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桂銀
摘 要: 文章主要從課堂教學與情境、音樂之間的互動,從理論和實際兩方面闡述如何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并從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體會出發,詳細論述了如何讓英語課堂教學充滿活力這一觀點。
關鍵詞: 英語課堂教學 情境教學 音樂
如何讓學生表現自己的特長,發揮自己的長處,成為21世紀所需的創造型人才,是教育工作者的基本教學任務。為了使課堂活起來,我采用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如演示法、直觀法、游戲、唱歌、畫畫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一、在情境中進行英語教學
我校是一所農村初級中學,學生來自各個鄉鎮,有的學生小學學過英語,有的則根本沒有學過,即使學過,因為小學英語是作為一門技能學科而開設的,學生的英語水平不理想。所以,對于英語這門必學學科,出于好奇心和一些壓力,學生有較高興趣,而興趣恰好是學好英語的前提條件之一。為了培養學生的興趣,我在進行課堂教學時盡可能地創造學習英語的環境,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如在學完Unit 1的自我介紹和介紹別人的句型后,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今天是新學期開學的第一天,四位同學被老師派到車站接新同學。讓四位學生將對話在全班表演出來,學生做得非常好,然后進行分組練習,效果也很好。又如在學習“shopping”時,我把教室的四個角落布置成超市的四個柜臺,分別賣水果、服裝、學習用品和食物,學生可以到四個柜臺買他們想要的東西。在這種模擬環境下,學生不僅復習了以前學到的知識,如熟人之間的問候:How are you?——I am fine,thank you.And you?陌生人之間的問候:How do you do?——How do you do?,還復習了以前學到的名詞,更掌握了問價格這一句型“How much...?”這種情境教學能在課堂上創造真實的生活片斷,學生感到非常熟悉、親切,因而學起來特別順利。他們既學到了課本上的語言,又知道了如何將學到的語言再運用到生活中,從而大大縮短了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的距離,同時激發了學習英語的興趣,調動了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剛開始時,一些學生因為沒有英語基礎,在課堂上根本不敢開口,怕被其他學生嘲笑,后來他們看到課堂上的活動大部分來源于他們的生活或和他們的生活相似,雖然剛開始時他們聽不懂,但看到那種情境,他們也能猜到這是什么活動,慢慢地敢開口了,而且變得越來越活躍。
二、芙語教學與音樂的結合
七年級英語的教學對象是13~15歲的學生。因此教師授課時必須遵循這一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征。根據這一年齡段的心理特征施教,這樣才符合他們的“口味”,才能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13~15歲這一年齡段的特征是好奇心強,生性好動。因此我想到了音樂,七年級英語上冊有五首英語歌曲。這些英語歌旋律簡單、優美,容易傳唱,每一首歌學生都能很容易學會。我先教他們唱簡譜,簡譜唱熟了就唱詞,課本上的詞唱熟了就填入別的詞。如七年級上冊Unit2 Topic2的歌Where are you from,學生唱熟了,我就讓他們換詞,先換“Where is he/she/they from?”接著換“Whats his/her/their name.”由此這首歌就變成了:
1=F■
不僅課文中的英語歌能換詞,我還要求學生把他們熟悉的中文歌曲的譜,特別是一些童謠,換上英語的對話、單詞和句型。如學生非常熟悉的歌曲《兩只老虎》,學生把它的歌詞換成了“Whats you father? Whats your father?My father is afarmer.My father is a farmer.Where does he work? He works on a farm.He works on a farm.還換成了How much is the coat? How much is the coat? Its thirty.”等。利用這種機械記憶的長處,在歌曲中填入學過的英語單詞、句型、對話等,學生在唱歌的同時掌握了英語知識。而且讓他們經常唱一唱、回憶一下,無形中復習了所學的課文。這比強制學生背誦課文的效果要好得多。一個學期的教學經驗證明:將這種英語教學和音樂相結合,我覺得效果較好。它比較適合初學英語的人,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強他們學好英語的信心,同時豐富課堂內容,還有助于語音、語調的提高,起到一定的大腦調節作用,學生不會感到疲勞。
教師有責任讓每個學生都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學到知識。在英語教學中使用情境教學法和音樂教學法,符合學生自身特點,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使英語課堂充滿活力,達到活躍課堂、輕松掌握知識的目的。endprint
