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寶祿
摘 要: 提高高一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可采取以下三種方法:重視教材銜接、滲透形象思維,培育數感美感、遵循教育規律,改變教學方式、關注生命成長等。作者經過一年多的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 高一數學教學 學習興趣 教學方式 認知規律
調查研究表明,相當一部分高一學生對數學學習不感興趣,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初高中數學教材銜接脫節、高中數學模塊教材內容偏多雜、對抽象邏輯思維的要求太高、師生教與學方式未遵循規律等因素有著密切關系。筆者認為培養高一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可考慮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彌補教材銜接缺陷是培養學習興趣的前提
1.考什么就教什么?還是教什么就考什么?
初中教材已明確把一元二次方程的韋達定理作為選學內容,不作為中考內容,所以大部分初中教師不教韋達定理,但是高中教材中多處需要應用這個定理解題,如在解析幾何中,直線與圓錐曲線相交兩點得到相交弦,求此弦的長;在三角函數部分,已知兩角的正切值是一個一元二次方程的兩個根,求這兩個角的和的正切值。如不用韋達定理,直接用求根公式,計算量大且影響兩角和正切公式的逆用。為了不影響模塊教學學習時數,建議初高中教材的編寫要有系統性,做好初高中教材的銜接是當務之急。
2.整合教材,多些形象思維,逐步滲透抽象邏輯思維。
高一數學必修一,學生剛開始接觸就是抽象的集合概念,而且節數安排4節左右,建議適當減少集合安排節數。數學的本質是抽象,但過早安排抽象的文字語言和符號語言描述函數概念會讓學生望而生畏,可用圖示語言讓學生形成直觀形象思維,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信心。又如必修二,圓的標準方程中例題3,把它改為求圓的方程后,把它調到上完圓的一般方程之后上更好,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與深度。此題有多種解法與寫法,可用間接法設圓的標準方程或一般方程,用直接法也有兩種寫法,用弦的中垂線必過圓心求圓心坐標,寫法有兩種,先畫圖,其一求弦中點及弦垂線的斜率,據點斜式寫出中垂線方程;其二設圓心C的坐標為(x,y),據|CA|=|CB|得到中垂線方程,重視一題多解與歸類總結,培養解題思維有序性、可操作性。又如必修四中第二章平面向量與第三章三角恒等變換學習順序對調,考慮三角知識連續性效果更好,刪掉和差化積等公式,推導差角的余弦只有借用2.4平面向量的數量積的結論,才能把課上得輕松、簡潔、到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培育數感、美感是提高數學學習興趣的重要內容
語文有語感,音樂有樂感,美術有美感,數學也應該培養學生有數感。剛進入高中學習的高一學生抱著許多夢想,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正逐步形成。上第一節課常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一分鐘,不能動手與動筆,測學生的數感與對人生生命長短的思考。問題是:假如一個人活了3萬天,估算這個人活了幾歲?說出整數即可。一分鐘后沒有學生舉手回答,部分學生拿出計算器或用筆計算一下才知道答案。主要反應兩個問題,其一學生心算與口算能力弱,數感不強;其二對人生的思考不夠。培育數感是高中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中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在74歲時曾在以數字入詩的“述懷”中寫道:“人能活一百年,36524日而已。如今已過四分之三,怎能胡亂輕拋,何況還對病無能為計。若細算,有效工作日2000天以內矣!學術權威是浮云,百萬富翁若敝屣等。”相傳乾隆五十歲生日,要天下七旬以上老人同慶,其間有一老者141歲,乾隆聞之為此出一上聯“花甲重逢又增三七歲月”,紀曉嵐給出下聯“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這就是數感與美感的有力體現。難怪科學家伽利略說:“數學是上帝用來書寫宇宙的文字。”
筆者認為在高中數學教學中要適當滲透數感與美感讓學生愉悅地學習,感悟生命的成長,從而有效提高數學學習興趣。
三、遵循認知規律,關注生命成長是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重要方法
要樹立轉化一位“差生”與培養一位優生是同等重要之觀念。缺乏愛的教師無法想象學生在他的課堂上能學到什么。他們蔑視教育本質,以極端功利的姿態進行教學與管理,眼中、心中無學生的教師,談何與學生共同成長?
筆者聽了七年級一節數學復習課《不等式及不等式組的解法》,教師設置的問題粗淺,只是簡單羅列沒有創生,如復習不等式性質是先寫出符號語言,然后練習:若x
目前,一些學生獨立性差,學習基礎不扎實,再加上初高中教材銜接不好,教師教育觀念滯后,導致不少學生有厭學情緒,因此必須強調教學方式轉變,從知識課堂轉向生命課堂。針對這種學情,我用羅森塔爾效應幫學生制定可行目標,鼓勵學生不斷進步,成立互助小組,改變單純傳授知識為體驗生命成長,重視學生課堂板書訓練和課堂練習,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講清創生資源對錯的清晰感。重視運用生本教育思想,以學定教,少教多學,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通過一學年對高一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當前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強,精氣神好,學習成績穩步提高,自信心逐漸增強,學生個性得到張揚。只有做好了教材銜接,重視了數感與美感,遵循了認知規律,培養了學習興趣,學生的明天才會更自信、更有底氣。
參考文獻:
[1]吳振奎.美妙的數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2]吳非.真的“觀念沒有問題”了嗎?人民教育,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