作,另一組作為應聘者。招聘組需要撰寫崗位的職責要求,明確招聘的環節和其中的人物角色;招聘中測試應聘者的問題和方法等;應聘組需要了解公司情況及崗位要求,準備應聘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學生先提前一兩周準備,然后在課堂上將整個招聘過程呈現出來。
在情景模擬中,教師的作用是指導、觀察和評價:在學生遇到問題時,給予學生指導;在學生進行情景模擬時,觀察每個學生的表現;最后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評價。學生是整個情景模擬的中心,他們需要創設具體情境、確定角色并呈現角色,從而解決遇到的問題。
三、角色互換法
角色互換是指學生成為教師,對課程內容進行講解,而教師作為學生聽課。角色互換是自學的一種方式。一般而言,應該是“教師講、學生聽”,但是對于比較簡單的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講解。比如對于《管理學原理》中“溝通的障礙及解決方法”這個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講解,因為溝通是任何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都會遇到的問題,對于溝通中遇到的障礙都會有一定的體會。實踐證明,對這一問題采取學生講解的方法往往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學生會用親身經歷說明溝通的障礙,非常生動。采用角色互換,教師應該提前告訴學生需要講解的內容,讓學生做準備,可以指定一個學生,也可以采取團隊的方式準備。學生講完之后,教師要對不到位的地方進行提問和補充。
四、辯論法
辯論法是指對教學內容中有爭議的觀點,教師組織學生展開辯論。“理越辯越明”,通過辯論,學生會清楚應持有的正確觀點。即使我們最終不能得到一個明確的結論,通過辯論也鍛煉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恰恰是大學教育的目的。比如在《管理學原理》中針對企業家應該更注重企業效益還是社會責任,學生持不同意見,可以組織學生展開辯論,讓學生在辯論中明確什么才是正確的觀點。
五、課前演講
可以在講課前,拿出三五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演講。比如在《管理學原理》課堂上,我讓學生講一些與管理有關的演講,可以是管理的小故事,也可以是企業管理案例或者管理者的故事,還可以介紹管理學方面的書籍等。效果很好,學生講企業案例的比較多,一學期下來,學生了解了很多企業的管理案例,并且通過這些案例,意識到了管理知識是非常重要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們學習管理課程的積極性。
以上方法各其特點,教師可靈活運用。
參考文獻:
[1]惲廣嵐.國內課堂參與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浙江教育科學,2005(5):3-6.
[2]關輝.管理學課程案例教學法研究[J].大連大學學報,2000(10):70-74.
[3]華洪珍.論情景模擬教學中教師的責任與角色定位[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4(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