摘 要: 文章主要從課堂教學與情境、音樂之間的互動,從理論和實際兩方面闡述如何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并從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體會出發,詳細論述了如何讓英語課堂教學充滿活力這一觀點。
關鍵詞: 英語課堂教學 情境教學 音樂
如何讓學生表現自己的特長,發揮自己的長處,成為21世紀所需的創造型人才,是教育工作者的基本教學任務。為了使課堂活起來,我采用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如演示法、直觀法、游戲、唱歌、畫畫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一、在情境中進行英語教學
我校是一所農村初級中學,學生來自各個鄉鎮,有的學生小學學過英語,有的則根本沒有學過,即使學過,因為小學英語是作為一門技能學科而開設的,學生的英語水平不理想。所以,對于英語這門必學學科,出于好奇心和一些壓力,學生有較高興趣,而興趣恰好是學好英語的前提條件之一。為了培養學生的興趣,我在進行課堂教學時盡可能地創造學習英語的環境,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如在學完Unit 1的自我介紹和介紹別人的句型后,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今天是新學期開學的第一天,四位同學被老師派到車站接新同學。讓四位學生將對話在全班表演出來,學生做得非常好,然后進行分組練習,效果也很好。又如在學習“shopping”時,我把教室的四個角落布置成超市的四個柜臺,分別賣水果、服裝、學習用品和食物,學生可以到四個柜臺買他們想要的東西。在這種模擬環境下,學生不僅復習了以前學到的知識,如熟人之間的問候:How are you?——I am fine,thank you.And you?陌生人之間的問候:How do you do?——How do you do?,還復習了以前學到的名詞,更掌握了問價格這一句型“How much...?”這種情境教學能在課堂上創造真實的生活片斷,學生感到非常熟悉、親切,因而學起來特別順利。他們既學到了課本上的語言,又知道了如何將學到的語言再運用到生活中,從而大大縮短了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的距離,同時激發了學習英語的興趣,調動了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剛開始時,一些學生因為沒有英語基礎,在課堂上根本不敢開口,怕被其他學生嘲笑,后來他們看到課堂上的活動大部分來源于他們的生活或和他們的生活相似,雖然剛開始時他們聽不懂,但看到那種情境,他們也能猜到這是什么活動,慢慢地敢開口了,而且變得越來越活躍。
二、芙語教學與音樂的結合
七年級英語的教學對象是13~15歲的學生。因此教師授課時必須遵循這一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征。根據這一年齡段的心理特征施教,這樣才符合他們的“口味”,才能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13~15歲這一年齡段的特征是好奇心強,生性好動。因此我想到了音樂,七年級英語上冊有五首英語歌曲。這些英語歌旋律簡單、優美,容易傳唱,每一首歌學生都能很容易學會。我先教他們唱簡譜,簡譜唱熟了就唱詞,課本上的詞唱熟了就填入別的詞。如七年級上冊Unit2 Topic2的歌Where are you from,學生唱熟了,我就讓他們換詞,先換“Where is he/she/they from?”接著換“Whats his/her/their name.”由此這首歌就變成了:
1=F■
不僅課文中的英語歌能換詞,我還要求學生把他們熟悉的中文歌曲的譜,特別是一些童謠,換上英語的對話、單詞和句型。如學生非常熟悉的歌曲《兩只老虎》,學生把它的歌詞換成了“Whats you father? Whats your father?My father is afarmer.My father is a farmer.Where does he work? He works on a farm.He works on a farm.還換成了How much is the coat? How much is the coat? Its thirty.”等。利用這種機械記憶的長處,在歌曲中填入學過的英語單詞、句型、對話等,學生在唱歌的同時掌握了英語知識。而且讓他們經常唱一唱、回憶一下,無形中復習了所學的課文。這比強制學生背誦課文的效果要好得多。一個學期的教學經驗證明:將這種英語教學和音樂相結合,我覺得效果較好。它比較適合初學英語的人,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強他們學好英語的信心,同時豐富課堂內容,還有助于語音、語調的提高,起到一定的大腦調節作用,學生不會感到疲勞。
教師有責任讓每個學生都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學到知識。在英語教學中使用情境教學法和音樂教學法,符合學生自身特點,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使英語課堂充滿活力,達到活躍課堂、輕松掌握知識的目的。endprint
摘 要: 文章主要從課堂教學與情境、音樂之間的互動,從理論和實際兩方面闡述如何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并從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體會出發,詳細論述了如何讓英語課堂教學充滿活力這一觀點。
關鍵詞: 英語課堂教學 情境教學 音樂
如何讓學生表現自己的特長,發揮自己的長處,成為21世紀所需的創造型人才,是教育工作者的基本教學任務。為了使課堂活起來,我采用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如演示法、直觀法、游戲、唱歌、畫畫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一、在情境中進行英語教學
我校是一所農村初級中學,學生來自各個鄉鎮,有的學生小學學過英語,有的則根本沒有學過,即使學過,因為小學英語是作為一門技能學科而開設的,學生的英語水平不理想。所以,對于英語這門必學學科,出于好奇心和一些壓力,學生有較高興趣,而興趣恰好是學好英語的前提條件之一。為了培養學生的興趣,我在進行課堂教學時盡可能地創造學習英語的環境,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如在學完Unit 1的自我介紹和介紹別人的句型后,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今天是新學期開學的第一天,四位同學被老師派到車站接新同學。讓四位學生將對話在全班表演出來,學生做得非常好,然后進行分組練習,效果也很好。又如在學習“shopping”時,我把教室的四個角落布置成超市的四個柜臺,分別賣水果、服裝、學習用品和食物,學生可以到四個柜臺買他們想要的東西。在這種模擬環境下,學生不僅復習了以前學到的知識,如熟人之間的問候:How are you?——I am fine,thank you.And you?陌生人之間的問候:How do you do?——How do you do?,還復習了以前學到的名詞,更掌握了問價格這一句型“How much...?”這種情境教學能在課堂上創造真實的生活片斷,學生感到非常熟悉、親切,因而學起來特別順利。他們既學到了課本上的語言,又知道了如何將學到的語言再運用到生活中,從而大大縮短了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的距離,同時激發了學習英語的興趣,調動了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剛開始時,一些學生因為沒有英語基礎,在課堂上根本不敢開口,怕被其他學生嘲笑,后來他們看到課堂上的活動大部分來源于他們的生活或和他們的生活相似,雖然剛開始時他們聽不懂,但看到那種情境,他們也能猜到這是什么活動,慢慢地敢開口了,而且變得越來越活躍。
二、芙語教學與音樂的結合
七年級英語的教學對象是13~15歲的學生。因此教師授課時必須遵循這一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征。根據這一年齡段的心理特征施教,這樣才符合他們的“口味”,才能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13~15歲這一年齡段的特征是好奇心強,生性好動。因此我想到了音樂,七年級英語上冊有五首英語歌曲。這些英語歌旋律簡單、優美,容易傳唱,每一首歌學生都能很容易學會。我先教他們唱簡譜,簡譜唱熟了就唱詞,課本上的詞唱熟了就填入別的詞。如七年級上冊Unit2 Topic2的歌Where are you from,學生唱熟了,我就讓他們換詞,先換“Where is he/she/they from?”接著換“Whats his/her/their name.”由此這首歌就變成了:
1=F■
不僅課文中的英語歌能換詞,我還要求學生把他們熟悉的中文歌曲的譜,特別是一些童謠,換上英語的對話、單詞和句型。如學生非常熟悉的歌曲《兩只老虎》,學生把它的歌詞換成了“Whats you father? Whats your father?My father is afarmer.My father is a farmer.Where does he work? He works on a farm.He works on a farm.還換成了How much is the coat? How much is the coat? Its thirty.”等。利用這種機械記憶的長處,在歌曲中填入學過的英語單詞、句型、對話等,學生在唱歌的同時掌握了英語知識。而且讓他們經常唱一唱、回憶一下,無形中復習了所學的課文。這比強制學生背誦課文的效果要好得多。一個學期的教學經驗證明:將這種英語教學和音樂相結合,我覺得效果較好。它比較適合初學英語的人,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強他們學好英語的信心,同時豐富課堂內容,還有助于語音、語調的提高,起到一定的大腦調節作用,學生不會感到疲勞。
教師有責任讓每個學生都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學到知識。在英語教學中使用情境教學法和音樂教學法,符合學生自身特點,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使英語課堂充滿活力,達到活躍課堂、輕松掌握知識的目的。endprint